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lin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声乐演唱中“技”为发声技能,“艺”为对声乐作品的认知、表现,即二度创作,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技-艺”的实践,在声乐演唱时,将技术作为表现音乐的基础,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审美能力、音乐素养,促使声乐学习科学系统化发展。
  【关键词】声乐表演;声乐教学;发声技能;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艺术是强调发声器官协调性的艺术,基本功要求稳扎稳打,学习的过程要循序渐进。目前的声乐教学将技术训练作为重点,缺少对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声乐教学要从“技-艺”两方面进行全面培养,通过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声音。因此,在教学中要平衡好“技”与“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作品艺术审美与表达的能力。
  一、声乐艺术中“技-艺”的重要性
  声乐的本质是歌唱,是自古以来人类进行情感交流最自然、朴素、直接的艺术形式,其通俗易懂的特性,有利于人类群体实现情感共鸣。这种原始的情绪表达是“情之所使、兴之所至”的产物,多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自我释放、自我需求,它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自然而又豁达。在群众中能歌擅唱的高手如云,因为他们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因此他们的演唱情真意切。歌唱终究是自在的情感抒发,然而作为社会分工下的声乐专业工作者,就要遵循歌唱的规律与规范,掌握声乐艺术相应的技能、方法,使自身的歌唱活动为观众、听众提供美好的音乐体验,这种歌唱行为不是简单的情感活动,而已经成为自为的社会行为。声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其艺术感染力要通过演唱来实现,是演唱者将音符与文字符号加工、轉化为音乐的过程,这个由演唱者再创造的过程,即是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也是本文提及的艺术表现。因此,作为声乐教学工作者,要以规范、系统的演唱方式方法来处理好技术与艺术表达的关系,掌握好声乐教学和演唱中“技-艺”。
  二、“技-艺”的辩证关系
  (一)“技”是“艺”的基础与前提
  声乐是将人体作为发声体,人体作为“乐器”就产生了操作,即“技”。 “技”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生理条件,是声乐艺术的基础。而声乐的“艺”是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它通过“技”来展现。在声乐教学中,首先强调的是技术,这一点已经逐渐达成了声乐教学的共识。教师在符合人声自然规律、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训练,学生通过运用合理的发声方法与技巧,结合歌曲的风格与思想情感发出需要的声音,有技术处理的声音是歌唱的保障,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得到。歌曲作品本身很美,演唱者的情感很丰富,但是没有发声技巧作为保障,情意的传达受到阻碍,起不到情感共鸣的作用,将很难达到声乐表演的目的。因此,在声乐教学中系统科学的技术训练是声乐表演的根本,使演唱的情感表达得到保障。
  (二)“技”服务于“艺”
  声乐技巧固然重要,但技巧不是声乐演唱的全部,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不是为了单纯的表现技巧,它包含了情感内容,演唱的目的是要在表现作品时与听众搭建情绪、心灵的桥梁而达到情感共通的效果。“技”是服务于艺术表现与情感表达的,其中音色、发音咬字、神情、肢体动作和内心情感的表达等,都是声乐表演艺术所需的要素。在音乐表演的教学环节中,要明白歌曲作者是原始创作者,他将想要表达的情感用记录音乐的符号记录下来,是无生命的、无情感的;声乐的表演者是歌曲的二度创作者,要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感受,将作者记录着的音乐符号唤醒,根据所记录的内容来挖掘作者的内心情感。由于演唱者与歌曲作者在生活阅历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演唱者还要对歌曲作者与作品进行全面了解,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赋予歌曲生命力来得到与听众的情感共鸣。演唱者对于歌曲的二度创作指的不只是技巧能力,还包括了演唱者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技巧层面的内容相对容易掌握,通过长时间训练很容易达到,只要具备好的发声条件就会训练出好的技术,然而与艺术家相比,常人缺少了“艺”的成分,“艺”是艺术家具备的特有的气质与风格。因此,演唱者之间的差异就体现在“艺”的领域。
  就声乐教学与表演中的“技-艺”来说,以“技”作为教学的基础环节,将“艺”作为“技”基础之上的教学内容,学习声乐首先要拥有好的嗓音条件,其次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来练习。不论教师或学生,若对艺术有追求,就要掌握“技”,再致力于“艺”,重视“技-艺”的平衡培养,注重音乐情感的表达。
  三、声乐教学中“技-艺”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与表演中,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是最主要的目标。歌唱家的特性就在于演唱时的情感表达易掩盖技术的痕迹,将歌曲抒发得淋漓尽致。目前,我国各类型的声乐比赛中,有许多声音条件好的选手,然而,能够脱颖而出、使人记忆犹新的选手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演唱者多具备声乐技巧,而艺术修养却不尽如人意。教师与选手在参赛表演时都将技术展示作为重点,忘却了“艺”的表达。尤其是为刚入门的学生选择作品时贪图作品难度与篇幅大,认为能唱高音就是专业技术高超。根据目前学校的普遍教学情况来看,多数人还停留在把技术训练好就能唱好歌的认知阶段上。例如在欣赏音乐会或者网络视频时,我们听到的评论多数是“歌手的音质有穿透力,嗓音很通透,唱得不错”,或者“歌手的音域很宽,高音很亮”等等,从这些评论的观点不难看出,这些评论者对声乐表演片面的理解、评论误导了声乐学习者,似乎音乐应该追求“技”的炫耀。以此为标准的教师、学生、听众不计其数,他们对作品缺少理解,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与歌词内容、意境的投入研究不够,导致这种无感情的演唱听起来像一首附带着歌词的技术练声曲。这种没有艺术处理加工过的技术发挥,就像喝了一口白开水,能给听众以听觉的冲击,却不能叩击人们的内心。因此,作为声乐教学工作者,要具备完善、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协调发声器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声理念,对声乐的学习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引导有意识的学习,培养其演唱能力,避免学生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实现声乐教学的理想效果。我们在声乐专业教学环节中要重视声乐理论的学习,还要注重相关的音乐理论课,要把“技-艺”之间的关系重视起来。例如重视文学、音乐史、和声等课程,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声乐技术与音乐修养同步学习,有利于深入挖掘歌曲的内容与思想情感。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学生特有的演唱风格与气质,促进学生在学习声乐这条路上健康发展。
