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大得惊人,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自主阅读(称课外阅读范围太小)、课堂课文阅读和考试阅读这三者之间的现状和相互关系还没有理顺。对此,有必要重新加以审视。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阅读 促进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下生存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没有多少自我选择的空间。按照指定的内容和指定的方式来阅读几乎构成了他们在校语文生活的全部。学生阅读的主体能量并未充分释放,所以其阅读形式还不能仅仅归结为一般浏览和重点研读,在阅读的状态上还应再做三种划分:一是自主阅读,二是在教师讲课的指导下对教材的课堂定向阅读,三是考试或练习时对试卷选文及其相关试题的阅读(以下称为考试阅读)。这三种阅读生态差异很大,如果我们把握了三者的特点、利弊及相互关系,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必将会在宏观上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1.自主阅读——主动中才会有独立思考和自由人格
要通过阅读来塑造独立的人格,总是让学生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是南辕北辙的。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自由人格只有在自主的阅读中才能充分体现。
高中生是阅读的学习者,他们的课余自由阅读质量当然还比不上学有所长的成年人,但一旦成为读书的主动者,没有了任务规定下的压力与困惑,涉猎的主动和思考的独立就会鼓舞他们作出大胆的判断,动因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需要。结论与正误也多由自己判定,不必去钻别人织就的套子,只有在这时,最大胆的怀疑和最优美的联想才会产生,个性也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比之下,现在的课堂教学却基本上是让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他们的所读是编定的课文,所想也是老师早已处理过的“二手货”,这样的课堂,如果不定答案于一尊,师生的内心则不踏实。反正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总要得出几个合乎编者或考者意图的结论(答案)来,因此“民主”成了课堂的表象,多元理解只是理想,“集权”才是课堂的本真。就最优的课堂气象而论,所谓“热烈”,也不过是一部分人在参与。全班围绕着一个话题去讨论,从理论上推断,这也许有利于认识的深入,但平心而论,我们有多少讲读课是只集中探讨一个问题的呢?考试之剑高悬,怎敢挂一漏万。在抢进度,赶任务的课堂上,有几个问题是被我们各个击破的?勉强“完成任务”就可算是有深度了吗?更何况发言的语流是线性的,不可能像光纤通信那样同时传输多路信号;课堂时间有限,有发言机会的人并不多,时间一久,必成模式,成为少数人表现,多数人旁听的模式。这是对阅读能力全员性发展的最大制约,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的漠视就是由此开始的。显而易见,这种局限性是课堂定向阅读的先天性不足。至于考试阅读,其规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考试状态下,审美的愉悦,知识的自由获取是不可能的。而经验的总结只能是在考试之后,但那只是考试经验而已,与日常阅读没有多大关系。
2.考试阅读——难于操作的先天顽疾
阅读能力的量化评估,硬化了现在流行的阅读考试样式,于是也就有了操作的技术,但它所要求的到底是未来阅读文章的技术还是考试的答题套路?对以考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估,其结果可信吗?考试中的母语——现代语阅读并非如外语或文言文阅读那样,多以是否读懂、是否正确理解为难度标准,而是被提高了难度,所谓“标准答案”,多是出题者自己的主观理解;所谓“难度”,多是基于出题者自己的主观感知,当他的个人理解被作为“难题”提出来时,极易使人答非所问。比如鉴赏题,常常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作用指什么?是结构上的,还是表达效果上的,还是对全篇思想内容上的,抑或是对读者心理上的?当然,出题者本人是有“确指”的,可是问题一提出来就模糊得“四通八达”了,别人很难与他的思考实现对接,答题正确与否常常不是取决于能力,而是取决于运气。退一步说,如果阅读题的操作真是一种十分了得的独门功夫,那么反躬自问,教师自己又胜算几何?张三的题只有张三“昭昭”,而形形色色的李四却基本上“昏昏”,更糟的是“举一”而无法“反三”,因为下一次已不是张三的题,而是李四的了。歧路亡羊,歧路也误“羊倌”。应试阅读行路难,正说明所谓“阅读的技巧”是何等捉襟见肘,本来要讲究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可实践中的难以操作反而成了对准确性的讽刺。这样一种阅读生态,课堂教学忠心耿耿地为它服务,是不是出力不讨好?即使讨得了好,这与学生未来的实际阅读又有什么关系呢?
