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道与情道 乐(yue)道与(穴le)道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ytl1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曲家、钢琴音乐教育家赵晓生教授对我国钢琴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曾在公开课上大发感叹:“发现学生能弹几百个page,却不会弹一小节;能弹无穷个音,但不善弹一个音;能弹很快的音,却不会弹较慢的音。”赵教授还简要解释说:一是学生没有一个从音乐的结构上来把握音乐的意识,这点我们要倡导“瞎子摸象”的精神,人在无穷的知识文化世界面前,应努力地去摸。二是对音乐缺乏节奏认识,他认为节奏是音乐结构中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要使学生弹奏出“走猪”,会跑的猪,而不是一堆堆一块块肉摊子上的猪肉。三是学生对一组音或一个乐句,在弹奏中往往放出一群鸡,而不懂得该让其中的哪个音,该如何使这一个音“鹤立”——“鸡群”。①
  近来笔者作为评委参加了一个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钢琴)的比赛活动,感触良多,再次想起这段话。除了演奏上的问题,我们当下从学琴的琴童世界就已面临着这样一个文化“生态”,譬如:很多学习者开始学的时候都是打着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培养一点艺术素质的旗号,但是从考级的情况来看多是要考十级,希望出名。学生们多不是欣赏音乐去剧院的,只是去看名气看噱头,感受不到美,对艺术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照等等。
  实际上青年教师们现在也多是钢琴专业的业余教育乐的主力军,作为评委,也作为音乐同行,笔者就此次比赛中所见所感从琴与情、技与艺、教与学的角度及其相互关系方面,来探讨选手们未来在演奏、教学及其比赛中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相关问题。
  一、琴道与情道
  参加湖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钢琴)比赛的各地中小学和艺术学校选送的选手大多为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和艺术师范的毕业生,无论他们是执教于普通中小学,或是专门教授艺术高考学生的教师,其根本目标即是向学生传达音乐艺术的美,并以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性分析与心灵感悟去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触发其塑美的激情,培养其内心向善,激发其积极面对人生的热情。此外,音乐教师无论是教授音乐还是教授钢琴,其目的首先是启智,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创造能力,使其将来能够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明辨美与丑、是与非和有朝气的人。因此,教好音乐或钢琴并不仅限于一个简单的“课程”。琴道的根本目标是情道,反之则是无道。
  琴之所载,琴道。钢琴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工具,之所以被称为“乐器之王”,不仅仅在于它拥有88个键的宽广音域,而是在于其为演奏者提供了多种表达内心情感可能的有关音高、音强、和声与音色等方面的构件。而钢琴音乐艺术的美是由人内心具有表达意愿、表达方式、表现能力和进行实质性操作者所创造的。
  优秀钢琴家与其他门类的杰出人才一样,是“才智出众而又个性特点突出的人才”②,其艺术品格和音乐的诠释中总能闪现这样和那样的人性光辉,这一特质首先来源于他们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和对原作的尊重,来源于他们对作品独到的解读和付之于演奏中张弛有序、浓淡相宜的情感状态的逻辑铺陈。从钢琴到钢琴音乐的实现,存在着一个十分有趣的“链条”在串连着。首先作为工具的钢琴是演奏者技术的载体,演奏技术是音乐符号转化为有组织的声音的载体,而有组织的声音则是演奏内涵的载体。
  琴人合一,乐道。钢琴艺术里相关联的诸多关系链归根结底,说的还是琴与人的关系。只有琴人合一,甚至把琴声当做我们主使抑扬顿挫发声的喉舌,当做我们清晰表达诗情画意的唇齿;把弹琴的手指当做我们的意识支配下的执行终端。那么,无论是琴与情、琴与人还有分别吗?作曲家的创作过程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钢琴家是用琴键说话、用触感表达,其每一次演奏都是全新的。即便是肖邦本人演奏自己的作品,也不可能后一次演奏是前一次的翻版,这可能就是人所展示的音乐艺术的不确定性或魅力之所在。于此我所要表达的是:钢琴家一次次的演奏实际上是一次次情感的体验或说“步步惊心”的穿越。通常一些没有或没能够把出自于谱面内涵和外延的、与灵魂相关的,横向乐思、纵向的乐之风骨等注入应有的灵性的“手”,那所“复述”的旋律、和声只能是没有意义的乐之皮毛。
  灵魂能量,情道。黑格尔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此亦即“琴道情道”。换言之:琴道的终极目标是情道,而没有思想的贫乏演奏或“键盘机器”则是无道的。钢琴教育工作者们作为“灵魂工程师”,首先应该不是钢琴上的体操运动员,也不是照本宣科的音高、节奏和力度的临摹人,而应该是情感丰富、有血性、有智慧、善表现的高当量“灵魂能”的人。这里我所谈及的“灵魂能”实际是人类特有的,由静到动、由慢到加速、由加速直至爆发、由爆发再回复到沉寂的情感张力场。
  中国古人育人哲学的重要实施手段是“琴棋书画”,琴之所以摆在这四艺之首,是因为琴是陶冶情操、铸造人的灵魂的重要工具,故而“诗三百零五,孔子皆弦歌之”。然而,环顾中国当代专业钢琴教育,由于音乐职业化教育或演出商的商业利益需要,一批批的高技能的琴凳和琴键上的“键盘舞者”,能带给观众多大的心灵触动呢?
