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与“度”,教材解读的两大分野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8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解读应厘清“深”和“度”两大分野,教材分析阶段或对教师而言,要讲求“深”,教材处理阶段或对教学而言,要追求“度”。以写景类文本两个层面的分析为例,透视如何关注文体,聚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从把握写景类文本“教什么”的度、“教到什么位置”的度、“怎么教”的度三个层面,阐释如何基于课标和学情的制约筛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遴选教学方法,追求教材处理的适切。惟其明晰两大分野,才可能更准确聚焦一篇课文的主要教育教学价值,更容易明晰课堂教学任务,更恰切地遴选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深” “度” 教材解读 写景类文本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不妨试着做一个追索:如果一堂小学语文阅读课是低效的,那么它的教学设计肯定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又可归因到教材解读出了问题,如果再进一步追索,当然是教材解读的认识和方法出了问题,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自己的解读实践:它是叠合着教者、读者、作者、学者、编者的多重角色的对话,角色一多,内心的对话就会纷繁芜杂,莫衷一是。不但如此,有一个声音还时不时跳出来提醒:教给小学生嘛,这个不需要太深,那个不需要太难。或许正是这种对话角色的交叉叠合和这个声音的牵绊,让我们的解读往往难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以至无法“满载一船星辉”归来,浅尝辄止、浅入浅出的解读便在所难免,这也是造成教学低效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我们越来越承认这样一种现实:对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教师来说,真正的遗憾在于不是不知道怎么教,而是不知道教什么,其实质还是教材解读的问题。
  基于如此种种,我们主张教材解读应厘清两大分野:一个是教材分析阶段或对教师而言,要讲求“深”,全方位、多层面地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不管哪个学段、不管哪篇课文,首先要在对话过程中对文本做好里里外外的、方方面面的透析式解读,尽力一掘到底;另一个是教材处理阶段或对教学而言,要追求“度”,充分与课标、学情对话,用这两层“筛子”把“深入”的教材内容,“浅出”为科学的教学内容,这叫“适度”,非教材分析的“适度”,是教材处理的“适度”。可见,两大分野所处阶段不同、对话主体有别、解读目的有异。惟其明晰这两大分野,才有可能更准确聚焦一篇课文的主要教育教学价值,更容易明晰课堂教学任务,更恰切地遴选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下面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类文本的解读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深”与“度”的把握。
  二、“深”与“度”,教材解读的两大分野
  (一)深:关注文体,聚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对文本做彻底的透辟分析
  “中国是文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文体意识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成熟了,以《文心雕龙》和《文选》为理论和实践的标志。如果中国人的母语教育中没有了文体这个环节,那么离中国语文是遥远的。”尽管结合教学需要选编的课文,因文体和语体糅合,有些文体特征已不明显,但我们仍然认为关注文体,是一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教材分析视角。由此切入,考查一篇或一类课文的内容与形式,容易发现共性,辨别差异,更利于文本的深入分析。
  综观目前各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写景类文本皆为主要类型之一。包括写自然景和写人文景的课文,前者如《夕阳真美》(苏教版二上)、《黄山奇松》(苏教版五上)、《黄果树瀑布》(苏教版五上),后者如《莫高窟》(苏教版五上)、《秦兵马俑》(苏教版五下)、《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五下)。这类文本脉络清晰、描摹细致,情景交融,文质兼美,其突出特征是一个“明”字。分析时,需依据文体特征,循着两个层面的问题进行。
  1.第一个层面的分析:明了什么景,融了什么情?
