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于1993年1月正式下野,离开白宫初期,他心情十分沉重——他的退休抑郁症持续了整整2个月才消散。其实,很多退休的人都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因退休而抑郁
退休抑郁症是由于到了退休的年龄,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义务的丧失,精神突感松弛、空虚、寂寞、惆怅而出现的情绪低落,思维缓慢,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唉声叹气,抑郁、悲观、内疚、孤独、自卑、无聊、焦虑、紧张、愤懑、恐惧、强迫、挑剔、多疑、易怒、兴趣减退,也可以长期表现为单一或几种躯体不适,如心慌、气短、头痛、腰腿痛、纳差、便秘、失眠、瘙痒、假性痴呆等。
退休是正常现象,但确有一些人退休后,适应不了生活的突然改变,不善于处理、面对各种新的情况,其中有人就会出现退休抑郁症。一般地说,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争辩、严谨而偏激、固执的人,退休抑郁症发病率较高;无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退休抑郁症发病率高,且症状偏重。相对来说,女性较男性适应快,较少出现退休抑郁症。退休导致了抑郁,抑郁反过来使老人更加自卑、孤独,使他们脱离社会,并促使智力等衰退,加速衰老。
容易得抑郁症的并不是那些穷途末路的人,而是大有前途的人。美国著名抑郁症专家史得威教授在上世纪 80年代末曾作过如下评论:那些工作认真、勤奋、有前途、有潜力的人最容易患抑郁症。牛顿、达尔文、林肯、丘吉尔这些改变了人类历史的人,都患过抑郁症。引起抑郁的原因很多:有的产生于医学原因,如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脑器质性病变、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等;有的如老布什那样,由于退休角色不适应而导致抑郁;有的由于配偶、亲属之间感情淡薄,朋友、同事的疏远,产生了孤独感与遗弃感,进而发展为抑郁;还有成就感、事业心极重的人,由于整天处于复杂工作的高压之下,情绪紧张。这类人往往意志坚定、外表不易表露出来,但时间一长,也易患上抑郁症。
为退休做点什么
退休,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面对。这是人生中一次很大的转折,因此必然会给人们心理和生理上带来一系列变化。调整好退休后的生理和心理平衡,提高对退休后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保障健康长寿的重要一环。
做好退休计划和心理准备
退休计划一般包括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顾等。老年人应能领悟社会的进步,顺应社会的需要,做好退休的心理准备。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前曾做过妥善计划的老年人适应能力强,有安全感,能对退离原职泰然处之。在退休后6个月就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反之则会出现退休抑郁症。
坦然面对各种改变
退休后,工作、职务、生活、地位、经济、家庭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要从思想上适应这种变化,做到恬淡虚无,知足常乐,凡事从大处着眼,尽量看光明、美好的一面和合理积极的一面。对待家庭事务,不因小事而烦恼不休,不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耿耿于怀,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凡事看淡一点,遇事拿得起放得下。
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
不可全部脱离社会活动,可与孝顺的晚辈同住在一起,或者是儿女常回家看看,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然后共同完成一些家务,充实精神生活。退休后还要学习新事物,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防止思想懒惰,产生忧郁、孤独情绪。要把退休看成岗位的转换,做一些自己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看一些平时没有时间看的书,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区和家庭发挥余热。
多点“童趣”
退休后,家庭更显重要。要珍惜夫妻、子女、隔代人的关系,最好能做到一家几代乐融融,还要适当地走亲访友,保持一些社交活动,多参加一些适当的文体活动。退休后多看些和听些少儿节目,不但能开阔胸怀,充实生活,对健康也很有益。 同孙辈聊天、玩耍,也是很有趣的一项活动;孙辈提出的问题,能促使老人读书看报,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使生活更充实。
单身老人可再婚
这是提高生存意义的特效药,同时又是解决因家庭小型化造成的照料资源匮乏的最好途径。有人将男60岁、女55岁比喻为人生第二春,但有些做子女的表面上同意老人再婚,内心里却疙疙瘩瘩,这使得一些老人的恋情很曲折,甚至出现另类色彩。子女要走出世俗偏见的樊篱,因为子女的亲情代替不了夫妻间的感情。 对于老人再婚,子女应将心比心,尊重父母的选择。
如果发生了退休抑郁症
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地去精神科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氟伏沙明、噻萘普汀、米氮平等,治疗效果大多不错。德国的一些精神病学家建议利用失眠的方法治疗抑郁症,也收到良好效果。 其做法是:在每晚的后半夜将病人唤醒,然后迫使病人散步、做游戏或进行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
