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酒泉老城区内的古旧民居属于清末民国初期建筑,设计精美,做工精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酒泉;古旧民居;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92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84-02
酒泉自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建郡置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酒泉古城南屏祁连,北通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经济、军事要塞。元代《肃州志》载:“(酒泉)河西襟带,为羌、戎通驿之途。”《甘肃通志》云:“南有雪山,嵯峨万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乃诸夷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襟喉。”说明酒泉地理位置之险要。
一、酒泉古城营建历史
作为丝绸之路的历史重镇,酒泉于元鼎二年至六年(前115~前111)始筑城障,设酒泉郡,立禄福县,称禄福城,为酒泉郡及禄福县治所。《西河旧事》载:“福禄城,谢艾所筑。”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前凉张重华封谢艾为福禄伯,任酒泉太守。谢艾在福禄城废墟上重修福禄城,当时重修的酒泉城,东西宽约630米,南北长950米,面积0.6平方公里。东晋义熙元年、西凉建初元年(405),西凉王李暠迁都酒泉,修酒泉宫,造恭德殿。至宋武帝永初元年(420),15年间,对酒泉城进行较大规模的修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指挥佥事裴成,展筑今鼓楼以东半城4里80步(2048米)。增筑后酒泉新旧城周围共8里3分(3840米),墙高3丈5尺(11.2米),厚1丈(3.2米)。成化二年(1466),巡抚徐廷璋又增筑东关厢土城。明正德十三年(1513)兵备陈九畴于东北、东南二隅各增筑敌楼,又于四面筑抵敌台50座。明嘉靖九年(1530),副总兵周尚文重建东城门楼。明万历二年(1574),兵备孙坤、参将姜显宗奏文题准砖包肃州大城,东西405丈,南北288丈,历时四年完工。
酒泉古城从汉武帝建郡置县,前凉谢艾筑城,西凉李暠建都,明代扩建城垣规模,历朝历代对酒泉城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和重建。特别是明代对酒泉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砖包酒泉大城,这是酒泉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更新,对酒泉古城的历史延续和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酒泉古旧民居分布及特点
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酒泉古城内修建并保留了大量古旧民居,是酒泉城市居民安身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酒泉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见证。
在酒泉老城区的酒泉鼓楼东北片,曾分布着几大片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古旧民居院落,有些民居雕梁画栋,建筑范式突出,做工精美,保存非常完好。
酒泉古旧民居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原二道巷、自强巷、头道巷、人民街、民主巷、共和街、北市街、官井巷、邮电街、鼓楼东北、二道街巷等。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平房,部分为保存至今的明清特色的四合院,一般有门楼、厅房、厢房、倒座(门房)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照壁。这些古民居设计精美,做工精巧,样式别致典雅。
门楼是庭院的门面,有的通体用青砖砌成,留成马蹄形的门洞,门罩正上方用方砖雕成家训。门罩靠上左右镶嵌雕花砖,形成正方形、圆锥切面形、直角三角形等。画面内容以花卉为主,有牡丹、万寿菊、芍药等。雕花刀法为阳刻,深度占砖体厚度的1/3,用水冲洗,擦拭核桃油。有的门楼用砖木结合建造,呈方形门洞,门楣用雕花木料挂络成三层,象征天、人、地三位一体,反映“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院内厅房(堂屋)为四梁八柱框架式结构,有丈梁、柱子、檩子、椽子等互相联结。前墙用木质镂空花窗栏板组成,栏板图案为方格流线型、燕尾队列形、铜钱连环形等,额枋(廊檐)用雕花木料错落有致组成。柱子、条环板(风檐板)、雀替(柱与檩交界处的装饰)、梁驼(梁与檩之间的支撑物),雕有立体花卉图案。
具有特色的有官井巷33号民居,院内柱子上均雕刻“九龙抱柱”字样,折射民间“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的阳宅建造理念。人民街5号院民居内的条环板上,雕刻有双鱼夺珠、中国结等图案。梁柱下垫柱顶石,呈上圆下方形状。共和街52号院的二进门楼为民居中很少见的五踩门楼。
一般厅房左右为厢房,建造相对简单,院门两侧各有一个倒座。也有一门左右建有两个四合院的,照直大门建造一堵照壁,壁池用方形青砖砌成,雕有“二龙戏珠、鹿鹤同春”等图案。周围用带有纹饰的条形小青砖砌筑。
