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波兰教汉语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p418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罗茨瓦夫大学主楼夜景

  来波兰的第一年,我在弗罗茨瓦夫大学的孔子学院教汉语。
  因为是中文系毕业生,我到孔院后的第一项任务是为汉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授中国文学课。
  即便是说汉语的中国人,学习中国文学也未必容易,用英语教波兰人学中国文学就更难了。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着实让我又惊又喜。我暗暗发誓,要以此为契机,让大学四年的学习发挥作用。

中西文化的碰撞


  我每次上课前最发愁的,就是讲什么。中国文学的内容太多,但适合学生现有汉语水平的文段又太少了。我常常因为备课而陷入无尽的困惑,只好从各种材料里寻找灵感。
  由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存在理解上的固有障碍,深入浅出尤为重要。给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讲《诗经》时,我不是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的,而是把意思更简单明了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作为第一讲。
  在此前的语言课上,学生们已经学了一些最基础的汉字。他们知道数字、日期以及“不”的意思,此时再告诉他们“见”是“见面”,“如”是“好像”,“兮”是无意义的感叹词,整句话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我还到网上找了这首诗的歌舞版。雍容的舞蹈,朗朗上口的曲词,中英文字幕,再加上反复吟唱,学生们很快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印象。第二次上课的时候,一个中文名叫安心的女生甚至主动唱给大家听。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女孩唱《诗经》,还唱得那么深情而美好。
  这些波兰学生都是汉语专业的初学者,我不能要求他们对古文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我只希望他们基本理解古文传达的理念,知道古汉语和现代口语有不少区别,开始对中国的文学产生兴趣。
  那个学期,我讲了《关雎》《硕鼠》《芣苢》《静女》《氓》等千古名篇,还给他们留了一个小作业,谈谈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的看法。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但谈到最多的,是男女平等。用西方现代的视角来看中国周代的文学作品,真是一种激烈的文化碰撞。

爱孔孟,更爱老庄


  后来我们讲到了《论语》。因为他们在孔子学院上课,所以对孔子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不過,跟洋学生解释儒家思想可不容易。比如。“君子”这个词就很难翻译,只能姑且翻译成“Gentleman”,或者“Person of Noble Character”,但这些都不能准确表达“君子”本身的意思,只得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阐释。
  此时,学生们的中文水平已经小有提高,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理解“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温故知新”这样的古语了。
  随后是老子、庄子。学生们特别喜欢老子,大概是因为他说过“无为”吧。什么都不做,是全世界学生的心声。有的学生甚至把老子像作为脸书的封面照片,别的学生在下面回复:我最喜欢的哲学家。
  而庄子呢,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他和惠子“吵架”。特别是关于“鱼之乐”的那篇小短文,不难理解又意趣盎然。比起拘泥的惠子,学生们自然钟情超然物外的庄子。自由、洒脱、睿智、独立,这是西方年轻人追求的生活理念,所以,他们爱老庄胜过爱孔孟。
  讲解诸子百家的文段时,我会渗透一些文言虚词的知识。其、之、夫、也、乎……这个过程很枯燥,很多学生中途就放弃了。而那些永远闪烁着的好学的眼神,成为我认真备课的莫大动力。我希望在他们的汉语水平更高时,能借助这些基本的虚词知识,读懂最简单的古文,或者半文半白的文章。
  同样的方法,二年级从汉朝讲起,三年级从宋元讲起,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从先秦到现当代,在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学中,我架起一叶扁舟,拾起捧捧清波,为洋学生打开了一扇“中国文学之门”。

  很难想象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女孩唱《诗经》,还唱得那么深情而美好。

波兰“春晚”


