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规则意识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质,学校教育是学生形成规则意识的重要阶段。一年级更是学生习得规则意识的黄金时期,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成为无数德育工作者的难题,本文将通过德育工作中的实际个案探索活动中一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活动;一年级;规则意识
数年前,笔者满怀着一腔教育教学热情走进教室,可迎接笔者的不是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也不是一个个坐姿端正的身影,而是一群刚从幼儿园升学上来的没有规则意识也没有集体观念的学生在教室各个角落乱窜。笔者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鼓劲,没关系的,足够的爱、关怀与耐心,总能把他们教育好,总能形成一个班风、学风良好的班集体。笔者时刻牢记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班级的培养目标定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学科成绩上,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在班级活动中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范围内拥有尽可能多的活动空间,不约束他们的创造能力。
由于生源参差不齐,农村、城镇的学生都有,他们的家庭教育也大相径庭,加上笔者带班经验不足,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和其他班拉开了明显差距。笔者时常苦恼于如何培养好的班风和学风的问题,不停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后来通过班级中一个个例,开启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教育教学之路。
如,小皓是班里较为显眼的一个小男生,他笑起来的时候有两个小酒窝,长得清秀白净,非常讨人喜欢。但性格比较散漫、自由,在学生基本意识到何谓班集体时,他仍在“自由”的国度里奔跑。笔者深知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内心对小皓并无半分厌恶,也没有意识到他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误以为给他足够的时间,他能感受到笔者的用心,会慢慢步入正轨。可是随着对他的关注越来越多,一次又一次的师生谈话、约见家长都收效甚微,笔者开始意识到小皓缺乏的不是耐心,不是爱与关怀,也不是成长的时间,而是规则意识。
一、游戏中明确,让规则意识扎根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定义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赫伊津哈认为游戏不是娱乐时的消遣,而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意识的发源地,是人类的各种文化的培养皿。结合规则和游戏的含义,笔者决定从游戏入手,明确学生需要遵守的制度,把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规则。
将方向集中在规则意识后,笔者发觉小皓和其他学生很不一样,他对教师定下的规则毫不在意,对教师的指令充耳不闻,对教师的批评全然不放心上。笔者想起《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及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应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能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规则意识。原来,笔者要做的从来不是去个性化,而是帮助小皓适应班级生活,适应班级中的角色,为日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笔者意识到现阶段小皓需在任务的引领下产生规则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群体规范,进而形成班集体的归属意识才行。
于是,笔者试图走近他的内心,探究他最真切的渴望与诉求。通过多次的谈心,笔者得知小皓和他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妈妈是幼儿园的教师,已经怀了二胎待产,平时爸爸管教得比较多,有时不听话爸爸使用暴力行为管束他。于是,从幼儿园开始,他就经常用暴力的方式和别人“玩”。小皓心里是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向往交往的,只是用的方法不对。确定小皓的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渴望后,笔者正式开始了让小皓的规则意识扎根的计划。
(一)分析现状,明确问题
动机最早出现在拉丁语中,是倾向于的意思。因此,形成规则意识的第一步是意识到规则,产生培养规则意识的动机,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学生没有正视自己现存的问题,自然也没有动机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产物,需得让学生先产生对现状的不满,觉察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引导学生关注规则。
为了降低小皓对笔者的抗拒程度,笔者将谈话次数减少,而是增加了课间或饭后看似不经意聊天的时间,让彼此的对话更轻松更开放。交流过程中,笔者问起了小皓对班里同学的态度,他说班里的同学总是成群的玩耍,玩得很开心,但自己不喜欢和他们一块儿玩。笔者听得出来,小皓话语中呈现出来的是“酸葡萄”心理,他融不进同学之间,就不停给自己一个不在意的心理暗示,以降低自己心理的受挫程度。笔者反着跟小皓说:“可是班里的同学挺想和你玩的,就是有点儿怕你。”小皓一听,眼睛立马亮了,他的眼神中带着惊诧,仿佛在问我“这是真的吗?同学们真的想和我玩?”笔者紧接着说:“同学们是真的很喜欢可爱的你,可你要稍微做出点改变才行。”