王震将军进新疆时,曾在酒泉古民居张多裕家中住宿和办公。张家为五进的四合院。刚进街门的院子里有七八间房屋,为粉房和磨房。二进是大院子,有北堂屋,东西厢房,南为倒座,四廊八柱,堂屋六扇格子门,窗棂上雕刻着“平沙落雁”图案,廊柱上端镶着“五福临门”的雕花牙板。
酒泉古旧民居坐落在鼓楼东北片区,分布集中,规划科学合理,有独立院落,有连片院落,有连体成排、各进其门的院落。其设计精巧,风格古朴,雕琢雅致,自然天成,具有较高的建筑之美和历史文化价值。
三、酒泉古旧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
建筑是城市演进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历史胎记,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慰藉的栖息地。广义上讲,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建筑发展历史,就是研究人类文明史。酒泉老城区部分古旧民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这些古旧民居,是研究酒泉发展历史的重要史料。
其一,酒泉古旧民居是研究清末民初古旧民居建筑范式及风格的重要历史凭证。据明史记载,藩王成府,官员建宅,庶人称家。庶人们只可造三间五架之屋,住宅规模严格控制。四合院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建筑风格和住宅形式,欧洲人称赞其为“东方的明珠”、“东方文明的表征”,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与典范。四合院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酒泉古旧民居是体现酒泉古城风貌的住宅建筑群。个别四合院已有100多年历史,属清末建筑,多数民居属民国建筑,且有几座院落保存完整,建筑精巧,风格独特,包括在该片区曾有的“山西会馆”等历史遗存,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能够体现酒泉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的西北民居风格。对该区域部分古旧民居实施科学保护、保存和开发利用,有助于提升酒泉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香港研究古民居的学者曾专门实地考察研究过酒泉古旧民居建筑情况,对个别院落的建筑风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构建属于国内独创。 其二,酒泉古旧民居是丝绸之路经济军事重镇的历史彰显。酒泉是汉武帝(前121年)“列四郡,据两关”的“河西第一郡”,在丝绸之路上扮演和发挥了重大作用。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个时期都在酒泉古郡留下了历史印迹。1271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路过酒泉时,留下这样的记述:“行此十日毕,抵一别州,名曰肃州。境内有环以墙垣之城村不少,而其要城即名肃州。居民是基督教徒或偶像教徒,并臣属大汉。前此所言之三州,并属一大州,即唐古忒(河西地区)也。如是诸州之山中并产大黄甚富,商人来此购买,贩售世界,居民恃土产果实为活。”从中可简略看出酒泉的城市建设、民族宗教和百姓生活等。
当下能反映酒泉古郡城市建筑遗迹的,只有酒泉鼓楼、晋城门、药王宫古建筑群、西汉胜迹、酒泉古城墙(仅存残损的一小段),以及消失的酒泉古旧民居。研究酒泉城市发展史,就是研究丝绸之路发展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鉴此,酒泉古旧民居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其三,酒泉古旧居民对研究解析酒泉民俗风情具有重要价值。当代艺术家、著名诗人艾青之子艾未未说:“建筑不光是建筑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建筑是对一个时代身份的表述。一个城市的建筑形态跟这个城市的文化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王晓刚、张秀芳在其翻译的英国人迪耶·萨迪奇著的《权力与建筑》译者序中说:“从古至今,在所有文明中,建筑无不视为表现人类力量的永久纪念物,在金字塔、神庙、教堂、宫殿等留存至今的著名建筑中,不仅蕴含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也表征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求自身存在意义的漫漫征程。”酒泉古旧民居中雕梁画栋、精雕细刻的门楣及窗棂建筑文化,布局有讲究、坐落有格调的风俗文化,选材有传统、砌筑有规程、绘画有深意的民俗文化,折射“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二龙戏珠”、“鹿鹤同春”、“平沙落雁”、“五福临门”等民间思想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泉古旧民居是清末民初酒泉古城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酒泉古旧居民可赋予酒泉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全新的内涵。若将酒泉古旧民居保留部分或保留几座代表性院落,待时机成熟时,可参考福建三坊七巷、上海田子坊等国内许多历史名街区的方式,进行科学保护,有序开发,可为酒泉历史文化旅游开辟新的产业空间。同时,由旅游部门合理规划一条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将酒泉鼓楼、晋城门、药王宫古建筑群、西汉胜迹、酒泉古城墙与酒泉古旧民居等有机串联起来,酒泉城区的旅游效益会充分发散出来。
