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谈吐、气质和处事能力。创新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思维常规的界限,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能产生新颖、独创甚至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可以提高人的语文素养,这就使得语文教学自然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任务。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五种可行方法:
一、品析文本,打破惯性创新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每次阅读和学习这篇散文时,我都把它作为美文来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这篇课文的后面附了一道讨论题,列举了郁达夫、杨昌江、佘树森和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论。郁达夫从审美风格的角度,认为“他的散文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杨昌江从写作方法分析,认为朱自清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开来看”,写法细腻;佘树森则把朱自清散文“文字的清秀、朴素”上升到了朱自清“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余光中却从反面批评了朱自清的散文,认为他“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每次教学时,我都是简单略过余光中的观点,建议学生从正面欣赏这篇文章,而且学生也对肯定教材的学法习以为常,所以没有人提出异议。
在一次教学中,我想换换思路,就让学生先讨论这道题目。不料,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竟然赞同余光中的观点。我先是一惊,但马上就镇定下来,顺势让他们“开讲”。小徐同学嘟着嘴巴,端着书本说:“老师,你不觉得这篇文章太柔了吗?这可是男人写的啊!”不料,这立马引来一片反对声:“男人不可以写柔美的文字吗?宋朝那么多婉约派的词人,不大多是男的吗?”这时,小张同学把手一挥,说:“停停,停停!我给你们找个句子。你们看这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后半句的比喻是不是俗了点?”有的学生笑了……在这种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越来越深入,或欣赏,或批评,对文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何不尝试一下打破“从欣赏的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个思维惯性呢?换个角度,你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二、发展兴趣,联想想象创新
在预习《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歌时,我提出一个授课方案:把预习改为备课,让学生自己准备讲授这首诗歌。
小万同学的讲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她讲述的时间不多,但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有特色。她在黑板上先画了一个小人,一边画一边介绍:“这是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接着,她在这个人的旁边画了一道水的波痕,介绍说:“这是‘涉江采芙蓉’的江。”然后,她在水面上又画了一片荷叶、一朵荷花,“这是芙蓉。”又在水边上画上一些小草,介绍说:“这是‘兰泽多芳草’。”然后,在小人的对岸画上另一个小人,介绍说:“‘所思在远道’,这是他思念的人。”同时,她在两个人的中间连上了一根线,画上一颗爱心,介绍说:“他们两个人相爱相思。”其中一个小人回望对岸,小万介绍:“这是‘还顾望旧乡’。”整幅画面完成后,小万比划着两个小人,进行解读:“这两个人相距太远,是‘长路漫浩浩’,他们两个人‘同心而离居’,最后只能‘忧伤以终老’。”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小万也笑了,她把粉笔一放,拍拍手问:“你们听懂了吗?”其他同学笑着说:“这还不懂啊!”“那我讲完了。”
小万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通过画面形象地展示出诗歌的意境。我很佩服小万,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教师都会提到意境,但我却没有像她这样,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意境,而只是补充介绍了相关的背景及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小万的讲授下,学生只用了一节课就能理解、背诵、默写这首诗了,还能完成相关的练习,教学效率真高!
三、质疑问难,破除定势创新
配合高中教材,每位学生都有一册《优化学案》,教师会配合授课的进度选择相应的“学案”练习。但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有些同学会一边做题,一边对照答案,遇到没有给出答案的题目,学生就来问我。如学案中有一道关于《兰亭集序》的题目:给加点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这道题目的答案是B,但是课文下面的注解和配套的《文言文图解注译》都是把“因”解释为“依、随着”。细心的学生就感到很困惑:“到底应该选哪一个呢?”我肯定了学生仔细认真做题的态度,并且鼓励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大胆质疑!有些题目确实出得不够严谨,像这道题目,其实 B与C两个选项都是对的。那么,遇到这种题目时,我们可以大胆否定标准答案。”学生听后,豁然开朗:“我还以为资料上的答案就是对的呢!”
