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是一门传统的学科,更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但因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析为主的,往往只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及细节,而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影响性。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因为所谓的“普九生”较多,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成绩不太令人满意,他们自己对学习也不太在乎。所以,要让学生搞好语文成绩,就得要想一些方法。其中,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根据我二十年的教學经历,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上好语文动员课
虽然学生们在小学已学了六年的语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重点是“普九生”)仍不很清楚语文这门学科,自然就不易学好语文。而要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语文。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好”上语文“乐”上语文呢?我在教每一届初一时,第一堂课我都喜欢做这样一件事——猜谜语,或者说歇后语,或者成语接龙,或者对对联,有时也做其它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结果同学们都觉得语文其实是很有趣的。就拿猜谜语来说吧,一般我都是把该班的学生名字及老师名字编成谜语,然后让他们猜。每一次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活跃,猜中了的同学都非常高兴,没猜中的我就因势利导,告诉他们谜语的猜法及谜语涉及到的知识,让他们明白知识的重要性,读书的重要性。
二、精彩的课堂导入
谁都知道:“良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一堂课只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会获得课堂成功的基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开头有很多,如故事引入、音乐欣赏、成语接龙、竞猜谜语、打歇后语、竞对对联等等。就拿成语接龙式开头来说吧。 我在上九年级上册23课《隆中对》时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搞一个活动——成语接龙,大家说,好不好?”学生们都说:“好!”于是,我就出了一个成 语——三顾茅庐。学生中有“庐山真面——面不改色——色胆包天——天伦之乐——乐不思蜀”的(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接法)。我就针对这一组成语,向学生提问:“有谁知道三顾茅庐的意思吗?有说能的也有说不能的。接着我就让学生们查词典弄清了这个成语的含义。然后我又问“有谁能讲一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有几个学生说能,于是,我就点了一个学生讲了这个故事,讲得不准确的地方我适时作了纠正和补充。接着我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是明星,可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前他并不是明星。那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去请他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个中原委?想的话,就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23课《隆中对》。”这时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完全起来了,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打开书,迅速阅读起来。我便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学习《隆中对》。这样的开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我在教学中屡试不爽。
三、挖掘课堂的生动性
生动有趣的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主要途径。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因教法呆板而感到语文课如死水一潭。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充分运用音频、视频、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果条件有限,则尽可能地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课堂中穿插查词典竞赛、知识抢答、编口诀比赛、诗歌朗诵赛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最重要的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弄得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没趣,往往只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新课标给我们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大搞“一言堂”、“填鸭式”,而是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和“助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来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当老师“讲课”,也可以让他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让他们不拘泥于现成的方式和答案,而去探究新的方式和答案。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比如,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时,由于这是一篇外国小说,学生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抓住菲利普一家在船上看见于勒是一个穷水手这一细节,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1)读到这里,你估计菲利普一家人会有怎样的反应?(2)假如现在你们家也出现类似情况,你们一家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3)假如这时菲利普一家人看见的于勒就是这艘船的主人,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几个问题引来了同学们的激烈的讨论,我就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小说的主题也就在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得以顺利理解。
六、营造和谐的氛围
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变成学生的学堂,那么,学生也就不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了。学生们在课堂上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的教学方式将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一来,教室中再也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了,课堂上将充满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管你采用怎样的方法,都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但是,如果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那什么方法都将无济于事。所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根据我二十年的教學经历,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上好语文动员课
虽然学生们在小学已学了六年的语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重点是“普九生”)仍不很清楚语文这门学科,自然就不易学好语文。而要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语文。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好”上语文“乐”上语文呢?我在教每一届初一时,第一堂课我都喜欢做这样一件事——猜谜语,或者说歇后语,或者成语接龙,或者对对联,有时也做其它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结果同学们都觉得语文其实是很有趣的。就拿猜谜语来说吧,一般我都是把该班的学生名字及老师名字编成谜语,然后让他们猜。每一次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活跃,猜中了的同学都非常高兴,没猜中的我就因势利导,告诉他们谜语的猜法及谜语涉及到的知识,让他们明白知识的重要性,读书的重要性。
二、精彩的课堂导入
谁都知道:“良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一堂课只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会获得课堂成功的基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开头有很多,如故事引入、音乐欣赏、成语接龙、竞猜谜语、打歇后语、竞对对联等等。就拿成语接龙式开头来说吧。 我在上九年级上册23课《隆中对》时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搞一个活动——成语接龙,大家说,好不好?”学生们都说:“好!”于是,我就出了一个成 语——三顾茅庐。学生中有“庐山真面——面不改色——色胆包天——天伦之乐——乐不思蜀”的(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接法)。我就针对这一组成语,向学生提问:“有谁知道三顾茅庐的意思吗?有说能的也有说不能的。接着我就让学生们查词典弄清了这个成语的含义。然后我又问“有谁能讲一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有几个学生说能,于是,我就点了一个学生讲了这个故事,讲得不准确的地方我适时作了纠正和补充。接着我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是明星,可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前他并不是明星。那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去请他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个中原委?想的话,就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23课《隆中对》。”这时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完全起来了,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打开书,迅速阅读起来。我便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学习《隆中对》。这样的开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我在教学中屡试不爽。
三、挖掘课堂的生动性
生动有趣的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主要途径。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因教法呆板而感到语文课如死水一潭。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充分运用音频、视频、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果条件有限,则尽可能地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课堂中穿插查词典竞赛、知识抢答、编口诀比赛、诗歌朗诵赛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最重要的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弄得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没趣,往往只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新课标给我们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大搞“一言堂”、“填鸭式”,而是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和“助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来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当老师“讲课”,也可以让他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让他们不拘泥于现成的方式和答案,而去探究新的方式和答案。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比如,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时,由于这是一篇外国小说,学生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抓住菲利普一家在船上看见于勒是一个穷水手这一细节,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1)读到这里,你估计菲利普一家人会有怎样的反应?(2)假如现在你们家也出现类似情况,你们一家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3)假如这时菲利普一家人看见的于勒就是这艘船的主人,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几个问题引来了同学们的激烈的讨论,我就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小说的主题也就在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得以顺利理解。
六、营造和谐的氛围
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变成学生的学堂,那么,学生也就不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了。学生们在课堂上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的教学方式将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一来,教室中再也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了,课堂上将充满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管你采用怎样的方法,都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但是,如果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那什么方法都将无济于事。所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