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汽驱储层

来源 :中国化工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S区块F油层是辽河油田首个中深层稠油工业化蒸汽驱开发区块。经过多年吞吐、汽驱开发后,热采储层变化特征明显,通过开展取心井综合地质研究,提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稠油热采后储层宏观、微观变化特征基础上,对稠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评价,满足稠油油藏中后期开发需要,指导开发调整,进一步提高稠油热采采收率。
  关键词:蒸汽驱 稠油 储层 灰色关联分析法 分类评价
  S区块是在斜坡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单斜构造,四周被断层封闭,地层北陡南缓。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F油层属中~厚互层状高孔、高渗储集层,为中~厚层状边水稠油油藏,隔夹层较为发育。S区块1987年开始蒸汽吞吐开发,1998年开展了4个井组的70m井距蒸汽驱先导试验,相比吞吐采收率可提高21.7%,吞吐加汽驱采出程度达55%。2003年又进行了7个井组扩大试验,2006年在全块开展了规模化转驱工作,共设计汽驱井组149个。
  总结目前汽驱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平面动用不均,蒸汽主要沿河道及地层倾角上倾方向驱替,不同方向蒸汽扩展速度差异较大[1-2],平面动用程度57.8%。2)纵向动用不均,主体部位纵向动用程度62.8%(蒸汽动用30%),高渗层动用好,低渗层动用差[3]。3)层间受渗透率级差控制,级差大于4以上基本不吸汽,主力油层汽窜增加,纵向动用程度较差。4)层内受蒸汽超覆的制约,厚层下部基本为热水驱替,驱油效率低。因此,开展汽驱储层综合评价,确定动用不均原因,对确定调控潜力区十分关键。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
  储层定性评价由于评价参数多,且分类评价结果易出现交叉、矛盾的现象,难度较大[4]。所以本次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F油层地质体进行综合定量分类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法是通过寻求系统中各因素的主要关系,找出影响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因素,根据各参数重要程度对其赋以不同的“权系数”。
  1.原始数据处理
  储层综合定量评价一般采用极大值标准化对储层参数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单项参数除以同类参数极大值,使评价参数在0~1之间变化。对于值愈大愈好参数,直接除以最大值;对值愈小愈好参数,用极大值与参数差除以最大值,使各项参数间具有可比性。
  2.确定权重系数
  将开发指标作为母序列因素,地质指标作为子因素。求取关联系数,关联度愈接近于1,表明其关系越紧密,子因素对母因素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二、主要地质因素分析
  将各类地质参数与开发效果对比分析,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地质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层倾角
  监测结果显示,由于蒸汽超覆作用,上倾方面蒸汽突破速度较大。在较均质的地质体条件下,随地层倾角增大,蒸汽会强烈地向上倾方向运动,地层倾角小于10度优势明显。
  (2)油层厚度
  汽驱井组有效厚度增加,开发效果变好。开发效果好的井组有效厚度与油汽比呈现较好的二阶函数。有效厚度在20~35m之间油汽比随着有效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3)储层非均质性
  统计试验区不同相带物性及生产井开发效果可知,蒸汽沿砂体厚度大、物性较好的主河道方向优先突进。储层综合研究发现,渗透率平面分布与开发效果匹配较好,渗透率大于2μm2的区域开发效果较好。
  (4)隔夹层特征
  隔夹层发育影响蒸汽热利用率,从热效率评价上来看,隔层热损为12.9%。夹层频率与开发效果对比来看,夹层频率高的区域开发效果较差。
  三、地质体分类
  注汽井部署已考虑地层倾角影响,所以在评价中,地层倾角不参与本次评价。影响蒸汽驱开发效果的主要地质因素是KH、有效厚度及砂岩厚度,同时储层非均值性对该区域开发效果影响较大。综合各地质参数关联系数,求取地质参数权系数。
  根据井组地质参数确定的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综合分类,建立单井地质体分类标准,由于注汽井对井组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单井分类后建立井组地质体分类标准时分注汽井、生产井两个方面来确定。
  地质体分类结果在平面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分别对不同层位、不同时期转驱的井组分别进行研究,将地质体划分为三个级别,地质体分类结果与开发效果评价结果吻合度为69%。本次研究对668口生产井、138口注汽井,合计138个汽驱井组进行地质体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其中Ⅰ类汽驱井组77个,Ⅱ类汽驱井组50个;Ⅲ类汽驱井组11个。
  四、结论
  1、地质分析研究,开发效果较好的主力区油层发育、净总比值高、夹层频率小、渗透率大于2μm2的区域广泛分布,变异系数小,地质体条件直接影响蒸汽驱开发效果。
  2、采取纵向上注采剖面调整及平面上采液井点综合调控等举措提高井组开发效果,不同区域针对不同地质体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美]K.C.洪. 蒸汽驱油藏管理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6
  [2] 刘慧卿,范玉平. 热力采油技术原理方法 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12
  [3] 杨胜来 魏俊之.油层物理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0
  [4] 刘有芳.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研究方法综述[J].世界石油科学,1997,7(5):87~95
  作者简介:冯昕(1982-),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地质方案设计等。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石油地质勘探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包括高温高压盆地勘探、勘探信息化、GPS放样测量等几个问题。在实际勘探当中,应当按照实际地形、地貌特征实现数据的有效采集,针对采集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再次勘探,实现盆地采油的有效勘探。  关键词:盐体覆盖 数字应用系统 高程处理  一、高温高压盆地勘探特点  1.特征  从钻井数据中得出,高温高压盆地的最高井底温度(BHT)可达160℃,盐下最大泥
摘 要: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储层低电阻率成因。利用测井信息及油田整体油藏分布,对油田南部正常长6油层和油田北部低阻(相对)长6油层的电性特征做了对比研究和评价,分析各种因素对长6储层形成低阻的影响,  关键词:甘谷驿油田 储层特征 低阻油藏  一、储层特征分析  1.岩石学特征  根据岩心观察及室内岩石薄片鉴定结果,油田北部长6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占各类储层的57
摘 要:通过对建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须家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适中、横向展布稳定、储层致密,且区内油气显示丰富,多口井测试达到工业气流,测试获得高产和稳产,该区具有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结合区内气藏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建南地区须家河组气藏为具有低孔、特低渗、气水分异不明显等特征的先成型致密砂岩油气藏,弄清了油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指明了该区下步
摘 要:从1988年举办监督学习班算起,我国有实行勘探监督在油气开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制度,这一制度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地质监督十几年来为找油、找气,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监控资料录取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约进尺,节省投资等等本文。对勘探项目的投资、质量、进度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投资项目最好的综合效益的就是在石油勘探过程中的监督。本文浅论了地质监督的概况、重要意义、管理、职责和作用,并对现在石
摘 要:岩溶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现象,已经收到了地质勘探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的研究者和专家已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针对不同的岩溶地质条件,介绍了一些普遍适用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关键词:工程地质 勘察方法 岩溶地区  一、前言  可溶性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广泛,因此为岩溶的发育创造了必要条件。例如贵州、云南、广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等地区均有大面积岩溶。岩溶是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