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不自标君子而又切实做到鄙弃小人行为,这是最真实也最朴素的道德法则。
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凭借自己的真实才能创造财富,又不拒绝任何益人、益民、益国、益世的事,总之既不自标君子而又切实做到鄙弃小人行为,我看这是最真实也最朴素的道德法则。当然在特殊的情况下,人也应当超越通常的道德法则,去当大义君子、悲壮英雄、不屈烈士,但在平时当个利义兼顾的正常人即可。而且,君子、英雄、烈士也必须首先从上述正常人中产生。连这样的及格线都未达标,总想凭借非常事件成为英雄,只能说明这样的人不正常,这样的社会也不正常。
中国从古至今在道德的趋向上,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左右游移、上下跳动。一方面推崇中庸哲学,一方面又将“过”(过分、过度、过量)和“不及”(守旧、停滞、倒退)做为常见行为;一方面制造超高的道德偶像,一方面又常常溺在俗浊的行为中;一方面迷恋对非常之人、非常之事的习惯性崇拜,一方面又甘于做上述对象的匍匐者而自己不愿站立行走;一方面对明显的无德之人(包括仅仅有某些瑕疵的人)的憎恶达到万分激烈的地步,一方面又淡于去强化本人的自律。致使对大德之人的推崇常常停留在口头宣讲上,对无德之人的鄙夷也常常停留在街谈巷议中,而付之的实际仿效行动和对抗举动并不多。殊不知在大德、奇德和无德、缺德之间,还有一种不高不低的常德,即人人都可以具备的平常之德、正常之德,俗称国民总体素质平均线上的道德。
无论是想牢固地建立起中国的道德体系,还是想实际地形成中国的道德法则,都必须从努力强化国民的常德入手。而且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时时耸立起道德卓人、道德巨人。
如何使中国的道德体系完备?如何使中国的道德法则生效?我认为必须依靠三项工程的合力兴建:一是政治行为尤其是官方行为中道德比重的加大;二是道德与法律焊接度的增强;三是教育中德育比重的强化和文化、艺术中德育含量的增多。
道德和一切社会活动一样,总得有个带头者。最有影响力的带头者理应是官员或名人,然而针对眼下的现状而论,我们只能这样要求:即使官员、名人当不成道德楷模,也不能去当贪腐的先锋,不能从庸人下滑为小人,至少应当具备平民式的常德。
在社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中,道德是主要的软实力。而且,软实力不仅是硬实力之母,也是一切硬实力借以生长发育的乳汁和襁褓。假如中国能大张旗鼓地兴建一系列道德工程,并且做到既科学化又持久化,对中国来说堪称功德无量。遗憾的是,当前中国连现代的、科学的、有效的道德读本都未写出(作秀式的、虚奢式的读本除外)。
中国的道德读本,有太久太久的时间等同于政治读本。太遥远的古代之事不必说了,无非是站在官方角度向下属、向平民讲述各种服从的合理性。即使到了人民翻身的革命年代,谈论道德时也强调的是政治第一。从古至今,好像一个官员只要忠君、听命,只要将屁股坐在无产阶级的椅子上,任何的下作行为都算是“小节”,都不必追究。后来随着商品社会的到来,中国的道德读本也就变成商业读本。致使有的人一味地为个人功利大唱赞歌,有的人(包括学者)将道德当成一种作秀,一种表演,目的只是为了出名获利。
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能建立起真实无伪的道德体系么?能形成可信可行的道德法则么?很难。但是无论多难,也要着手去做。
无论是道德体系还是道德法则,真正的和最高的品格是朴素。中国古代的老子说过:“万物莫与朴素争美!”什么是朴素?不伪、不奢、不偏之谓也。行为的朴素,情感的朴素,道理的朴素,语言的朴素,这本身就是真正的道德!
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凭借自己的真实才能创造财富,又不拒绝任何益人、益民、益国、益世的事,总之既不自标君子而又切实做到鄙弃小人行为,我看这是最真实也最朴素的道德法则。当然在特殊的情况下,人也应当超越通常的道德法则,去当大义君子、悲壮英雄、不屈烈士,但在平时当个利义兼顾的正常人即可。而且,君子、英雄、烈士也必须首先从上述正常人中产生。连这样的及格线都未达标,总想凭借非常事件成为英雄,只能说明这样的人不正常,这样的社会也不正常。
中国从古至今在道德的趋向上,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左右游移、上下跳动。一方面推崇中庸哲学,一方面又将“过”(过分、过度、过量)和“不及”(守旧、停滞、倒退)做为常见行为;一方面制造超高的道德偶像,一方面又常常溺在俗浊的行为中;一方面迷恋对非常之人、非常之事的习惯性崇拜,一方面又甘于做上述对象的匍匐者而自己不愿站立行走;一方面对明显的无德之人(包括仅仅有某些瑕疵的人)的憎恶达到万分激烈的地步,一方面又淡于去强化本人的自律。致使对大德之人的推崇常常停留在口头宣讲上,对无德之人的鄙夷也常常停留在街谈巷议中,而付之的实际仿效行动和对抗举动并不多。殊不知在大德、奇德和无德、缺德之间,还有一种不高不低的常德,即人人都可以具备的平常之德、正常之德,俗称国民总体素质平均线上的道德。
无论是想牢固地建立起中国的道德体系,还是想实际地形成中国的道德法则,都必须从努力强化国民的常德入手。而且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时时耸立起道德卓人、道德巨人。
如何使中国的道德体系完备?如何使中国的道德法则生效?我认为必须依靠三项工程的合力兴建:一是政治行为尤其是官方行为中道德比重的加大;二是道德与法律焊接度的增强;三是教育中德育比重的强化和文化、艺术中德育含量的增多。
道德和一切社会活动一样,总得有个带头者。最有影响力的带头者理应是官员或名人,然而针对眼下的现状而论,我们只能这样要求:即使官员、名人当不成道德楷模,也不能去当贪腐的先锋,不能从庸人下滑为小人,至少应当具备平民式的常德。
在社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中,道德是主要的软实力。而且,软实力不仅是硬实力之母,也是一切硬实力借以生长发育的乳汁和襁褓。假如中国能大张旗鼓地兴建一系列道德工程,并且做到既科学化又持久化,对中国来说堪称功德无量。遗憾的是,当前中国连现代的、科学的、有效的道德读本都未写出(作秀式的、虚奢式的读本除外)。
中国的道德读本,有太久太久的时间等同于政治读本。太遥远的古代之事不必说了,无非是站在官方角度向下属、向平民讲述各种服从的合理性。即使到了人民翻身的革命年代,谈论道德时也强调的是政治第一。从古至今,好像一个官员只要忠君、听命,只要将屁股坐在无产阶级的椅子上,任何的下作行为都算是“小节”,都不必追究。后来随着商品社会的到来,中国的道德读本也就变成商业读本。致使有的人一味地为个人功利大唱赞歌,有的人(包括学者)将道德当成一种作秀,一种表演,目的只是为了出名获利。
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能建立起真实无伪的道德体系么?能形成可信可行的道德法则么?很难。但是无论多难,也要着手去做。
无论是道德体系还是道德法则,真正的和最高的品格是朴素。中国古代的老子说过:“万物莫与朴素争美!”什么是朴素?不伪、不奢、不偏之谓也。行为的朴素,情感的朴素,道理的朴素,语言的朴素,这本身就是真正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