  二、乐(yue)道与乐(le)道
  钢琴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家庭中孩子学习钢琴的绝对数可能为世界之最,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阶段,有许多家长都期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够成为新时代的傅聪、刘诗昆和殷承宗。的确有些幸运的天才已经做到了,比如:李云迪、陈萨、沈文裕等年轻的钢琴家群体。但许多时候事与愿违,于是家长们抬起胳膊、伸开巴掌逼着孩子学琴,还有许多钢琴教师用厉声呵斥来刺激学生学琴。如此的高压对于琴童们的演奏技术的培养或许有些作用,然而对于学生的思想教化可能适得其反。于绝大多数情况而论,高压是不能使孩子变得聪明和高雅的。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③,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再次强调的“寓教于乐”。这一观点对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心境,当严厉的时候严厉,当快乐的时候快乐,这既是教育的一种节奏,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健康情绪的呼吸状态。
  乐(yue)之道是因为乐能够津津乐?穴le?雪道,津津乐道既是快乐情绪链接中的主线,也是寻求身心内涵的宗旨。李斯特说过:“只有音乐的问题,没有技术的问题。”让孩子们在快乐气氛下弹奏钢琴、沉醉于音乐中去感受美,并循序渐进地引领他们在音乐中认识作品所描绘的事物与人物的情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思考“我与乐器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与作者神交的心灵通道,认知曲作者于不同情感状态下的音乐节奏、技巧和音乐表现等至关重要。其实大家都知道,能否成为钢琴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塑造孩童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人格。何谓“乐道与乐道”?那就是让孩子们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感受在其中并成长在其中。
  三、钢琴艺术教育主要问题及其思考
  此就几个较为突出、有待大家改进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关于选曲方面:选手们曲目的选择多为高师、中师教材或者考级曲目,并没有更具突破性的选择面,说明大家对钢琴教材或曲目视野相对有限,同等水准曲目的视野和积累不够丰富。我以为即便是演奏技能不太突出的选手,也应该在浩如烟海的中外曲库中选择一些新颖、能表现自身特点的曲目,以扬长避短,尽量避免评委或听众对“老生常弹”的审美疲劳。
  (二)关于节奏、力度:此次比赛让我感到最为严重的问题是部分选手对节奏的重视不够,以及在速度方面的随意性,以致出现对作品局部进行了“改编”的现象。其次是把速度、情感表现、表情记号、力度记号等概念混为一谈。
  又譬如:1.在演奏渐强、渐弱时,有人就会弹渐快和渐慢;2.在表现激烈情绪或欢乐的气氛时,弹奏者毫无节奏和莫名地加速,给人以盲目冲动的印象;3.在表现抒情乐句时,会失去韵律地随意延长某些音;4.在弹奏重音记号时不按时值延长此音符。
   重视演奏时的谱面节奏,也希望能够将节奏感的培养注入教与学的全过程。这样,演奏时至少一首作品的基本节奏弹对了,其音乐的基本形象等就有了一个基本呈现。需要说明的是:强调节奏的准确性并不意味着将具有生命力的音乐节奏变成刻板的节拍器。
  (三)关于速度:毋庸置疑,一些演奏者具有卓越的演奏技艺,尤其在速度方面,其演奏能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现场观众无不为其高超的技术能力所倾倒。然而,当你走出音乐厅时,除了眼花缭乱、旋风般的“键盘律动”和极端的音响对比的印象外,你还能记得什么?当然,技术是必需的,精湛的技术能力是当代所有演奏者梦寐以求的,但不是全部。谈到技术,于此不得不提及片面追求速度的问题。犹如比谁的“打字”速度快,似乎成了专业和业余钢琴手的唯一生活目标和部分教师的教学目的。琴童每天八小时在键盘上快速地奔波,仅仅只为了使听众获得“嗜快”的感官刺激吗?
