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选用1971—2015年萊州市的大雾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莱州市近45年的大雾变化特征及大雾日的相对湿度特征,结果表明:莱州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消散时段主要集中在8:00—12:00,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雾日的60.1%,其中12月出现雾日最多,6月最少;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1992年和2015年大雾日数最多,均为17 d,而2005年无大雾日;大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1980年代之后略有减少;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出现大雾的概率最高。
关键词 大雾;变化特征;相对湿度;山东莱州;1971—2015年
中图分类号 P468.0 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242-02
随着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雾已成为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1]。同时,冬季大雾天气伴随的重污染日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研究大雾天气的变化特征及有关影响因子对预报、预防大雾天气意义重大[2]。该文根据莱州市气象局1971—2015年的大雾观测资料,统计近45年大雾日、月、季和年变化特征,以为提高大雾的预报准确率、减少大雾天气造成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所用资料来源于莱州市气象局1971—2015年的大雾观测资料,统计近45年大雾日、月、季和年变化特征。大雾日统计方法:以20:00为日界,1 d内只要有1次或1次以上记录有雾统计为1个大雾日,对跨越20:00的大雾按2个大雾日统计。四季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雾的变化特征
2.1.1 大雾的日变化特征。莱州市属于国家一般气象站,以20:00和8:00为日界统计大雾的日变化规律,由图1可以看出,76.4%的大雾开始时间为20:00至翌日8:00,8:00之后(即白天段)开始的只占23.6%。而33.8%的大雾在8:00之前消散,66.2%的大雾在8:00之后消散。这是由于日出后,近地面气温上升,雾滴汽化,同时低空逆温层逐渐破坏[2]。
2.1.2 大雾的月、季变化特征。莱州市近45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12个月均可不同程度的出现。其中12月出现雾日占全年的24.0%,1月、2月分别占全年雾日的19.6%、16.6%;6月最少,45年来出现雾日2 d,仅占全年的0.7%(图2)。
莱州市大雾的季节分布明显。其中冬季出现雾日最多,平均为4.0 d,占全年雾日的60.1%;秋季次之,为1.2 d,占全年雾日的18.2%;春季第三,为1.1 d,占全年雾日的16.6%;夏季最少,为0.3 d,仅占全年雾日的5.1%。主要原因:秋、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形成降水,从而产生大雾;冬季夜间气温下降幅度较大,增大了近地层相对适度,易形成逆温层;在大陆高压控制下,地面风力较弱,形成大雾[3];秋、冬季太阳辐射能力较弱,有利于保持下垫面的水分[4]。春季风大,空气干燥,不利于形成雾;夏季虽多雨,但气温较高,不利于近地面水汽凝结[5-7]。
2.1.3 大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莱州市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但年际间差异很大。1992年和2015年出现雾日最多,均为17 d,且月最多出现8 d;2005年全年无大雾日;1975年、1988年、1995年均出现1 d雾日。从年代际变化来看,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平均雾日分别为6.6、7.8、6.3、5.5 d。可见,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2000年代大雾日数最少,但总体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1980年代之后略有减少(图3)。
2.2 大雾天气的相对湿度特征
湿度是大雾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一[8-9]。统计表明:出现大雾时,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占大雾总日数的68.9%,相对湿度在90%~95%之间的占大雾总日数的25.7%,相对湿度在85%~90%之间的占大雾总日数的5.4%,相对湿度在85%及以下时出现大雾的概率为0(表1)。
3 结论
(1)莱州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消散时段主要集中在8:00—12:00。
(2)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雾日的60.1%,其中12月出现雾日最多,6月最少。
(3)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1992年和2015年大雾日数最多,均为17 d,而2005年无大雾日。大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明显,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1980年代之后略有减少。
(4)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出现大雾的概率最高。
4 参考文献
[1] 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等.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2):220-229.
[2] 贾汉奎,徐学义,张杰,等.泰安大雾时空变化特征[J].山东气象,2011,31(2):12-13.
[3]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1.
[4] 张敏,孙青然,安丽华,等.聊城市大雾的气候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04(增刊1):25-26.
[5] 杨金玲,孙衍晓. 招远地区大雾气候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4(3):43-45.
[6] 徐凤梅,康邵钧,余卫东.商丘雾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天气分型[J].气象科技,2007(3):355-358.
[7] 张杰,贾汉奎,徐学义.鲁中山区大雾气候特征[J].青海气象,2011(3):57-59.