  其内容特点,一般是景随情动、情随景定,情景交融着推进。景是文本的表层意,寻言即可观景;情则是文本的深层意,寻景以观情,是深入把握文意的关键。
  (1)寻言以观景,明了景。分析过程中,应先由言得景,即依托文本的言语尤其是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唤起想象联想、激活经验、勾连语境,逐步厘清文脉,并顺藤摸瓜,逮住作者所塑造的景象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夕阳真美》一课,描绘了夕阳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景象。感知夕阳“西斜”“下沉”“走向”等关键词,可得动态之美景,体味对夕阳光芒、余晖、颜色、霞光的描写,又得静态之美景。寻着这些交织攀附的言语轨迹,逐渐可观得夕阳的外在美——动静结合之美的景象;不仅如此,随着夕阳的慢慢下沉,其与别种景象是什么关系呢?看那“天空变得一片深蓝”,西山“显得十分壮丽”,身边的云则被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把灿烂的霞光留在了遥远的天边”,甚至爷爷也被映得“满面红光”,这又让我们观到了夕阳的内在美——让它物它人更美的景象。由此,一个内外兼修的美丽的夕阳景便可窥得。可见,经由文字,凭借想象联想、个体经验和上下文,是把握住这类课文的景象即表层意的必由之途。
  (2)寻景以观情,明了情。随着景象的变化,渗透于景象中的情感也起伏波动。在“由言而景,由景而情,由情而言”的反复涵泳中,也逐渐体味出景中之情,当观得夕阳外在之美时,我们禁不住和作者一起赞颂:“夕阳真美”,当进一步体味到夕阳的内在之美时,读者、作者、爷爷形象的情感又一次引起共振、升华、赞叹:“夕阳真美啊!”而这种情感亦随着文本的景象变化、节奏变化而起伏生姿,尽显崎岖之美。逐读渐明的景象融合着情感,随着言语的流动而在解读者的心中慢慢流动、层层浸染,如此方算是明了景情。
  2.第二个层面的分析:怎样明景融情的?
  从文体视角看,在语文课标范畴里,写景类文本归属“说明性文章”;在文章学范畴内,则是“说明文体”和“抒情文体”的结合体;在文学范畴中,则称之为写景散文。不管何种范畴中,其共性是:这样的文体必然有着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表达顺序、基本方法和语言特点。因此,要厘清文意,须由言语形式入手。另外,我们认为“语文课改十年的要害,即过于偏重得意,忽略了或没有解决好得言教学这个重要任务。”欲破解此难题,亦须从言语形式入手分析。基于写景类文本的言语形式特点,分析时应做到三明,即明序、明法、明言。   (1)明序。序即课标所谓的“表达顺序”,就写景类文本而言,包括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其结构一般为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分析时要重点关注不同结构的文本是如何安排层次和连贯的。说明顺序也有三种,一是按空间顺序,如《黄果树瀑布》;二是按时间顺序,如《夕阳真美》;三是按逻辑顺序,如《黄山奇松》是按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逻辑,《莫高窟》则按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逻辑。明序,更易准确观得全文或局部脉络大意,亦使教学有序可循。要分清的是,整体把握全文尽管不是中低年段的主要教学任务,却是教材分析的规定动作。
  (2)明言。写景类文本景情并茂,这就内在决定其言语表达要多用积极修辞,“消极的修辞只在使人‘理会’。使人理会只需将意思的轮廓,平实装成语言的定形,便可了事。积极的修辞,却要使人‘感受’。使人感受,却不是这样便可了事,必须使听读者经过了语言文字而有种种的感触……而要使人感受,却必须积极地利用所有的感性因素,如语言的声音,语言的形体,等等,同时又使语言的意义,带有体验性、具体性。每个说及的事物,都像写说者经历过似的,带有写说者的体验性,而能在看读者的心里唤起一定的具体的影象。”[[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由此,作为看读者在分析教材时,应聚焦这些积极修辞处,通过眼观欣赏“语言形体”美;通过美读体味“语言声音”美;通过想象激活内心“具体的影象”美,逐渐让融化在字里行间的景情,变得有美质感,有情味感,有理智感。如《黄山奇松》写迎客松的语句:“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第一句28个字,却用五个四字词描绘迎客松的姿态、枝干和生机,间以“虽然……却仍然……”相关联,不但使语言的形体整齐中不乏变化也让解读者的情感陡然迂回,顿起波澜,语言的声音也随之显出抑扬顿挫。第二句比喻兼拟人的修辞,让迎客松的关键特征凸显,形象生动中情味感顿生。第三句是消极修辞使人“理会”即可,理智感又弥漫不散,三句话交融着美质感、情味感和理智感,自然而然地唤起了我们对松美和松奇的独钟之情。
  (3)明法。法即课标里说的“基本方法”,要把握住文本的景情,还需有“法”可依,其主要指文本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说明方法。写景类文本尤重描写和说明两种表达方式,还间以叙事和抒情,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当然是如何通过描写来明景融情的,要特别关注文中那些不同描写方法相挂钩的地方,如动静结合描写处、点面结合描写处、细描白描结合处、虚实结合描写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结合处等。表现手法上则关注修辞、想象、联想、对比、渲染,主次、详略等手法的运用。写人文景的文本常用摹状貌、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作引用等说明方法,写自然景的文本用得却少,因此,分析写人文景的文本时说明方法是不可绕过的。