  (四)关于再创作:钢琴作品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些极端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判断和思考。
  1.虽然钢琴家是钢琴作品的客观描绘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也要成为考古学家。由于很多作品是古人写的,其创作时间太过久远,无论是参照古老文献、传记和传闻来演奏作品,都不可能高保真地还原音乐的历史时空音响。虽然我们一贯主张尊重原作,但尊重不是怀旧的代名词,更多的尊重应该是建立在精神层面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观较之“太爷爷”听说或叙述的情况无疑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追求作品的客观形貌是必要的,但不可过于偏执,因为你所认为或企图再现的客观事物已不是、也不可能是真实层面的客观了。
  2.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另一种现象是:有的演奏者不仅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去诠释肖邦、李斯特,甚至是巴赫。在西方类似格伦·古尔德?穴1932—1982加拿大?雪的另类钢琴家和有具有类似主张的钢琴教师并不鲜见(我们可以选择相同的作品去听听法国、英国、美国和俄罗斯钢琴家的不同诠释)。当然,此种虽以作者曲谱为蓝本,但完全注入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处理的艺术家,如果按照某种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去评判的话,其演奏可能是极端的。然而在当今大融合的时代,我们没有道理去完全否定另一种声音的存在。④
  3.主客观互为渗透者:既尊重原作、又注入自己的想法,并把想法变为实际演奏音响的人是广为大众所喜爱的音乐家。因为在他们的演奏中既可以看到今天人们所认知的原作形象,也能够使听众在欣赏过程中找到出乎所料,然而也在情理之中的感觉。有许多高手以其既热情又冷峻的创作方式来诠释作品,往往呈示给人们的是一幅幅既熟悉而又陌生、同时又充满生机的音乐画卷。这可能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当代艺术体现吧。
  (五)关于正确引导:作为先行者的钢琴教师其肩负的责任比大家想象的要大,大家的日常工作应该是: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普及性、启智性、技能性、艺术性等方面的教育培养。除了教育学生以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家长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许多人学音乐太重名利,期望在这个行当里能够挖出一个金娃娃,忘记了学音乐的初衷,许多教师也同样片面地追求着学生的考级通过率。如前所述:“通常家长为孩子报名参加课外乐器兴趣班的时候,都是抱着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培养一点艺术素质,”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考级的时候为何每次都要越级考试,而且还是教师和家长的“合谋”。
  ……音乐是有灵性的,当有灵性的音乐与有思想的人相遇时,一定会碰撞出灿烂的、智慧的、文明的火花。
  
  
  ①赵晓生《在武汉音乐学院讲授公开课上的讲话》,《教师笔记》2002年9月。
  ②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2月20日。
  ③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焦元浦《世界钢琴家访谈录》,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1版。
  
  祝炼坪 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2013上海国际管乐艺术节在沪盛大举行  2013年4月29—5月1日,由中国音协管乐学会和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区政府等12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号角——上海国际管乐艺术节在沪举行。  本届管乐艺术节涵盖开幕黄浦江大巡游、管乐嘉年华、中外行进管乐表演专场、全国非职业优秀行进管乐展演等四大板块,来自欧洲、大洋洲、亚洲和国内五十余支管乐团队,逾三千五百名乐手参加演出。  据中国管乐学会主席于海介绍,本届
黄虎威教授去年就荣升为“80”后了,但他对音乐的那份挚爱恍若十八,执着而浓烈。行走田野之后,他用五线谱画出了《巴蜀之画》、《阳光灿烂照天山》、《赛里木湖抒情曲》、《嘉陵江幻想曲》、《峨眉山月歌》等锦绣山河:漫步书林之间,他用方块字解读他乡乐语:《和声写作基本知识》、《转调法》、《斯波索宾等习题解答》等。耕耘杏坛之上,业精于勤而桃李芬芳。  情定和声  杜梦甦(以下简称“杜”):黄老师,您好!201
