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zj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安居乐业之际,在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并重的今天,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在此我就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看法。
  文以载道,道在文中。所谓“善读”,就是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即既懂其文,又明其道,且对其正道应躬身形之。而恰恰在这方面,文言文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重语言文字讲解而轻德育渗透,重批评而轻继承。
  这是很不恰当的。诚然,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字、词、句及知识的讲解落实,但如果忽略了文中的道,不注重思想内容的挖掘,到头来只能引导学生钻古纸堆、读死书、死读书,根本达不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被机械生硬地对照翻译弄得索然无味,不仅严重地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只落得得个文质皆空、两败俱伤的结局。至于批判继承,我们认为批判是必要的,但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是为了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分清白璧与微瑕,以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此,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予以批判继承,而绝不能割断历史,苛求古人。
  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方法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凡是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在此,本人认为以下四种方法较为理想。
  
  一、议——启发讨论式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形成的表达差异,由于语言障碍形成的艰难隐晦,由于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局限形成的白璧微瑕,由于精华与糟粕并存形成的驳杂矛盾等种种 原因,学生见仁见智的现象是普遍的、正常的。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势必会遏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想象,甚至使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其教育效果绝不会理想。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讨论就显得特别重要。讨论,可以互相诘难答疑,互相启发补充,依靠师生的集体智慧迸发新的思想火花;讨论气氛活泼热烈,可以学得投入,学得主动;讨论,眼手口脑并用,可以加深记忆,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讨论不必畏惧观点分歧。只有暴露矛盾,才能解决矛盾;只有走出“山穷水复”,才能开辟“柳暗花明”。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何必自找苦吃,且殃及子孙,太傻了。”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出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获得共识:(一)《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二)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
  
  二、比——古今对比式
  
  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学了也没有用处。这是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误解和不爱学习文言文的原因之一。对此,
  首先要告知学生,无论是现代的思想观念还是现代的语言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继承前人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民族都不忍心也不能割断历史,都需要对古代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读史以明今”“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文言文无用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次,要教给学生发现文言文价值的方法,那就是古今对比、古为今用。文言文记的是古人的东西,若孤立地来认识,好像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例如,《愚公移山》写的是愚公为了出入的方便而决心将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搬走,真的有这么回事吗?真的搬走了两座大山了吗?对今天又有什么借鉴意义?愚公移山表明他有长远的眼光,而智叟反对移山却是鼠目寸光。在愚公的坚持努力之下,终于感动了上帝而搬走了两座大山。这虽然是一则寓言,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敢于战胜大自然的勇气和决心。当今改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难道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吗?我们需要的是愚公的精神而不需要智叟的守旧、落后的思想,否则又从何谈论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呢?这样,把古人古事与今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学生就会对课文理解得全面、深刻,就会发现文言文中的现实意义。由此看来,德育渗透的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三、读——朗读背诵式
  
  古人写作讲究文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先靠朗读成诵把握了文章的“气”,进而领会其意。课文中的文言文(诗词)大都是千百年来流传的妙篇佳作,不但要熟读,对一些精品还应该背诵下来。俗话说得好:“读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意就在这里。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细玩味,对文章的气势、节奏、神韵、意义便会慢慢地心领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全班高声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会让人感到一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又如让学生高声诵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就会让学生领悟到人生并非只图享受,而是时时关注国家的命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去勤奋学习。
  
  四、写——改写评论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里的“躬行”,指的是让学生亲手写作,当然不是学写文言文,而是结合写作教学,根据原文,按照一定的要求写现代文,或改写、或评论等。如把《卖炭翁》改写成叙事的记叙文《卖炭的老人》,把《木兰诗》改写成记叙文《木兰从军记》,把《陌上桑》改写成散文《采桑的姑娘》。改写,一是使学生更细致地阅读原文,更深入地把握原意;二是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观点,体会人物的感情。这样,古文今文对比,今人古人交流,以求产生情感共鸣,达到预想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必要又可行,但必须注意:一是德育要自然、贴切,切忌抽象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最好能“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二是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不宜喧宾夺主以免冲击知识教学;三是要正确地把握批判与继承的尺度,对那些艺术性很高又确有消极面的文章,应旗帜鲜明地批判其消极面,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在郑和的船队驶抵非洲东海岸的五百多年后,中国与非洲之间成为非洲与世界其他国家贸易交往的最重要渠道。作为更广泛围经济联系的一个近似衡量,中非贸易从历史上集中于非洲东海
外贸业务员在谈判签约前曾有一句行话叫“先‘小人’,后‘君子'”,这里“小人”不是使坏的意思,其意是“丑话说在前面”。一旦签约就必须信守诺言,认真履行合同。其实这就告诉外贸
文言文是智慧与文化的承传的工具,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由于其语言凝练、精深,学生经常是望“文言”而生畏。再加上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直都采用传统的评点法,使得学生昏昏欲睡,兴趣全无。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弄得支离破碎,而对文章的思想、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现实意义等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至于文章本身蕴含的美,更是“烟消云散”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从而产生了厌恶学习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于谈“文言”而色
目前,我国各地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外合资办学热潮。如2004年美国诺丁汉大学率先在中国宁波成立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后,现在又有上海纽约大学将在今年正式开始招生,还有温州肯恩大
学困生是特定情况下有学习障碍或困难的学生.从学习行为上看,他们作业往往无法按时完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甚至有时用一些奇怪的言行影响课堂纪律,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较差,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从过程来看,他们先是消极,后是厌恶,最后放弃.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加上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都很强的抽象性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给一些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  素质教育是面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将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一系列可预期或不可预期的影响,是一个涉及到各国未来争取发展空间、选择发展途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