  要提醒的是,在透析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还有必要用心感受文本“内容与形式结合体现出来的气势、风格、作风、美质等特征。”如此方觉全面,方觉透辟,方觉有了底气。
  (二)度:过过课标和学情的“筛子”,筛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遴选教学方法,追求教材处理的适切
  “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往往取决于我们从哪一个角度来对待和理解语言。”有了以上由“语言—内容—语言”的反复的透辟的分析,教材处理时便可依据具体学段要求和具体学情需要来科学、准确的筛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遴选教学方法了。
  1.筛选教学内容,把握“教什么”的度
  (1)筛选“写了什么”的教学内容。以《黄山奇松》为例,写了什么景浮在表层,容易处理;融了什么情却要沉潜体会,联系第一自然段“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一句,便可整体把握全文情感基调,而融会在字里行间的对黄山松之奇的又赞又叹的独钟之情,则是需要圈定具体言语的细节,反复揣摩体味,这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难点。
  (2)筛选“怎么写的”教学内容。它是写景类文本教学另一个教学重难点,处理好此部分教学内容,关乎教学成败。再以《黄山奇松》为例,依据本文“总—分—总”结构和“一般—个别—一般”的逻辑顺序,厘清文脉,把握文意是第一个要抓住的。其后,第一自然段抓住“情有独钟”“处处”,进行重音朗读,并读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他们潇洒、挺秀的身影”的“面”,即可一带而过;第二自然段对三大名松绘形绘声绘色的语言、比喻拟人结合的修辞、详略结合的表现手法的体会是教学重点;第三自然段可谓松奇语亦奇,对其错落有致、变化多姿的语言的感受或模仿是教学的另一个重难点。进一步,仿照文章格局(如模仿课文谋篇方式写一篇《黄山怪石》的文章)或三大松、第三段行笔法,相机安排读写结合练习,也是基于“怎么写的”的教材处理。
  2.明确教学任务,把握“教到什么位置”的度
  依据课标和学情筛选出教学内容后,再基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确定具体教学任务,已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操作方式。反过来,有了具体目标,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要教到什么位置,就清晰了。例如我们确定《黄山奇松》的一个教学目标是“理解黄山三大奇松详略结合的写法,并能运用这种手法,描写黄山的三种怪石”。如此,比较三大奇松写法,引领理解课文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写的,是第一步;体会这样写得好处,是第二步;设计“黄山三种怪石”的运用语境,让学生能运用详略结合的方式说或写,这是第三步,只有达到了这三步,才可以说这个目标教到位了。
  3.遴选教学方法,把握“怎么教”的度
  一步步处理下来,当清楚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应教到何种程度时,“怎么教”差不多就水到渠成了。一般教学思路,先是“拎主线,理文路”,因为这类文本贯通文脉的文眼往往如水落后的石头般明显,如《黄山奇松》之“奇”,《夕阳真美》之“真美”,《黄果树瀑布》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莫高窟》第一自然段中的“明珠”就是一个个文眼,所以抓住文眼,拎出主线,转化成主问题,课堂教学的路向就明了了。接着,拎住主线让学生自由切入不同画面的景象,“想画面,品语言”,进一步局部把握文本,同时“融情感,兼美读”,这就把语言的形、声、情通过朗读、想象揣摩进去、表达出来了。最后,在此过程中“重表达,悟写法”,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巧运用,暗迁移”。这样的思路和方式,符合这类文本的教学的规律。
  至于具体方法的选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切己体察自己的教材解读方法,利用问题、朗读、分析、表达等方式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学会方法,提升运用能力。
  三、结论
  明确分野,少些纠缠。从不同的文体特点入手,追求教材分析的透辟;从课标、学情入手,追求教材处理的适切,如此方能让语文课入声、入色、入味,就如那写景类文本中的一道道不同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陈国安.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9.
