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一)日本的经济环境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混合市场经济模式。二战之前,日本按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模式建立了财阀经济统治的市场经济体制,由几个大财团垄断着整个社会经济。二战后受美国的影响较深,推行证券公开化和市场化,自由市场经济成为其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但是,日本政府仍积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建立了以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 家长式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市场。战后日本在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时期,为增进企业的出口能力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近年日本国内出现经济停滞不前、储蓄过剩而投资不足等情况,而中国及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本需要非常旺盛,鼓励对外投资成为政府宏观经济的主导政策。政府的经济干预作用,使日本国内的市场、企业、民间消费都在国家宏观控制下发展。
2.家族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和特征
日本的企业组织形式虽然以股份制(株式会社)为基本形式,但公众持股比例较低,主要是法人持股。即法人的“相互持股”和“系列制”并组成银企集团,包括以一家大银行或一家大工业企业或一家大贸易企业为中心和众多附属企业。企业的劳资关系是“终身雇佣制”,工资、晋升方面是“年功序列制”。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长时间的经济不景气使得日本经济的“三大神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制工资、企业内部工会)也随之渐渐崩溃了。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为西方所诟病的。企业董事会基本上由内部董事构成,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合二为一。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依靠市场交易的利益驱动,而是依靠法人之间的非竞争性的合作、相互信任以及错综复杂的投资关系。因而,股票市盈率等经济指标对企业的影响并不大,企业看重的是长期发展和资金链的保持。
(二)中国的经济环境
众所周知,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的经济环境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80年代以前,我國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过二十年经济理论界的探索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已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正处在新旧体制转型过渡期,所有制由单纯的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化,资源的配置由计划分配向以市场为基础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分配形式从单纯的按劳分配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转化,企业的组织形式由独资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证经济转轨的顺利进行。与西方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宏观调控担负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双重任务,即国家作为政权管理机构仍具有经济职能,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而经济资源委托者仍然主要是国家。
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经济领域取得平等对话的权力。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必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运行机制存在显著差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普遍存在着因国家即作为社会管理者,又是最大的企业投资者,所拥有双重身份而导致的复杂产权关系。在“入世”后,如何将会计信息国际化的要求与会计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成为加入WTO对中国会计模式的主要挑战。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投资人对会计核算也提出越来越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外向型经济扩大,使得企业同其他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加大的,WTO要求按照国际会计惯例组织会计核算并提供会计报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股份制改造,以及民营企业对直接上市融资的需求,使得大量的企业成为了公众企业。一方面上市公司需要按照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自主地组织会计核算,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满足证券管理机构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复杂的经济关系导致了会计模式的宏观利益导向,政府利益导向,同时导致了会计管理体制的行政化。为了满足政府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控管理的会计信息需要,有必要按市场经济要求制定发布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规范和指导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维护包括政府在内的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权益,保证社会经济有序运行。同时,会计重要技术规范——会计准则还必须同国际会计惯例所趋同。
如前所述,在任何国家,只有当会计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会计模式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它们之间不相适应的时候,会计模式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如果将建立在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基础上的会计模式强行移植到我国时,将会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不利的影响。中国必须要建立具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会计模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优化。(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一)日本的经济环境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混合市场经济模式。二战之前,日本按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模式建立了财阀经济统治的市场经济体制,由几个大财团垄断着整个社会经济。二战后受美国的影响较深,推行证券公开化和市场化,自由市场经济成为其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但是,日本政府仍积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建立了以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 家长式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市场。战后日本在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时期,为增进企业的出口能力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近年日本国内出现经济停滞不前、储蓄过剩而投资不足等情况,而中国及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本需要非常旺盛,鼓励对外投资成为政府宏观经济的主导政策。政府的经济干预作用,使日本国内的市场、企业、民间消费都在国家宏观控制下发展。
2.家族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和特征
日本的企业组织形式虽然以股份制(株式会社)为基本形式,但公众持股比例较低,主要是法人持股。即法人的“相互持股”和“系列制”并组成银企集团,包括以一家大银行或一家大工业企业或一家大贸易企业为中心和众多附属企业。企业的劳资关系是“终身雇佣制”,工资、晋升方面是“年功序列制”。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长时间的经济不景气使得日本经济的“三大神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制工资、企业内部工会)也随之渐渐崩溃了。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为西方所诟病的。企业董事会基本上由内部董事构成,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合二为一。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依靠市场交易的利益驱动,而是依靠法人之间的非竞争性的合作、相互信任以及错综复杂的投资关系。因而,股票市盈率等经济指标对企业的影响并不大,企业看重的是长期发展和资金链的保持。
(二)中国的经济环境
众所周知,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的经济环境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80年代以前,我國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过二十年经济理论界的探索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已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正处在新旧体制转型过渡期,所有制由单纯的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化,资源的配置由计划分配向以市场为基础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分配形式从单纯的按劳分配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转化,企业的组织形式由独资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证经济转轨的顺利进行。与西方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宏观调控担负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双重任务,即国家作为政权管理机构仍具有经济职能,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而经济资源委托者仍然主要是国家。
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经济领域取得平等对话的权力。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必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运行机制存在显著差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普遍存在着因国家即作为社会管理者,又是最大的企业投资者,所拥有双重身份而导致的复杂产权关系。在“入世”后,如何将会计信息国际化的要求与会计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成为加入WTO对中国会计模式的主要挑战。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投资人对会计核算也提出越来越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外向型经济扩大,使得企业同其他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加大的,WTO要求按照国际会计惯例组织会计核算并提供会计报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股份制改造,以及民营企业对直接上市融资的需求,使得大量的企业成为了公众企业。一方面上市公司需要按照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自主地组织会计核算,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满足证券管理机构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复杂的经济关系导致了会计模式的宏观利益导向,政府利益导向,同时导致了会计管理体制的行政化。为了满足政府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控管理的会计信息需要,有必要按市场经济要求制定发布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规范和指导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维护包括政府在内的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权益,保证社会经济有序运行。同时,会计重要技术规范——会计准则还必须同国际会计惯例所趋同。
如前所述,在任何国家,只有当会计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会计模式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它们之间不相适应的时候,会计模式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如果将建立在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基础上的会计模式强行移植到我国时,将会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不利的影响。中国必须要建立具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会计模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优化。(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