  在孔院的一年里,我们组织了大大小小几十场文化活动,其中最盛大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
  一年级为数不多的男生居然组成了一支乐队:一个人弹钢琴,一个人打架子鼓,一个贝斯手还有一个吉他手兼主唱。我非常惊讶,但惊讶之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因为波兰是一个极其热爱艺术的民族。
  乐队选择的曲目是我在课间放给他们听的《斑马,斑马》。这首中国歌的曲调容易上口,歌词也没那么难。学生的自主性很强,我除了偶尔问问进度,排练的内容和时间都由他们自己掌控。
  我放心地把排练交给学生们,开始准备自己的节目。我和一个中文名叫易居的波兰男孩合唱电影主题曲《小幸运》。易居很有艺术修养,在演唱之前,我和他一起排练了好几次,从头到尾,他事无巨细地指导我,什么时候开始演唱,什么时候走向舞台中央,什么时候眼神交流,所有步骤他都了然于胸。一边惊讶于他做事的认真程度,一边惊讶于他对音乐的感受力,这一切我都望尘莫及,无限感慨。
当地学生在中文课堂上

  到了“春晚”那天,弗罗茨瓦夫大学礼堂集结了全城的中国人,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波兰人也纷纷拥向这里。高朋满座,座无虚席,每个节目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迥异的学生们