  用“声”来表达“情”、寓“情”于“声”、“声情并茂”所说的就是声乐艺术“技-艺”的协调表现。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达到“声”与“情”的协和统一状态。首先在开声训练时,就树立学生的发声理念,引导、强调声情并茂。这种“声”“情”的训练贯穿于学生学习声乐的始终。歌唱者音色饱满、通透,发声咬字、呼吸得当等面面俱到,但是身心没有投入至“情”,那么这样的歌唱是苍白乏力的,只注重炫耀歌唱技术不能叫做艺术,充其量算做为无生命的发声,这就是演唱者声音条件、技巧纯熟,却打动不了人的原因;有些学生肢体表现能力很强,画面让人很享受,然而听起来发声又存在一些问题,听着不舒服,这就是“技-艺”的协调发展问题,在教学与表演中,我们不能两者分别对待,还是要注重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用“声”来表达“情”,使“情”始于“声”,“声”与“情”即是本文所提出的“技-艺”两个方面。我国很多出色的教师例如中国音乐学院的吴碧霞老师,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她自身拥有着纯净、甜美的音色,她的演唱是通过音乐作品要表达的内容来协调发声技术的,不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她都能运用高超的技术来诠释,运用“技-艺”游刃有余地穿梭不同的作品中,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是具备高超技术与丰厚音乐素养的成果。不论是中国声乐作品还是外国声乐作品,技术都是用于情感表达的,因此,全面掌握歌唱的“技-艺”,有利于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合理平衡运用“技-艺”,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目的才能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技术,根据歌曲内容、情感发出所需要的声音,演唱者艺术审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与音乐情感的表达是建立在有技巧的声音上的,正确处理好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技-艺”的关系,将“技”作为学习声乐表演的基石,为丰富的情感表现做保障,在声乐演唱恰到好处、自如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2]韩璐.唱歌的技巧[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靳勇(1974-),女,山西大同人,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高级讲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声乐学。
其他文献
该文先为我们分析特色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本质,以及我国特色教育的历程,然后回顾了美国特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分析美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自主性和地方性,最后
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401号国务院令: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苏叔阳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作家。今年67岁高龄的他患癌症多年。“其实我平常不大愿意谈我自己的病情,一来勾起自己不太愉快的回忆,没有人越生病越高兴的;二来不愿意让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城市开始向高层房屋建筑的方向发展,以便可以进一步提高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课堂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速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步伐,利用移动数字化课程开展课堂内外互动教学平台,构建一种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机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复杂, 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所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是刻不容缓的。建筑企业需要加强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以此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建筑工程;管理  在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涉及到多元化的内容, 所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期刊
目的 观察幼鼠反复癫痫发作致苔藓纤维发芽(MFS)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慢性期反复自发性发作(SRS)的关系.方法 将190只幼年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48)、EP1组(n=80)、
针对当前都市圈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到都市圈规划中.在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圈规划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的作用同样重要。战略会计管理指的是隶属于企业管理制度的会计分支,通过与企业的领导层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