  [2]张会恩,曾祥芹.文章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72-73.
  [3]王宗海“‘得意’更要‘得言’”吗?——语文阅读教学中得意与得言内涵及关系之辨[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5(12).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1.
其他文献
在规模化种蛋孵化过程中,种蛋的贮存是一个不可忽视、不可回避的关键环节。较差的贮存条件必将导致孵化率的降低。以往,即使将种蛋贮存在适宜条件下但贮存时间一长,还是必然会给孵化结果带来重大损失。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上述部分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1 种蛋贮存:是必须经受的损失吗  在商业化孵化场中,种蛋的贮存是种蛋孵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种蛋的贮存不可避免,因为商业化孵化器体积相当大,每台
摘 要:猪瘟作为一种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世界养猪业。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一些国家已经利用我国学者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彻底清除了猪瘟,然而我国却经常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另外,常规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尚无法区分。因此,新型疫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基因工程疫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亚单位疫苗、活载体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疫苗等。本文对国内外猪瘟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摘要】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探索规律”这一内容,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亮点之一,主要分布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教学实际中,有序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更有利于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
【摘要】现今,我国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下降,甚至有所退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课,让学生变得肯说、会说、爱说呢?对此,笔者利用本校提倡的课前“智慧秀”,带领学生在班级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言语微训练”的活动,旨在发掘学生的个性魅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个具有完整意义的人。  【关键词】智慧秀 兴趣 相互作用  课前“智慧秀”是本校开展的一项校本研究活动,目的在于发掘学生
【摘要】“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诗文一体,相映成趣。本文以《黄鹤楼送别》教学为例,拟从借文解诗明诗意、品文赏诗悟诗情、读文吟诗入诗境三个方面入手,就“文包诗”这一独特的教材内容,探讨如何在“诗文对照”中走进文本内涵,诗文并重,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文包诗 诗文对照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根据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而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
【摘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情景化是决定学生能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基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情景化教学是一个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情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理解教材。本文通过分析一节笔者英语教学的实例,阐述了在情景化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有目标知情权,做学习的主人;利用多媒体的合理怡情,增强共
张良朋 副教授,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国内小数界比较活跃的评课专家。有过8年的小学数学教师经历,期间获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现在主讲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一直潜心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教研文章150余篇。另有一项成果获山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三部,与邱学华先生合著《尝试教学策
【摘要】微格教学是针对相对单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讲习训练,使得学生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教学中发展语文素养。本文以“留白教学”为微格训练点,创造性地整合取舍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着眼课文中的“留白”,有效“补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关键词】微格教学 着眼留白 感悟留白 聚焦留白  曾在杂志上看到过一个新鲜名词“微格教学”,眼球立刻被吸引。翻查资料获悉:微格教学中每个微格的
1.指导学生阅读《海的女儿》,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引导交流阅读的感受,逐步养成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通过阅读《海的女儿》,感悟人物形象,走进海的女儿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体会到海的女儿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有着坚强的意志、勇敢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走进安徒生及安徒生童话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看!知道他是谁吗?出示
【关键词】多元感官 多感官体验 音乐课堂  一、“多感官体验”的概念概述  “多感官体验”,是指对听觉、视觉、感觉、运动、语言等各个感官进行刺激,有效调动视、听、味、嗅、触觉,有助于学生用多感官方式去体验。“多感官体验”音乐教学以感性的音乐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经过听觉为先、动觉切让入、视觉辅助等形式,多感官地参与,多方位地感受,使学生在形象化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学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