“学案”中的题目一定要给出答案吗?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主探究答案呢?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或者资料上的练习没有错误”的思维定式,大胆质疑,深思慎取,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大有裨益。
四、开放题型,思维训练创新
在现在的阅读练习中,我很欣赏主观题型。这种题型往往是就文章整体或局部的某一方面提出一种参考观点,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谈论看法,答案一般都是“言之有理即可”。我认为这种题目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而且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只要学生多训练,掌握解题的技巧,就容易得分。
五、推荐栏目,多向思维创新
我们平时习惯顺向思维,其实适当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除了开放式题型可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之外,还有一种方法也深受学生喜欢,那就是观看一些个性化解读文艺作品、社会现象或历史问题的栏目,如《百家讲坛》《晓说》等。“多一个角度想问题,多一个视角看世界”,观看这类栏目,学生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开放思维。当然,尝试这种方法,还需要家长开明的配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上述五种方法,不要刻意为之,也不要有太多雕饰,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另外,教师还应该设置创新思维的环境,肯定学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让学生敢于发挥、创新,养成多角度思维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
一、品析文本,打破惯性创新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每次阅读和学习这篇散文时,我都把它作为美文来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这篇课文的后面附了一道讨论题,列举了郁达夫、杨昌江、佘树森和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论。郁达夫从审美风格的角度,认为“他的散文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杨昌江从写作方法分析,认为朱自清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开来看”,写法细腻;佘树森则把朱自清散文“文字的清秀、朴素”上升到了朱自清“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余光中却从反面批评了朱自清的散文,认为他“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每次教学时,我都是简单略过余光中的观点,建议学生从正面欣赏这篇文章,而且学生也对肯定教材的学法习以为常,所以没有人提出异议。
在一次教学中,我想换换思路,就让学生先讨论这道题目。不料,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竟然赞同余光中的观点。我先是一惊,但马上就镇定下来,顺势让他们“开讲”。小徐同学嘟着嘴巴,端着书本说:“老师,你不觉得这篇文章太柔了吗?这可是男人写的啊!”不料,这立马引来一片反对声:“男人不可以写柔美的文字吗?宋朝那么多婉约派的词人,不大多是男的吗?”这时,小张同学把手一挥,说:“停停,停停!我给你们找个句子。你们看这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后半句的比喻是不是俗了点?”有的学生笑了……在这种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越来越深入,或欣赏,或批评,对文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何不尝试一下打破“从欣赏的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个思维惯性呢?换个角度,你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二、发展兴趣,联想想象创新
在预习《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歌时,我提出一个授课方案:把预习改为备课,让学生自己准备讲授这首诗歌。
小万同学的讲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她讲述的时间不多,但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有特色。她在黑板上先画了一个小人,一边画一边介绍:“这是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接着,她在这个人的旁边画了一道水的波痕,介绍说:“这是‘涉江采芙蓉’的江。”然后,她在水面上又画了一片荷叶、一朵荷花,“这是芙蓉。”又在水边上画上一些小草,介绍说:“这是‘兰泽多芳草’。”然后,在小人的对岸画上另一个小人,介绍说:“‘所思在远道’,这是他思念的人。”同时,她在两个人的中间连上了一根线,画上一颗爱心,介绍说:“他们两个人相爱相思。”其中一个小人回望对岸,小万介绍:“这是‘还顾望旧乡’。”整幅画面完成后,小万比划着两个小人,进行解读:“这两个人相距太远,是‘长路漫浩浩’,他们两个人‘同心而离居’,最后只能‘忧伤以终老’。”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小万也笑了,她把粉笔一放,拍拍手问:“你们听懂了吗?”其他同学笑着说:“这还不懂啊!”“那我讲完了。”
小万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通过画面形象地展示出诗歌的意境。我很佩服小万,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教师都会提到意境,但我却没有像她这样,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意境,而只是补充介绍了相关的背景及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小万的讲授下,学生只用了一节课就能理解、背诵、默写这首诗了,还能完成相关的练习,教学效率真高!
三、质疑问难,破除定势创新
配合高中教材,每位学生都有一册《优化学案》,教师会配合授课的进度选择相应的“学案”练习。但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有些同学会一边做题,一边对照答案,遇到没有给出答案的题目,学生就来问我。如学案中有一道关于《兰亭集序》的题目:给加点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这道题目的答案是B,但是课文下面的注解和配套的《文言文图解注译》都是把“因”解释为“依、随着”。细心的学生就感到很困惑:“到底应该选哪一个呢?”我肯定了学生仔细认真做题的态度,并且鼓励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大胆质疑!有些题目确实出得不够严谨,像这道题目,其实 B与C两个选项都是对的。那么,遇到这种题目时,我们可以大胆否定标准答案。”学生听后,豁然开朗:“我还以为资料上的答案就是对的呢!”
“学案”中的题目一定要给出答案吗?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主探究答案呢?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或者资料上的练习没有错误”的思维定式,大胆质疑,深思慎取,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大有裨益。
四、开放题型,思维训练创新
在现在的阅读练习中,我很欣赏主观题型。这种题型往往是就文章整体或局部的某一方面提出一种参考观点,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谈论看法,答案一般都是“言之有理即可”。我认为这种题目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而且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只要学生多训练,掌握解题的技巧,就容易得分。
五、推荐栏目,多向思维创新
我们平时习惯顺向思维,其实适当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除了开放式题型可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之外,还有一种方法也深受学生喜欢,那就是观看一些个性化解读文艺作品、社会现象或历史问题的栏目,如《百家讲坛》《晓说》等。“多一个角度想问题,多一个视角看世界”,观看这类栏目,学生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开放思维。当然,尝试这种方法,还需要家长开明的配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上述五种方法,不要刻意为之,也不要有太多雕饰,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另外,教师还应该设置创新思维的环境,肯定学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让学生敢于发挥、创新,养成多角度思维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