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教师要树立关于课堂的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境化的、也是有个性的.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物理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思想、观念、方法层面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读、做、悟、创”中,感悟人类追求简单、和谐、统一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信心百倍地走进课堂,充满激情地讲述设计好的内容,而学生则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地听讲,课堂上只是教师在那儿唱独角戏,气氛沉闷令人窒息.致使教师顿感失望,失去信心,草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匆匆下课.这一问题的形成,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缺少了从学生思维出发的引导;缺少了悬念和情境,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动机和机会.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注重间接知识、经验的传授,轻视直接经验的获取,将学习活动变成了单纯的“授一受”知识的活动.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给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也完全失去了发现的乐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新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它强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身心、健全人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主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新课标要求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这一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如何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方式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如何处理好传受知识与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关系,是我们教师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每一堂课如何营造富有活力、智慧和情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是每位物理教师要高度重视.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工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对选修人文学科的物理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同时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增多了,老师该如何把握这样开放的课堂?许多人批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选修人文学科学生的物理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关注,而对生命的关怀和人文主义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这也是新课程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每一节课将演讲、朗读、翻译融入到物理教学中,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教学过程要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作用.教师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主角,并激励学生去学习、去创造.
在课堂上,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人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师生一同来探究电流的磁场实验,一同体验物理学家的成功感受,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这种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在一节课中,教师设计了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实验、联系生活实际例证等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2 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的结合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2.1 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境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电和磁究竟有没有联系?是怎样的联系?奥斯特是如何打开了电磁联系的大门”,以问题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2.2 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课堂上通过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境,“模仿奥斯特实验、经历安培的实验过程一探究电流的磁场”,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一猜想一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2.3 介绍物理学家生平
通过对物理学家生平介绍引发学生了解奥斯特、安培的实验背景、探究过程以及对人们认识电磁现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2.4 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境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形式,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电流周围的磁场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还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运用课件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假想的磁感线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极大地克服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规律.对来源于观察实验的知识运用归纳法进行加工整理.本课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领略到物理知识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发现物理世界的“美”.
3 课堂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课堂上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研究实验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4 改进实验形式,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改进实验形式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同时,变演示性实验为师生共同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才有可能落到实处.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本课采用分组实验,模仿了奥斯特实验,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奥斯特发现电和磁联系的成功喜悦,探究了安培电流周围的磁场的实验,经历了物理学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巧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最后再通过思考练习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信心百倍地走进课堂,充满激情地讲述设计好的内容,而学生则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地听讲,课堂上只是教师在那儿唱独角戏,气氛沉闷令人窒息.致使教师顿感失望,失去信心,草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匆匆下课.这一问题的形成,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缺少了从学生思维出发的引导;缺少了悬念和情境,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动机和机会.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注重间接知识、经验的传授,轻视直接经验的获取,将学习活动变成了单纯的“授一受”知识的活动.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给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也完全失去了发现的乐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新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它强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身心、健全人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主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新课标要求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这一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如何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方式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如何处理好传受知识与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关系,是我们教师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每一堂课如何营造富有活力、智慧和情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是每位物理教师要高度重视.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工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对选修人文学科的物理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同时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增多了,老师该如何把握这样开放的课堂?许多人批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选修人文学科学生的物理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关注,而对生命的关怀和人文主义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这也是新课程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每一节课将演讲、朗读、翻译融入到物理教学中,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教学过程要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作用.教师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主角,并激励学生去学习、去创造.
在课堂上,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人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师生一同来探究电流的磁场实验,一同体验物理学家的成功感受,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这种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在一节课中,教师设计了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实验、联系生活实际例证等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2 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的结合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2.1 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境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电和磁究竟有没有联系?是怎样的联系?奥斯特是如何打开了电磁联系的大门”,以问题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2.2 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课堂上通过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境,“模仿奥斯特实验、经历安培的实验过程一探究电流的磁场”,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一猜想一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2.3 介绍物理学家生平
通过对物理学家生平介绍引发学生了解奥斯特、安培的实验背景、探究过程以及对人们认识电磁现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2.4 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境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形式,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电流周围的磁场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还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运用课件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假想的磁感线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极大地克服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规律.对来源于观察实验的知识运用归纳法进行加工整理.本课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领略到物理知识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发现物理世界的“美”.
3 课堂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课堂上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研究实验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4 改进实验形式,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改进实验形式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同时,变演示性实验为师生共同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才有可能落到实处.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本课采用分组实验,模仿了奥斯特实验,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奥斯特发现电和磁联系的成功喜悦,探究了安培电流周围的磁场的实验,经历了物理学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巧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最后再通过思考练习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