本刊讯 第二届中国弓弦艺术节于6月26—29日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本届弓弦艺术节延续了首届对二胡艺术的创作、表演、研究、教学以全方位展示的思路,并在整体设计上呈现出新的特点。除了将具有象征意义的“四海弦风”专场音乐会作为开幕式外,还包括另外3场音乐会:名家经典——当代小型二胡创作专场音乐会、新秀新曲——二胡获奖选手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多元交汇——移植跨界二胡作品专场音乐会。艺术节期间举办的教学专题研
章》是作曲家郭祖荣于1968年秋天创作的一首中提琴与乐队作品。虽然它仅是一部不到一百小节的室内乐小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复杂的创作背景,到目前为止还是一部未被公]的“雪藏”作品。但这部“雪藏”之作,无论在创作过程、创作手法还是艺术特征方面,都在郭祖荣整个音乐创作进程中具有转折性地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一、创作缘起  1966年,随着“文革”风暴刮至东南海岸一隅的福建省,郭祖荣在这场风暴中被冠
2013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中意两国共同制作的歌剧《纳布科》,世界级大师多明戈的加入以及威尔第诞辰两百周年的时机使其受到了很大关注。作为国家大剧院的保留剧目,《纳布科)今年4月底再次上演,虽然演员阵容以及乐队指挥有所改变,但是舞台布景、服装以及戏剧表演均保留了去年的制作。今年《纳布科》上演一个月之后,威尔第中期代表作之一的《游吟诗人》在大剧院亮相。虽然选用了圣经题材,《游吟诗人》的题材取自15世纪贵
2018年4月14日晚,二胡艺术家王国潼先生八十华诞“岁月回响”二胡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精彩呈现。音乐会以独奏、协奏、重奏、齐奏等多种形式再现多部二胡经典名作,《光明行》《二泉映月》《三门峡畅想曲》《喜看麦田千层浪》《太行随想》等一首首观众喜爱的作品由广东民族乐团与王国潼、王憓、曹玉荣等胡琴名家成功演绎,实为一场二胡音乐的饕餮盛宴。虽然这些曲目在王老师手中已经不知演奏了多少遍,但当晚听起来依然有
17十月仲秋之时,离赤道线不远的马来西亚吉隆坡仍然夏意盎然,坐落在城郊茂密热带森林旁的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黑匣子剧场人气满满地举行了两年一届的“音桥(Sound Bridge)当代音乐节”(10月6日至7日)。2009年,两位曾经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的钟启荣和余家和在游学欧洲多年之后,最后回到马来西亚的故土,定心下来承脉祖辈下南洋开拓新天地的基因,竖起了现代音乐的标识建构“首届吉隆坡当代音乐节”(
2019年11月10日至1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艺术与文献馆、文化艺术出版社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天韵社曲谱》首发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这既是一次与杨先生百年诞辰相隔二十年之久的学术盛会,也是由吴畹卿抄录、杨荫浏视之如命的《天韵社曲谱》刊印出版的大日子。  本次研讨会暨首发式是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同时,还举办了以杨荫浏先生译
中国当代影视音乐创作领域中,作曲家施万春可谓乐之翘楚,是为中国影视音乐创作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少有的几位作曲家之一。自他1965年为电影《青松岭》作曲至今,他的影视音乐创作已经横跨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在这一领域的创作几经风格转变,既是一种自我的不断“蜕变”,也是中国几十年来社会发展的深层影射。然而,即便如此,他终归不变的是对情感的真挚表达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施万春影视音乐创作的研
原文明是人类文明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就地域分布来看,我们所论及的欧亚草原分布于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地中海的辽阔地域。这一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其生产生活方式形塑着作为习俗的文化,正如“安达组合”队长那日苏所言:“世界上只有一个呼麦,区别在于地域、国家和音乐风格,在我们眼里,呼麦就是世界的。”②  第一次现场欣赏“安达组合”是在2016年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18届年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