[关键词]酒泉;古旧民居;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92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84-02
酒泉自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建郡置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酒泉古城南屏祁连,北通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经济、军事要塞。元代《肃州志》载:“(酒泉)河西襟带,为羌、戎通驿之途。”《甘肃通志》云:“南有雪山,嵯峨万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乃诸夷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襟喉。”说明酒泉地理位置之险要。
一、酒泉古城营建历史
作为丝绸之路的历史重镇,酒泉于元鼎二年至六年(前115~前111)始筑城障,设酒泉郡,立禄福县,称禄福城,为酒泉郡及禄福县治所。《西河旧事》载:“福禄城,谢艾所筑。”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前凉张重华封谢艾为福禄伯,任酒泉太守。谢艾在福禄城废墟上重修福禄城,当时重修的酒泉城,东西宽约630米,南北长950米,面积0.6平方公里。东晋义熙元年、西凉建初元年(405),西凉王李暠迁都酒泉,修酒泉宫,造恭德殿。至宋武帝永初元年(420),15年间,对酒泉城进行较大规模的修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指挥佥事裴成,展筑今鼓楼以东半城4里80步(2048米)。增筑后酒泉新旧城周围共8里3分(3840米),墙高3丈5尺(11.2米),厚1丈(3.2米)。成化二年(1466),巡抚徐廷璋又增筑东关厢土城。明正德十三年(1513)兵备陈九畴于东北、东南二隅各增筑敌楼,又于四面筑抵敌台50座。明嘉靖九年(1530),副总兵周尚文重建东城门楼。明万历二年(1574),兵备孙坤、参将姜显宗奏文题准砖包肃州大城,东西405丈,南北288丈,历时四年完工。
酒泉古城从汉武帝建郡置县,前凉谢艾筑城,西凉李暠建都,明代扩建城垣规模,历朝历代对酒泉城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和重建。特别是明代对酒泉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砖包酒泉大城,这是酒泉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更新,对酒泉古城的历史延续和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酒泉古旧民居分布及特点
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酒泉古城内修建并保留了大量古旧民居,是酒泉城市居民安身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酒泉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见证。
在酒泉老城区的酒泉鼓楼东北片,曾分布着几大片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古旧民居院落,有些民居雕梁画栋,建筑范式突出,做工精美,保存非常完好。
酒泉古旧民居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原二道巷、自强巷、头道巷、人民街、民主巷、共和街、北市街、官井巷、邮电街、鼓楼东北、二道街巷等。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平房,部分为保存至今的明清特色的四合院,一般有门楼、厅房、厢房、倒座(门房)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照壁。这些古民居设计精美,做工精巧,样式别致典雅。
门楼是庭院的门面,有的通体用青砖砌成,留成马蹄形的门洞,门罩正上方用方砖雕成家训。门罩靠上左右镶嵌雕花砖,形成正方形、圆锥切面形、直角三角形等。画面内容以花卉为主,有牡丹、万寿菊、芍药等。雕花刀法为阳刻,深度占砖体厚度的1/3,用水冲洗,擦拭核桃油。有的门楼用砖木结合建造,呈方形门洞,门楣用雕花木料挂络成三层,象征天、人、地三位一体,反映“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院内厅房(堂屋)为四梁八柱框架式结构,有丈梁、柱子、檩子、椽子等互相联结。前墙用木质镂空花窗栏板组成,栏板图案为方格流线型、燕尾队列形、铜钱连环形等,额枋(廊檐)用雕花木料错落有致组成。柱子、条环板(风檐板)、雀替(柱与檩交界处的装饰)、梁驼(梁与檩之间的支撑物),雕有立体花卉图案。
具有特色的有官井巷33号民居,院内柱子上均雕刻“九龙抱柱”字样,折射民间“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的阳宅建造理念。人民街5号院民居内的条环板上,雕刻有双鱼夺珠、中国结等图案。梁柱下垫柱顶石,呈上圆下方形状。共和街52号院的二进门楼为民居中很少见的五踩门楼。
一般厅房左右为厢房,建造相对简单,院门两侧各有一个倒座。也有一门左右建有两个四合院的,照直大门建造一堵照壁,壁池用方形青砖砌成,雕有“二龙戏珠、鹿鹤同春”等图案。周围用带有纹饰的条形小青砖砌筑。
王震将军进新疆时,曾在酒泉古民居张多裕家中住宿和办公。张家为五进的四合院。刚进街门的院子里有七八间房屋,为粉房和磨房。二进是大院子,有北堂屋,东西厢房,南为倒座,四廊八柱,堂屋六扇格子门,窗棂上雕刻着“平沙落雁”图案,廊柱上端镶着“五福临门”的雕花牙板。
