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探微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撰写的一篇满载着亲情与爱情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琢磨的就是它的细节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煞费苦心,融入了作者对家道中落、人亡物在、人生失意的深切喟叹。
   一、“东犬西吠,鸡栖于厅”
   熟悉狗的人都知道,狗对熟悉的主人会很亲热和友善,而对陌生人则充满敌意,稍一靠近就会汪汪大叫,所以,“东犬西吠”这一个细节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分家后,一家人没有了亲人之间该有的密切与融洽,变得生疏和冷漠了。
   我们也都知道,厅作为家里用来会客、议事的地方,要特别注意整洁,鸡是轻易不能进来的。但分家之后,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小家上,少有人去打理作为公共场所的大厅,鸡就有了在这里栖息、游玩的机会。鸡这种家禽喜欢啼叫,公鸡打鸣喔喔喔,母鸡下蛋咯咯咯,还会频繁大小便,如此一来,这个曾经十分庄重、整洁的大厅就变得脏乱不堪了。
   因此,“东犬西吠,鸡栖于厅”这个看似稀松平常的细节,却十分深刻地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以后的混乱与亲人之间的隔膜,此情此景,无疑会在归有光的心底造成深深的伤痛,同时,也会让归有光更加珍惜亲情,更加怀念亲人。
   二、“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作者幼年丧母,他对母亲的记忆是模糊的,所以,在写追忆母亲时,他着重写了与母亲生前关系密切的老妪的回忆。这里也有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每”是“每每、常常”的意思。母亲去世后,作为佣人的老妪还会时时记起“我”的母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跟我講述母亲生前的种种情景,连一些嘘寒问暖的小事都不肯放过,并希望“我”牢记在心,如果母亲生前没有善待作为佣人的老妪,焉能如此?
   而更加传神的是,老妪在跟我讲述这些琐事的时候,常常会在我的哭声中不由自主地跟着哭泣起来,她的哭同我的哭一样,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恩,是对母亲去世的难过、悲伤,这更能有力地烘托出母亲的善良。
   那么,这样一位母亲身上流淌出来的母爱,就应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而沐浴着这样的母爱的孩子也应该是最幸福的孩子。但这样的幸福对归有光而言却是太短暂了,擦肩而过的幸福留下的往往是刻骨铭心的疼痛。一念至此,他怎能不悲从中来,泣不成声呢?
   上天对归有光是不公平的,人生的几大悲事:幼年丧母,少年失志,中年丧妻都降临到了他的头上,给了他一个聪慧的大脑却让他科举连连落第,给了他最温馨的亲情,最甜蜜的爱情,却又稍纵即逝,留给他的只是无尽的悲伤。这浓郁的悲愁,归有光并没有选择长歌当哭,他就像是一位岁月的守望者,静坐在岁月的沙滩上,默默地捡拾起那些普通却又永远温暖心灵的贝壳,小心地采撷着那些微小却又永远扣人心扉的浪花,然后再静静地展示给我们,那么平静,却又那么深情,有着震撼心灵的巨大力量,体现了作者卓绝的艺术才情,值得我们大力借鉴。
   作者简介:潘伟峰(1975- ),男,汉族,湖南娄底人,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工作单位:湖南省娄底幼儿师范学校。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中学德育。
其他文献
“多文本读写结合”应从高中语文教材特色出发,精心选点,勾连内外,拓展整合,以读引读,情感激活,构段谋篇等方面,开发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多文本课程资源。   一、多文本读写结合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探究要点   (一)写,要与什么样的阅读,怎么样相结合。   多文本读写与阅读丛书相结合。我们顺着“读写结合”的研究思路,分析中学语文教材特色,从课文中精心选择读写结合训练点,以读引读,勾连内外,拓展整合
期刊
“曲径通幽”的课堂导入艺术是指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如同“导游”,带领学生“游历”导学案,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和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恰当贴切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在将课堂多半时间留给学生活动的高效课堂模式下,课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一、音乐熏陶——情的体味  
期刊
一年级是从幼儿园到正规学校教育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孩子由于家庭背景、性格差异、年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很简单,有的小朋友胆小不愿开口说话,有的小朋友说话语序颠倒词不达意,还有的小朋友是话多但习惯于说一些直白的口语且说不到点子上……如此种种,若师长不加以引导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必定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针对“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展开研讨,除了种好语文课堂教学这块责
期刊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阐述一些简要做法和点滴反思。   一、通过多种样式读悟,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心、眼、口”等多种器官的共同协作和相辅相成,还需要他们善于与文本、与作者之间展开积极有效的交流和互动,通俗地说即“读与思、品与悟”,并在激活实际认知和生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相互补充,不可忽视课外信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功效。而多文本阅读突破性地创造了将多个文本(两个或以上)或多张图表、图画等放在一起阅读的形式。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自主阅读、立体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行
期刊
我一直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不只需要学校培养,还需要自我培养,这是我的观点。  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关键在于内心有成为优秀教师的渴望。作家三毛说:“远方有多远?请你,请你告诉我,到天涯海角算不算远?问一问你的心,只要它答应,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远方”。任何时候,真正的改变都源于内心的改变。基础、年龄、时间、空间、研究都不是问题。唯一可能成为问题的是,你的内心有没有成长的渴望,有没有比心灵更广阔的世界,
期刊
鉴赏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方法有多种,其中有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崇尚意象美,而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和表达上,高妙的歌者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上别具匠心。本文以《沁园春·长沙》里的“同学少年”形象和《雨巷》中的一个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形象为例,谈一谈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一、《沁园春·长沙》里的“同学少年”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沁园春·长沙》让我们感
期刊
【摘要】作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知识,掌握能力的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由此,本文对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吸收生活、问题和实践的营养,锻炼
期刊
随着小学语文教材不断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贴近生活,语文课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真实感受的表达。小学生在表达方面虽然缺少技巧,但对于生活的感受却比成年人更敏感、更丰富。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生活类课文,而且越是低年级,这样的课文就越多,如《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树之歌》《拍手歌》《沙滩上的童话》《找春天》,这些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读课文,能迅速建立起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课文就不再仅仅
期刊
毋庸置疑,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利用电教媒体能够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但也不可否认,电教媒体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应看到它的缺点。   一、电教媒体的运用,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