(二)方法引领,规则初探
根据皮亚杰心理发展的观点表明,人的心理发展真正原因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与其一遍又一遍地灌输给学生遵守规则的好处,教师不如让学生自己体验,一年级学生体验规则带来的乐趣最好的实践途径莫过于游戏。教师为学生创造游戏体验的可能,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制定规则的成就感,享受遵守规则的快乐。
笔者悄悄传授“秘诀”给小皓,告诉他在学校里有很多很有趣的游戏可以和同学一块儿玩,像象棋、飞行棋、跳房子等,同学们一定很高兴。为了玩得更尽兴,我们要和同学们提前商量好规则再进行,而且既定的规则无论是谁在玩耍的过程中都要好好执行,不可以改变。这次,笔者借了一副象棋给他,让他按照“秘诀”找同学玩。
为了让小皓感受用规则的快乐,笔者找了一位平时开朗大方,(下转第39版)(上接第38版)喜欢和同学交朋友的學生,请他帮忙和小皓一块下棋。
小皓知道“秘籍”后,当天下午放学就找到同学玩起了象棋,他们下棋时,笔者观察到,小皓会在下棋前和同学说明白规则,并且把笔者告诉他的“定好的规则无论是谁在玩耍的过程中都要好好执行,不可以改变。”这句话郑重地告诉同学。下棋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小皓会跟同学说:“棋子下了就是下了,不能再拿回来的,这是我们的规矩。”从游戏开始,规则这一意识终于在小皓心中埋下了种子。 (三)及时反馈,让规则扎根
巴甫洛夫、桑代克和斯金纳等人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产生联结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的任何学习行为都必须伴随着不断的反复强调。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到了规则并不代表就会一直遵守规则,“自由”的诱惑始终存在,一切教育、培养之路都是在螺旋式的曲折道路中发展前进的。规则意识的种子刚刚埋在学生心灵的土壤中,惟有通过任务的形式不断地复现、强调才能使规则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
在小皓初次感受到遵守规则进行游戏的快乐之后,笔者及时找到了他,跟他了解和同学一起玩游戏的感觉如何,小皓说不出自己的具体感受,只是说:“很开心,很想继续玩。”之类的话语以及忍不住分享了很多游戏中感受到快乐的小细节。接着,笔者就开始想办法让小皓心中规则的种子生根发芽,从游戏延伸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和他一起商量,为了更快乐、有更多的同学一块儿玩,我们一同制定好每周目标任务。例如,本周不能有超过两个同学投诉他打人,下周就升级变成每天不能有同学投诉他打人。每周完成指定目标就可以到笔者那里领取印章或者小红花贴纸的奖励,如果没有达到不仅不能领奖励还要扣除相应的印章和贴纸。当他的印章和贴纸达到相对应数量时可以换取小礼物或者兑奖券,兑奖券包含和自己最喜欢的教师合影等的内容。
二、活动中巩固,让规则意识发芽
班级是由许多个教师和学生的个体所组成的,当个体在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效后,教师便要想办法将方法推广开来,用更广泛更鲜明的活动促进班级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规则的理解与感知,无形中也会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为了让小皓心中规则的意识生根发芽,也为了让班级也能更有规矩,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养成,笔者着手设计并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在环保教育主题活动中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影像“帝企鹅日记”“微观小世界”“狐狸与我”以及举办环保服装秀。再如在安全健康教育活动中模拟地震、火灾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危险的情境中自救,通过这次活动,小皓及班里其他同学明白了在危难的时刻同样要遵守规则,运用规则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生命。另外,笔者还在集体主义教育的活动中设計了“有话悄悄说”的小组传话游戏,“心有灵犀”的你画我猜游戏,“盲人行走”的团队指挥游戏。规则意识在学生活动时悄然在他们的心中扎根,缓缓发芽。
三、成果反思,让规则意识茁壮成长
由点到面,从游戏到广泛的活动与任务,学生的成长是可以看见的。学生们在运用规则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收获成长,但是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变化,没能将生活中细微的进步归结到规则意识这一关键点上,没有形成对感性形象的理性思考。教师要及时把握住总结归纳的契机,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个月之后,小皓基本上没有再出现暴力行为的情况,他在课余时间也会用笔者教给他的“秘籍”和学生一起玩耍,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和小皓一起玩游戏,快乐的气息也时常萦绕在小皓身旁。在游戏的过程中,他收获了真正的友谊。班级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静静发生着改变,笔者隐约感受到,总结反思的时机已经来临。笔者特意召开了主题班会,让学生观察、思考最近班里的变化,学生纷纷表示,“同学排队整齐了。”“上课乱说话的人少了。”“同学交作业越来越快,没有那么拖拉。”“越来越多的老师夸我们有进步。”笔者最后顺势总结:我们班并不比其他班级差,只要遵守规矩,我们班也能做得很好。通过适时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自我体察、自我反省、自我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规则意识在班级中的地位,让规则意识在班级中茁壮成长。
四、结语