[8] 郑玉萍,李景林.乌鲁木齐近31年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8(8):22-28.
[9] 刘畅,高留喜,王西磊,等.山东省大雾的气候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14(2):26-31.
关键词 大雾;变化特征;相对湿度;山东莱州;1971—2015年
中图分类号 P468.0 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242-02
随着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雾已成为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1]。同时,冬季大雾天气伴随的重污染日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研究大雾天气的变化特征及有关影响因子对预报、预防大雾天气意义重大[2]。该文根据莱州市气象局1971—2015年的大雾观测资料,统计近45年大雾日、月、季和年变化特征,以为提高大雾的预报准确率、减少大雾天气造成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所用资料来源于莱州市气象局1971—2015年的大雾观测资料,统计近45年大雾日、月、季和年变化特征。大雾日统计方法:以20:00为日界,1 d内只要有1次或1次以上记录有雾统计为1个大雾日,对跨越20:00的大雾按2个大雾日统计。四季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雾的变化特征
2.1.1 大雾的日变化特征。莱州市属于国家一般气象站,以20:00和8:00为日界统计大雾的日变化规律,由图1可以看出,76.4%的大雾开始时间为20:00至翌日8:00,8:00之后(即白天段)开始的只占23.6%。而33.8%的大雾在8:00之前消散,66.2%的大雾在8:00之后消散。这是由于日出后,近地面气温上升,雾滴汽化,同时低空逆温层逐渐破坏[2]。
2.1.2 大雾的月、季变化特征。莱州市近45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12个月均可不同程度的出现。其中12月出现雾日占全年的24.0%,1月、2月分别占全年雾日的19.6%、16.6%;6月最少,45年来出现雾日2 d,仅占全年的0.7%(图2)。
莱州市大雾的季节分布明显。其中冬季出现雾日最多,平均为4.0 d,占全年雾日的60.1%;秋季次之,为1.2 d,占全年雾日的18.2%;春季第三,为1.1 d,占全年雾日的16.6%;夏季最少,为0.3 d,仅占全年雾日的5.1%。主要原因:秋、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形成降水,从而产生大雾;冬季夜间气温下降幅度较大,增大了近地层相对适度,易形成逆温层;在大陆高压控制下,地面风力较弱,形成大雾[3];秋、冬季太阳辐射能力较弱,有利于保持下垫面的水分[4]。春季风大,空气干燥,不利于形成雾;夏季虽多雨,但气温较高,不利于近地面水汽凝结[5-7]。
2.1.3 大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莱州市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但年际间差异很大。1992年和2015年出现雾日最多,均为17 d,且月最多出现8 d;2005年全年无大雾日;1975年、1988年、1995年均出现1 d雾日。从年代际变化来看,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平均雾日分别为6.6、7.8、6.3、5.5 d。可见,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2000年代大雾日数最少,但总体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1980年代之后略有减少(图3)。
2.2 大雾天气的相对湿度特征
湿度是大雾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一[8-9]。统计表明:出现大雾时,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占大雾总日数的68.9%,相对湿度在90%~95%之间的占大雾总日数的25.7%,相对湿度在85%~90%之间的占大雾总日数的5.4%,相对湿度在85%及以下时出现大雾的概率为0(表1)。
3 结论
(1)莱州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消散时段主要集中在8:00—12:00。
(2)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雾日的60.1%,其中12月出现雾日最多,6月最少。
(3)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1992年和2015年大雾日数最多,均为17 d,而2005年无大雾日。大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明显,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1980年代之后略有减少。
(4)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出现大雾的概率最高。
4 参考文献
[1] 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等.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2):220-229.
[2] 贾汉奎,徐学义,张杰,等.泰安大雾时空变化特征[J].山东气象,2011,31(2):12-13.
[3]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1.
[4] 张敏,孙青然,安丽华,等.聊城市大雾的气候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04(增刊1):25-26.
[5] 杨金玲,孙衍晓. 招远地区大雾气候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4(3):43-45.
[6] 徐凤梅,康邵钧,余卫东.商丘雾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天气分型[J].气象科技,2007(3):355-358.
[7] 张杰,贾汉奎,徐学义.鲁中山区大雾气候特征[J].青海气象,2011(3):57-59.
[8] 郑玉萍,李景林.乌鲁木齐近31年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8(8):22-28.
[9] 刘畅,高留喜,王西磊,等.山东省大雾的气候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14(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