酒泉古旧民居坐落在鼓楼东北片区,分布集中,规划科学合理,有独立院落,有连片院落,有连体成排、各进其门的院落。其设计精巧,风格古朴,雕琢雅致,自然天成,具有较高的建筑之美和历史文化价值。
三、酒泉古旧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
建筑是城市演进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历史胎记,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慰藉的栖息地。广义上讲,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建筑发展历史,就是研究人类文明史。酒泉老城区部分古旧民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这些古旧民居,是研究酒泉发展历史的重要史料。
其一,酒泉古旧民居是研究清末民初古旧民居建筑范式及风格的重要历史凭证。据明史记载,藩王成府,官员建宅,庶人称家。庶人们只可造三间五架之屋,住宅规模严格控制。四合院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建筑风格和住宅形式,欧洲人称赞其为“东方的明珠”、“东方文明的表征”,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与典范。四合院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酒泉古旧民居是体现酒泉古城风貌的住宅建筑群。个别四合院已有100多年历史,属清末建筑,多数民居属民国建筑,且有几座院落保存完整,建筑精巧,风格独特,包括在该片区曾有的“山西会馆”等历史遗存,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能够体现酒泉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的西北民居风格。对该区域部分古旧民居实施科学保护、保存和开发利用,有助于提升酒泉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香港研究古民居的学者曾专门实地考察研究过酒泉古旧民居建筑情况,对个别院落的建筑风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构建属于国内独创。 其二,酒泉古旧民居是丝绸之路经济军事重镇的历史彰显。酒泉是汉武帝(前121年)“列四郡,据两关”的“河西第一郡”,在丝绸之路上扮演和发挥了重大作用。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个时期都在酒泉古郡留下了历史印迹。1271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路过酒泉时,留下这样的记述:“行此十日毕,抵一别州,名曰肃州。境内有环以墙垣之城村不少,而其要城即名肃州。居民是基督教徒或偶像教徒,并臣属大汉。前此所言之三州,并属一大州,即唐古忒(河西地区)也。如是诸州之山中并产大黄甚富,商人来此购买,贩售世界,居民恃土产果实为活。”从中可简略看出酒泉的城市建设、民族宗教和百姓生活等。
当下能反映酒泉古郡城市建筑遗迹的,只有酒泉鼓楼、晋城门、药王宫古建筑群、西汉胜迹、酒泉古城墙(仅存残损的一小段),以及消失的酒泉古旧民居。研究酒泉城市发展史,就是研究丝绸之路发展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鉴此,酒泉古旧民居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其三,酒泉古旧居民对研究解析酒泉民俗风情具有重要价值。当代艺术家、著名诗人艾青之子艾未未说:“建筑不光是建筑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建筑是对一个时代身份的表述。一个城市的建筑形态跟这个城市的文化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王晓刚、张秀芳在其翻译的英国人迪耶·萨迪奇著的《权力与建筑》译者序中说:“从古至今,在所有文明中,建筑无不视为表现人类力量的永久纪念物,在金字塔、神庙、教堂、宫殿等留存至今的著名建筑中,不仅蕴含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也表征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求自身存在意义的漫漫征程。”酒泉古旧民居中雕梁画栋、精雕细刻的门楣及窗棂建筑文化,布局有讲究、坐落有格调的风俗文化,选材有传统、砌筑有规程、绘画有深意的民俗文化,折射“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二龙戏珠”、“鹿鹤同春”、“平沙落雁”、“五福临门”等民间思想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泉古旧民居是清末民初酒泉古城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酒泉古旧居民可赋予酒泉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全新的内涵。若将酒泉古旧民居保留部分或保留几座代表性院落,待时机成熟时,可参考福建三坊七巷、上海田子坊等国内许多历史名街区的方式,进行科学保护,有序开发,可为酒泉历史文化旅游开辟新的产业空间。同时,由旅游部门合理规划一条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将酒泉鼓楼、晋城门、药王宫古建筑群、西汉胜迹、酒泉古城墙与酒泉古旧民居等有机串联起来,酒泉城区的旅游效益会充分发散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