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培养并非是遥挂天空中的点点繁星,可望不可即,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惟有在活动中、在实践中方可使学生心中规则的种子生根发芽、草丰林茂。
责任编辑 李 源
【关键词】活动;一年级;规则意识
数年前,笔者满怀着一腔教育教学热情走进教室,可迎接笔者的不是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也不是一个个坐姿端正的身影,而是一群刚从幼儿园升学上来的没有规则意识也没有集体观念的学生在教室各个角落乱窜。笔者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鼓劲,没关系的,足够的爱、关怀与耐心,总能把他们教育好,总能形成一个班风、学风良好的班集体。笔者时刻牢记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班级的培养目标定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学科成绩上,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在班级活动中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范围内拥有尽可能多的活动空间,不约束他们的创造能力。
由于生源参差不齐,农村、城镇的学生都有,他们的家庭教育也大相径庭,加上笔者带班经验不足,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和其他班拉开了明显差距。笔者时常苦恼于如何培养好的班风和学风的问题,不停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后来通过班级中一个个例,开启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教育教学之路。
如,小皓是班里较为显眼的一个小男生,他笑起来的时候有两个小酒窝,长得清秀白净,非常讨人喜欢。但性格比较散漫、自由,在学生基本意识到何谓班集体时,他仍在“自由”的国度里奔跑。笔者深知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内心对小皓并无半分厌恶,也没有意识到他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误以为给他足够的时间,他能感受到笔者的用心,会慢慢步入正轨。可是随着对他的关注越来越多,一次又一次的师生谈话、约见家长都收效甚微,笔者开始意识到小皓缺乏的不是耐心,不是爱与关怀,也不是成长的时间,而是规则意识。
一、游戏中明确,让规则意识扎根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定义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赫伊津哈认为游戏不是娱乐时的消遣,而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意识的发源地,是人类的各种文化的培养皿。结合规则和游戏的含义,笔者决定从游戏入手,明确学生需要遵守的制度,把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规则。
将方向集中在规则意识后,笔者发觉小皓和其他学生很不一样,他对教师定下的规则毫不在意,对教师的指令充耳不闻,对教师的批评全然不放心上。笔者想起《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及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应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能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规则意识。原来,笔者要做的从来不是去个性化,而是帮助小皓适应班级生活,适应班级中的角色,为日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笔者意识到现阶段小皓需在任务的引领下产生规则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群体规范,进而形成班集体的归属意识才行。
于是,笔者试图走近他的内心,探究他最真切的渴望与诉求。通过多次的谈心,笔者得知小皓和他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妈妈是幼儿园的教师,已经怀了二胎待产,平时爸爸管教得比较多,有时不听话爸爸使用暴力行为管束他。于是,从幼儿园开始,他就经常用暴力的方式和别人“玩”。小皓心里是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向往交往的,只是用的方法不对。确定小皓的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渴望后,笔者正式开始了让小皓的规则意识扎根的计划。
(一)分析现状,明确问题
动机最早出现在拉丁语中,是倾向于的意思。因此,形成规则意识的第一步是意识到规则,产生培养规则意识的动机,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学生没有正视自己现存的问题,自然也没有动机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产物,需得让学生先产生对现状的不满,觉察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引导学生关注规则。
为了降低小皓对笔者的抗拒程度,笔者将谈话次数减少,而是增加了课间或饭后看似不经意聊天的时间,让彼此的对话更轻松更开放。交流过程中,笔者问起了小皓对班里同学的态度,他说班里的同学总是成群的玩耍,玩得很开心,但自己不喜欢和他们一块儿玩。笔者听得出来,小皓话语中呈现出来的是“酸葡萄”心理,他融不进同学之间,就不停给自己一个不在意的心理暗示,以降低自己心理的受挫程度。笔者反着跟小皓说:“可是班里的同学挺想和你玩的,就是有点儿怕你。”小皓一听,眼睛立马亮了,他的眼神中带着惊诧,仿佛在问我“这是真的吗?同学们真的想和我玩?”笔者紧接着说:“同学们是真的很喜欢可爱的你,可你要稍微做出点改变才行。”
(二)方法引领,规则初探
根据皮亚杰心理发展的观点表明,人的心理发展真正原因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与其一遍又一遍地灌输给学生遵守规则的好处,教师不如让学生自己体验,一年级学生体验规则带来的乐趣最好的实践途径莫过于游戏。教师为学生创造游戏体验的可能,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制定规则的成就感,享受遵守规则的快乐。