退休抑郁症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治疗的,关键是要有积极的态度。
因退休而抑郁
退休抑郁症是由于到了退休的年龄,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义务的丧失,精神突感松弛、空虚、寂寞、惆怅而出现的情绪低落,思维缓慢,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唉声叹气,抑郁、悲观、内疚、孤独、自卑、无聊、焦虑、紧张、愤懑、恐惧、强迫、挑剔、多疑、易怒、兴趣减退,也可以长期表现为单一或几种躯体不适,如心慌、气短、头痛、腰腿痛、纳差、便秘、失眠、瘙痒、假性痴呆等。
退休是正常现象,但确有一些人退休后,适应不了生活的突然改变,不善于处理、面对各种新的情况,其中有人就会出现退休抑郁症。一般地说,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争辩、严谨而偏激、固执的人,退休抑郁症发病率较高;无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退休抑郁症发病率高,且症状偏重。相对来说,女性较男性适应快,较少出现退休抑郁症。退休导致了抑郁,抑郁反过来使老人更加自卑、孤独,使他们脱离社会,并促使智力等衰退,加速衰老。
容易得抑郁症的并不是那些穷途末路的人,而是大有前途的人。美国著名抑郁症专家史得威教授在上世纪 80年代末曾作过如下评论:那些工作认真、勤奋、有前途、有潜力的人最容易患抑郁症。牛顿、达尔文、林肯、丘吉尔这些改变了人类历史的人,都患过抑郁症。引起抑郁的原因很多:有的产生于医学原因,如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脑器质性病变、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等;有的如老布什那样,由于退休角色不适应而导致抑郁;有的由于配偶、亲属之间感情淡薄,朋友、同事的疏远,产生了孤独感与遗弃感,进而发展为抑郁;还有成就感、事业心极重的人,由于整天处于复杂工作的高压之下,情绪紧张。这类人往往意志坚定、外表不易表露出来,但时间一长,也易患上抑郁症。
为退休做点什么
退休,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面对。这是人生中一次很大的转折,因此必然会给人们心理和生理上带来一系列变化。调整好退休后的生理和心理平衡,提高对退休后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保障健康长寿的重要一环。
做好退休计划和心理准备
退休计划一般包括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顾等。老年人应能领悟社会的进步,顺应社会的需要,做好退休的心理准备。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前曾做过妥善计划的老年人适应能力强,有安全感,能对退离原职泰然处之。在退休后6个月就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反之则会出现退休抑郁症。
坦然面对各种改变
退休后,工作、职务、生活、地位、经济、家庭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要从思想上适应这种变化,做到恬淡虚无,知足常乐,凡事从大处着眼,尽量看光明、美好的一面和合理积极的一面。对待家庭事务,不因小事而烦恼不休,不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耿耿于怀,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凡事看淡一点,遇事拿得起放得下。
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
不可全部脱离社会活动,可与孝顺的晚辈同住在一起,或者是儿女常回家看看,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然后共同完成一些家务,充实精神生活。退休后还要学习新事物,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防止思想懒惰,产生忧郁、孤独情绪。要把退休看成岗位的转换,做一些自己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看一些平时没有时间看的书,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区和家庭发挥余热。
多点“童趣”
退休后,家庭更显重要。要珍惜夫妻、子女、隔代人的关系,最好能做到一家几代乐融融,还要适当地走亲访友,保持一些社交活动,多参加一些适当的文体活动。退休后多看些和听些少儿节目,不但能开阔胸怀,充实生活,对健康也很有益。 同孙辈聊天、玩耍,也是很有趣的一项活动;孙辈提出的问题,能促使老人读书看报,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使生活更充实。
单身老人可再婚
这是提高生存意义的特效药,同时又是解决因家庭小型化造成的照料资源匮乏的最好途径。有人将男60岁、女55岁比喻为人生第二春,但有些做子女的表面上同意老人再婚,内心里却疙疙瘩瘩,这使得一些老人的恋情很曲折,甚至出现另类色彩。子女要走出世俗偏见的樊篱,因为子女的亲情代替不了夫妻间的感情。 对于老人再婚,子女应将心比心,尊重父母的选择。
如果发生了退休抑郁症
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地去精神科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氟伏沙明、噻萘普汀、米氮平等,治疗效果大多不错。德国的一些精神病学家建议利用失眠的方法治疗抑郁症,也收到良好效果。 其做法是:在每晚的后半夜将病人唤醒,然后迫使病人散步、做游戏或进行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
退休抑郁症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治疗的,关键是要有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