  在波兰的第二年,我在弗罗茨瓦夫大学读经济学研究生。一边读研,我一边在当地的汉语机构继续教汉语。
書法课上,波兰学生用毛笔写字
学生用毛笔给笔者作画

  有的学生甚至把老子像作为脸书的封面照片。

  这一年,我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汉语学习者。最小的学生是两岁大的小男孩,他的家长和中国有生意往来,认为中国的未来无可限量,便希望孩子从小学习汉语,在成年之前说一口地道的中国话。
  可是这个孩子实在让人头疼。他坐不住,到处跑,还总是搞破坏,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大哭大闹。我的耐心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磨炼。最初,他意识不到自己在上汉语课,但一年多过去,三岁多的他开始用波兰语问我:“树”用中文怎么说?“牛”用中文怎么说?
  年纪最大的学生,是一位已经过了波兰退休年龄的老人。他今年66岁,能说流利的俄语和英语。他从60岁开始学习中文,已经考过了HSK(汉语水平考试)三级,希望不久的将来能考四级。在中国,很难想象一个60多岁的老人会从零开始学一门外语。他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践行者,这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
  学历最高的学生,是弗罗茨瓦夫大学英语专业的语音学教授,他觉得中国的书法充满了艺术感,富有无尽魅力。他说,书法在美学上让人感到愉悦,他想学习如何正确地使用毛笔,写出自然的形态,哪笔粗,哪笔细……
  与此同时,他也想学着说中文。因为他有语言学的背景,所以学起来会容易一些、专业一些。他不着急,觉得学20年也没关系,只要最终能说得流利就行。至于我的其他学生,有的想去中国旅游,有的希望保持汉语水平,有的为了挑战自己,有的打心眼里觉得自己上辈子就是个中国人……每个人有不同的诉求,我也从中知道,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
  如今,我已经在弗罗茨瓦夫教了两年半的汉语。这两年半里,我教过来自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丹麦、韩国等国家的学生,累计超过150人。
  在波兰教汉语,面对一群迥异的洋学生,真的挺有意思。
其他文献
从2000年开始,车臣 “黑寡妇”就以其让人不寒而栗的自杀式袭击,  让俄罗斯心悸,让全世界震惊。  3月29日,莫斯科地铁里发生的连环自杀式爆炸袭击  使这道黑色的阴影又一次笼罩俄罗斯——    莫斯科地铁是俄首都重要交通工具和观光景点,是全球最早建造的地铁之一,旅客人数继东京地铁之后排名第二,而它却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地铁,参观过的人都称它是地下宫殿。但这座宏伟的地下宫殿,却因3月29日早晨繁忙时
不论美国主流媒体如何困惑、反思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也不论希拉里的支持者如何上街抗议乃至打砸抢,特朗普会不会成为美国总统已经不再是问题,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特朗普会如何当总统,或者,他会成为怎样一个总统。  毫无疑问,在美国总统竞选的历史上,以及在美国政治舞台上,特朗普都是一个相当独特的人,不仅民主党人及其支持者看不上,就连共和党主流大佬直到投票之前也几乎都在尽力与他划清界限。对于他入主白宫可能会给美国
俄罗斯寡头有钱且爱干政,雷博洛夫廖夫也不例外,他在2000年动用资金阻止彼尔姆州州长伊古缅诺夫参加州长竞选。个中缘由,一是为了报复伊古缅诺夫1996年支持罗马金将自己陷害入狱;二是伊古缅诺夫曾公开索贿,向其讨要乌拉尔钾肥公司债券。丑闻公开后,伊古缅诺夫声名狼藉,雷博洛夫廖夫趁机资助彼尔姆市市长特鲁特涅竞选州长成功。雷博洛夫廖夫这次押对了宝,特鲁特涅夫2004年出任俄罗斯联邦天然储备部部长,2013
风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从风土习俗便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素质程度,甚至经济发展趋势。  从酷热的北半球到寒冷的南半球,从炎炎夏日到凛凛寒冬,经历9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来到了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墨尔本。  不论是城市的大道上,还是乡间田园小道上,墨尔本家家户户的门前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小架子。那些小架子上会有一些小盆栽,里面种着各式各样的多肉植物,它们在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头顶的星空充满了向往,对星空的探索也从未停歇。  以高新科技作为支柱产业的以色列,在航空航天探索方面也不甘落后。1988年9月19日,以色列航太工业制造的小型卫星运载火箭“沙维特”首次发射,并成功将奥费克卫星运抵近地轨道,使以色列成为第八个有能力将卫星发射至太空的国家。  面对太空探索的挑战,以色列航天局(ISA)与国有的以色列航太工业(IAI)以及SpaceIL通力合作,将手探
这是一所在中国国内名声并不响亮的加拿大大学,至少不会像它的同胞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那样广为人知,但在加拿大以及国际高校排名榜单上,坐落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绝对位居加拿大高校最前列,被誉为“北方哈佛”或“加拿大的哈佛”——这个称号还是美国人给的。  麦吉尔大学在加拿大人心中享有崇高地位,连续12年位于加拿大大学排行榜榜首,在全球高校排行榜上一直未跌出前三十行列,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大学校长
自从搬到慕尼黑过后,单身妈妈安妮塔·伏赫特发现自己的生活水准降低了一大截。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负担得起每年的外出旅游了。伏赫特现在和她15岁的女儿一起住在慕尼黑闹市区的一处两居室公寓里,面积大约70平米。“这周围的环境很嘈杂,”她说,“但是还算好。”慕尼黑是德国房价最昂贵的城市之一  伏赫特每个月的房租是1125欧元,还不算水电和暖气费——这大概就已经占去了她每个月收入的六成。她现在做着两份工作,但都
Go-Jek于2010年成立,一开始只是呼叫中心,仅有20多名摩的骑手,却在短短6年内成为印尼第一家独角兽公司  在雅加达市中心经常见到这样的矛盾景象。  街的一面是气势恢宏的高级购物中心,车辆和行人在进入前都要先接受安检,随处可见保安人员在商场四处走动。街的另一面则是无数“苍蝇摊”,摊贩在路边卖着小吃饮料。  有的甚至不能称之为“摊”,只是一辆自行车。车后座捆着一小桶瓶装水,车把上挂着五颜六色的
电影版《唐顿庄园》剧照  在2010年到2015年,共六季52集的英剧《唐顿庄园》带着观众们进入了一段从1912年到1926年,长达14年的英国上层贵族与仆人们身上的人间百态的故事。  英剧《唐顿庄园》中,以荣誉体面为毕生追求的英伦人、年代感十足的优良制作,以及那些旧时的、美好的贵族价值观,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收割了不少粉丝,始终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热度。  在电视剧集终结的4年后,电影版《唐顿庄园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1799 - 1837)可谓全球闻名,中国首次翻译出版他的小说和诗歌是在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那年由上海大宣书局出版了《俄国情史》一书,实际上就是如今大家熟悉的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写诗是遗传,他叔叔和父亲都是诗人。圣彼得堡贵族之家的名门闺秀凯恩,因普希金所赠的那首《致凯恩》而名垂青史。殊不知,普希金之父早在儿子之前就曾追求凯恩,并为她写下火热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