3.课堂讲读——将自己也蒙在鼓里
一切探索都是可贵的。语文学科大讨论唤醒了很多人。许多教师能真正静下心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品读作品了,课堂上也早有了讨论和点拨,这是十分可喜可敬的,但这样的课型仍然是阅读——师生问答——定论这一基本形式的翻版,是改良而不是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真想如此,不将板结了的课堂变成自主阅读的沃土,这三株期望中的新苗连芽都发不出来,更不要说结什么硕果了。因为教材的时间“垄断”和教师的话语“集权”根本不会给它们预留出任何生长的空间。
现在,课堂活动虽已渐趋双边,但用名为“启发式”实为“招标式”的分析来笼罩课堂的作法同样不可取,因为它貌似启发,实则操纵,它所造成的成功假象,更易使人沾沾自喜,其实,在被操纵的课堂上,如果要将预定的阅读结论传给学生,就须操纵进程,因而也必然要操纵学生。如何操纵?设置语言圈套,拙劣“暗示”而已。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就是这样被一步步消磨掉的。说到底,我们是将自己也蒙在鼓里了。当然,教师恰当的提示是必要的。启发不可废,共识也要常有,但引人入套的“暗示”却百无一用,必须划清两者的界限。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阅读 促进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下生存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没有多少自我选择的空间。按照指定的内容和指定的方式来阅读几乎构成了他们在校语文生活的全部。学生阅读的主体能量并未充分释放,所以其阅读形式还不能仅仅归结为一般浏览和重点研读,在阅读的状态上还应再做三种划分:一是自主阅读,二是在教师讲课的指导下对教材的课堂定向阅读,三是考试或练习时对试卷选文及其相关试题的阅读(以下称为考试阅读)。这三种阅读生态差异很大,如果我们把握了三者的特点、利弊及相互关系,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必将会在宏观上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1.自主阅读——主动中才会有独立思考和自由人格
要通过阅读来塑造独立的人格,总是让学生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是南辕北辙的。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自由人格只有在自主的阅读中才能充分体现。
高中生是阅读的学习者,他们的课余自由阅读质量当然还比不上学有所长的成年人,但一旦成为读书的主动者,没有了任务规定下的压力与困惑,涉猎的主动和思考的独立就会鼓舞他们作出大胆的判断,动因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需要。结论与正误也多由自己判定,不必去钻别人织就的套子,只有在这时,最大胆的怀疑和最优美的联想才会产生,个性也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比之下,现在的课堂教学却基本上是让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他们的所读是编定的课文,所想也是老师早已处理过的“二手货”,这样的课堂,如果不定答案于一尊,师生的内心则不踏实。反正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总要得出几个合乎编者或考者意图的结论(答案)来,因此“民主”成了课堂的表象,多元理解只是理想,“集权”才是课堂的本真。就最优的课堂气象而论,所谓“热烈”,也不过是一部分人在参与。全班围绕着一个话题去讨论,从理论上推断,这也许有利于认识的深入,但平心而论,我们有多少讲读课是只集中探讨一个问题的呢?考试之剑高悬,怎敢挂一漏万。在抢进度,赶任务的课堂上,有几个问题是被我们各个击破的?勉强“完成任务”就可算是有深度了吗?更何况发言的语流是线性的,不可能像光纤通信那样同时传输多路信号;课堂时间有限,有发言机会的人并不多,时间一久,必成模式,成为少数人表现,多数人旁听的模式。这是对阅读能力全员性发展的最大制约,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的漠视就是由此开始的。显而易见,这种局限性是课堂定向阅读的先天性不足。至于考试阅读,其规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考试状态下,审美的愉悦,知识的自由获取是不可能的。而经验的总结只能是在考试之后,但那只是考试经验而已,与日常阅读没有多大关系。
2.考试阅读——难于操作的先天顽疾
阅读能力的量化评估,硬化了现在流行的阅读考试样式,于是也就有了操作的技术,但它所要求的到底是未来阅读文章的技术还是考试的答题套路?对以考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估,其结果可信吗?考试中的母语——现代语阅读并非如外语或文言文阅读那样,多以是否读懂、是否正确理解为难度标准,而是被提高了难度,所谓“标准答案”,多是出题者自己的主观理解;所谓“难度”,多是基于出题者自己的主观感知,当他的个人理解被作为“难题”提出来时,极易使人答非所问。比如鉴赏题,常常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作用指什么?是结构上的,还是表达效果上的,还是对全篇思想内容上的,抑或是对读者心理上的?当然,出题者本人是有“确指”的,可是问题一提出来就模糊得“四通八达”了,别人很难与他的思考实现对接,答题正确与否常常不是取决于能力,而是取决于运气。退一步说,如果阅读题的操作真是一种十分了得的独门功夫,那么反躬自问,教师自己又胜算几何?张三的题只有张三“昭昭”,而形形色色的李四却基本上“昏昏”,更糟的是“举一”而无法“反三”,因为下一次已不是张三的题,而是李四的了。歧路亡羊,歧路也误“羊倌”。应试阅读行路难,正说明所谓“阅读的技巧”是何等捉襟见肘,本来要讲究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可实践中的难以操作反而成了对准确性的讽刺。这样一种阅读生态,课堂教学忠心耿耿地为它服务,是不是出力不讨好?即使讨得了好,这与学生未来的实际阅读又有什么关系呢?
3.课堂讲读——将自己也蒙在鼓里
一切探索都是可贵的。语文学科大讨论唤醒了很多人。许多教师能真正静下心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品读作品了,课堂上也早有了讨论和点拨,这是十分可喜可敬的,但这样的课型仍然是阅读——师生问答——定论这一基本形式的翻版,是改良而不是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真想如此,不将板结了的课堂变成自主阅读的沃土,这三株期望中的新苗连芽都发不出来,更不要说结什么硕果了。因为教材的时间“垄断”和教师的话语“集权”根本不会给它们预留出任何生长的空间。
现在,课堂活动虽已渐趋双边,但用名为“启发式”实为“招标式”的分析来笼罩课堂的作法同样不可取,因为它貌似启发,实则操纵,它所造成的成功假象,更易使人沾沾自喜,其实,在被操纵的课堂上,如果要将预定的阅读结论传给学生,就须操纵进程,因而也必然要操纵学生。如何操纵?设置语言圈套,拙劣“暗示”而已。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就是这样被一步步消磨掉的。说到底,我们是将自己也蒙在鼓里了。当然,教师恰当的提示是必要的。启发不可废,共识也要常有,但引人入套的“暗示”却百无一用,必须划清两者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