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悉尼奥运会结束时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什么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奥组委官员说了一连串的“天气、天气、天气”。从中大家也体会到了天气在奥运会中的重要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正赶上主汛期,正是灾害性天气的高发期,很多人在担忧,全球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会不会受到暴雨、大风、雷雨、高温等天气的影响?为此,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气象局副总工程师、中国气象局奥运气象服务小组的主要成员王玉彬,他用生动的事例、精确的数据,解答了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气象与奥运关系密切
气象服务对奥运会有什么影响?王玉彬表示,影响重大。首先,“高影响天气”对奥运会的影响。例如,大家对2001年北京的那场小雪还记忆犹新,这场小雪几乎造成了北京市交通的大瘫痪,这虽不是极端天气,但它的影响非常大,“将这种天气称为高影响天气更准确”。
其次,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例如奥运场馆里面的现代化设备很多,如果有雷电天气等灾害性天气,会产生更大的破坏性。为了防御灾害性天气必须做好气象服务,目前已经在奥运场馆150公里的三角范围内安装了雷电预警系统,雷电监测是为了尽量在雷达监测到之前就把雷电产生的危害作出预警。
另外,关于人工消雨。在组织大型活动如奥运会开、闭幕式时,组织者会有很多措施保证活动的正常举行。从气象服务的准备方面,如果活动期间有雨,首先要做好天气预报,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能做人工消雨的作业。虽然有报道说,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到目前为止已经堪称“世界之最”,也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但是,到目前,人工消雨实验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其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容乐观:如果小范围、量小的降水会产生一定的减雨效果,但对于非常强的降水或者是深厚云雨层,目前人工消雨科学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当然,这个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争取能更好地为奥运服务”。
谈到气象对体育活动的影响,王玉彬介绍说,很多体育活动跟气象关系密切。比如,田径比赛最适应的温度是15℃~20℃,长跑包括马拉松的要求就更苛刻一点儿,温度要求低一些、湿度也低一些;赛艇一般要求没风,帆船则正好相反,如果风速低于3米/秒,或者大于20米/秒的时候,帆船就不能比赛;对于自行车比赛来说,水气大的时候,可能对运动员造成威胁,因为湿度决定着自行车赛道的安全。这几个例子说明,凡是组织体育比赛,组织者必须对气象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因此,历届奥运会的主办国家和城市都在气象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准确的气象预报是保障奥运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奥运气象服务的特殊性
奥运气象服务跟一般的气象服务区别在哪里?王玉彬介绍,奥运气象服务从分类上讲,与一般的气象服务基本一致,作为奥运气象服务,将凸显“精细”、“个性”、“先进”三大特色。“精细”体现在数值模式分辨率高,预报产品“无缝隙”和全程滚动,预报要素有很大拓展;“个性”表现在对奥运赛事和赛地特殊性有充分的考虑,对奥运竞赛活动和项目有极强的针对性;“先进”体现在我国首次拥有可实时制作奥运高精细度气象预报的实用技术手段和业务能力。
一般的气象服务,只需要预报未来36小时每隔6小时或者12小时到底有没有降水、风力多大。奥运会的气象服务则不然,例如,开闭幕式的气象服务,气象服务要提前告知组织者:8月8号晚上8时8分,开幕式主场馆上空是晴天还是下雨,是否有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必须提前准确预报。而且奥运会体育竞赛组织者要求要提前3天,每隔3小时知道有没有降水、风力多大,直至0到1小时的预报,而且后面的预报要对前面的预报进行更正。一般的天气预报,只要预报未来几天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里有雨即可,这个预报的准确率相对比较高,但即将下的雨是下到北京的南边还是到天津去了?具体的落点在哪里,什么时间下雨,这个预报的准确率就会低很多。这属于气象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也叫做未决难题。
王玉彬介绍,要提供有特色、高水平的气象服务,大体上从6个方面体现,包括大型活动气象服务要准确及时、高影响天气的应急保障能力要强、各国运动员都能感受到气象服务及时有效,以及公众的满意率在目前90%的基础上,希望再高一些。要满足上面4条,还要有2个基础,首先要有一个奥运气象服务的团队,这个团队应该是高素质的,而且要高效管理;其次要建一套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服务系统。在这2项支撑下完成上面的4项。
先进的气象服务系统,按照顺序和流程就是综合探测、预报、服务,这3个系统通过信息网络系统连成一体,同时也需要服务用户的跟进,大家要互动起来,“把用户也纳入到整个奥运气象服务体系里来”。历届奥运会都强调了宣传,就是针对用户进行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天气预报有它的可预报性和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要向公众说清楚,特别是灾害性天气,有可能预报不准,但要采取好预防措施,免得束手无策。专业地讲,哪怕是提前几分钟把气象的变化情况告诉用户,使得用户采取正确措施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用户也在气象服务的系统里。
高科技服务奥运气象

谈到奥运气象服务采用的科学技术,王玉彬自豪地说,先进设备,包括高性能计算机、雷达、卫星等都将披挂上阵。与这些设备相匹配的研究项目也已陆续完工,到目前为止,奥运会气象保证的科技试验与研究项目已有10多个。
据了解,北京市气象部门正在实施“气象奥运计划”,自动气象站加密,再加上安装先进的雷达,气象专家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后,再有运算速度达每秒百亿次的大型计算机相助,就能够将天气预报圈定在1公里范围内。奥运会期间,气象部门不但能说清楚1公里内几点几分下雨,还能在以后的预报中给市民生活、出行带来许多方便。
高性能计算机
高性能机算机是奥运气象服务的核心设备,奥运气象服务中心正在安装的高性能计算机运算峰值是10万亿次。由于有了高性能计算机,探测数据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这样密集和快速收集的数据可以提高大气状态逼真的描述。
“风云二号”双星
2007年6月1日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风云二号”卫星观测业务产品,已开始用于奥运气象服务。
根据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奥运气象服务的需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发了华北地区“风云二号”双星图像产品和云分类产品,同时将“风云二号”双星(C星、D星)图像数据通过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传输至北京气象局。“风云二号”D星观测范围涵盖了整个亚洲大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可对覆盖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目前,C星每逢正点取图,D星每逢半点取图,在启动加密运行模式时,可以做到每15分钟获取一幅云图。
王玉彬表示,到目前为止,奥运气象服务的技术装备已经基本就绪。今年7月,还要进行第二次奥运气象服务的演练,进一步提高在奥运气象服务过程中的水平。在2008年奥运会前,包括协办城市的所有奥运气象服务的信息都要集中到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用各种手段向奥运会的组织机构和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王玉彬强调说:“奥运气象服务是科技奥运的一个方面,希望能留下更多的科技遗产,使奥运气象服务对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提升整个气象服务能力产生持续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