笔者悄悄传授“秘诀”给小皓,告诉他在学校里有很多很有趣的游戏可以和同学一块儿玩,像象棋、飞行棋、跳房子等,同学们一定很高兴。为了玩得更尽兴,我们要和同学们提前商量好规则再进行,而且既定的规则无论是谁在玩耍的过程中都要好好执行,不可以改变。这次,笔者借了一副象棋给他,让他按照“秘诀”找同学玩。
为了让小皓感受用规则的快乐,笔者找了一位平时开朗大方,(下转第39版)(上接第38版)喜欢和同学交朋友的學生,请他帮忙和小皓一块下棋。
小皓知道“秘籍”后,当天下午放学就找到同学玩起了象棋,他们下棋时,笔者观察到,小皓会在下棋前和同学说明白规则,并且把笔者告诉他的“定好的规则无论是谁在玩耍的过程中都要好好执行,不可以改变。”这句话郑重地告诉同学。下棋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小皓会跟同学说:“棋子下了就是下了,不能再拿回来的,这是我们的规矩。”从游戏开始,规则这一意识终于在小皓心中埋下了种子。 (三)及时反馈,让规则扎根
巴甫洛夫、桑代克和斯金纳等人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产生联结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的任何学习行为都必须伴随着不断的反复强调。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到了规则并不代表就会一直遵守规则,“自由”的诱惑始终存在,一切教育、培养之路都是在螺旋式的曲折道路中发展前进的。规则意识的种子刚刚埋在学生心灵的土壤中,惟有通过任务的形式不断地复现、强调才能使规则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
在小皓初次感受到遵守规则进行游戏的快乐之后,笔者及时找到了他,跟他了解和同学一起玩游戏的感觉如何,小皓说不出自己的具体感受,只是说:“很开心,很想继续玩。”之类的话语以及忍不住分享了很多游戏中感受到快乐的小细节。接着,笔者就开始想办法让小皓心中规则的种子生根发芽,从游戏延伸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和他一起商量,为了更快乐、有更多的同学一块儿玩,我们一同制定好每周目标任务。例如,本周不能有超过两个同学投诉他打人,下周就升级变成每天不能有同学投诉他打人。每周完成指定目标就可以到笔者那里领取印章或者小红花贴纸的奖励,如果没有达到不仅不能领奖励还要扣除相应的印章和贴纸。当他的印章和贴纸达到相对应数量时可以换取小礼物或者兑奖券,兑奖券包含和自己最喜欢的教师合影等的内容。
二、活动中巩固,让规则意识发芽
班级是由许多个教师和学生的个体所组成的,当个体在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效后,教师便要想办法将方法推广开来,用更广泛更鲜明的活动促进班级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规则的理解与感知,无形中也会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为了让小皓心中规则的意识生根发芽,也为了让班级也能更有规矩,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养成,笔者着手设计并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在环保教育主题活动中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影像“帝企鹅日记”“微观小世界”“狐狸与我”以及举办环保服装秀。再如在安全健康教育活动中模拟地震、火灾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危险的情境中自救,通过这次活动,小皓及班里其他同学明白了在危难的时刻同样要遵守规则,运用规则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生命。另外,笔者还在集体主义教育的活动中设計了“有话悄悄说”的小组传话游戏,“心有灵犀”的你画我猜游戏,“盲人行走”的团队指挥游戏。规则意识在学生活动时悄然在他们的心中扎根,缓缓发芽。
三、成果反思,让规则意识茁壮成长
由点到面,从游戏到广泛的活动与任务,学生的成长是可以看见的。学生们在运用规则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收获成长,但是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变化,没能将生活中细微的进步归结到规则意识这一关键点上,没有形成对感性形象的理性思考。教师要及时把握住总结归纳的契机,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个月之后,小皓基本上没有再出现暴力行为的情况,他在课余时间也会用笔者教给他的“秘籍”和学生一起玩耍,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和小皓一起玩游戏,快乐的气息也时常萦绕在小皓身旁。在游戏的过程中,他收获了真正的友谊。班级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静静发生着改变,笔者隐约感受到,总结反思的时机已经来临。笔者特意召开了主题班会,让学生观察、思考最近班里的变化,学生纷纷表示,“同学排队整齐了。”“上课乱说话的人少了。”“同学交作业越来越快,没有那么拖拉。”“越来越多的老师夸我们有进步。”笔者最后顺势总结:我们班并不比其他班级差,只要遵守规矩,我们班也能做得很好。通过适时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自我体察、自我反省、自我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规则意识在班级中的地位,让规则意识在班级中茁壮成长。
四、结语
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培养并非是遥挂天空中的点点繁星,可望不可即,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惟有在活动中、在实践中方可使学生心中规则的种子生根发芽、草丰林茂。
责任编辑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