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百顺矿田寨背地区找矿新发现与找矿方向

来源 :西部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dgfhd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粤北诸广山岩体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资源基地,分布有城口、长江、百顺、全安四大矿田。研究区位于岩体南东部百顺矿田内,临近大型361矿床,一直以来,都是对北东向大人山断裂进行深部揭露,效果不甚理想。本人在该区工作中通过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放射性方法的结合,结合地质调查新发现,提出与前人不同的地质认识,并通过钻探得到初步证实,为下步找矿方向提供线索,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粤北百顺矿田; 找矿发现; 找矿方向
  1. 研究区地质
  研究区位于361矿床东面约3km,处于大人山断裂与牛澜断裂夹持部位,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图1)。
  1. 辉绿岩;2. 细粒二云母花岗岩;3. 细粒含斑黑云母花岗岩;4. 中细—中粒小斑状二云母花岗岩;5. 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6. 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7. 实测、推测硅化断裂;8. 实测、推测蚀变碎裂带;9. 推测断层;10. 产状;11. 铀矿点;12. 铀矿化点;13. 铀异常点。
  1.1 岩浆岩
  研究区岩浆岩以印支期为主,燕山早期、晚期花岗岩及中基性岩脉次之。
  印支期岩体(γ51)是研究区主要的围岩,也是主要的铀源,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γ51-1):分布面积广,具有造岩矿物大、钾长石斑晶显著且呈定向排列等特点;第二阶段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51-2):钾长石斑晶大而多,且定向排列,外缘自形度差。岩石古铀含量高,具有较大的供铀能力;第三阶段细中粒小斑状二云母花岗岩(γ51-3):鉀长石斑晶小而多,窄而长,定向排列好。岩石古铀含量高,具有较大的供铀能力。
  燕山期岩体(γ52)在研究区出露有早期第三阶段花岗岩和晚期花岗岩及中基性岩脉。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中细粒含斑黑云母花岗岩(γ52-3):多呈岩株或岩枝沿断裂带分布,最大特点是造岩矿物常呈不等粒结构;燕山晚期主要有中基性岩、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等。
  1.2 断裂构造
  研究区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北东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交汇形成构造网结区(图1),对铀成矿十分有利。
  北东向断裂为区域性的深大断裂,区内出露的有牛澜断裂、大人山断裂。
  牛澜断裂:宽3m~10m,走向45°~50°,倾向南东(局部北西),倾角55°~85°,膨胀收缩,分支复合明显,部分沿岩体接触带延伸,主要由白色块状粗晶石英岩、褐红色~白色中晶和中细晶石英岩、硅化花岗碎裂岩、角砾岩以及少量糜棱岩组成,局部充填有黄色、淡红色微晶石英和穿插有玉髓石英细脉,属压扭性断裂。往南西分支为上东坑断裂和榨子岭断裂。
  大人山断裂:宽一般2~6m,走向30°~40°,倾向南东,倾角70°~85°,主要由热液石英岩、硅化角砾岩、蚀变花岗碎裂岩、碎裂岩等组成,局部见紫色萤石,具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
  近东西向断裂是区域构造活动沿原生节理产生的张性裂隙及北东向剪切裂隙被辉绿岩充填,走向70°~106°、倾角60°~90°,单条连续性差,规模小,是铀矿化富集的有利部位。
  近南北向断裂:有一组近南北向断裂(F2、F3、F4、F5等),单条延伸300m~600m,出露宽1m~3m,倾向南东,倾角62°~84°,主要由硅化花岗碎裂岩、角砾岩、褐红色微晶石英岩组成,次生铀矿化较发育,是主要的含矿断裂。属张扭性断裂。
  2. 近年来找矿新发现
  前人在研究区找矿重点一直放在北东向断裂,经过多年的探索,未取得较大的进展。本人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梳理发现:北东向断裂本身基本不含矿,主要含矿部位为其次级断裂,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含矿断裂并非是与大人山断裂平行的断裂,应该是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通过地质调查、物化探方法测量以及钻探工程进一步验证了该认识。
  2.1 地质调查新发现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调查发现,区内存在一组近南北向断裂分布于北东向大人山断裂两盘,其与不同方向断裂交汇部位存在较好的铀矿化。其中F3号带出露较明显,宽约1.5-2.0m,主要物质成分为硅化赤铁矿化碎裂岩、角砾岩、碎裂辉绿岩和碎裂花岗岩等,硅化、赤铁矿化、次生铀矿化发育,下盘产状115°∠76°,经放射性编录发现1.25m×2.5m的铀含量163.5×10-6~1593×10-6的异常,最高可达7902×10-6。矿化与F3号带内南北向裂隙关系密切。
  2.2 物化探方法找矿预测新发现
  分量化探是国内外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地球化学勘查隐伏矿床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在多个北方砂岩型铀矿区、南方热液型铀矿区均取得了较好的找矿预测评价效果[1]。2015年本人引进铀分量化探方法对研究区进行找矿预测评价,同时结合传统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土壤氡气测量方法。按线距200m,点距20m布设了4条600m长的剖面线。通过测量,初步圈定伽马铀异常晕圈3个,土壤氡气异常晕圈3个,分量铀异常晕圈1个(图2),其中规模较大的伽马铀晕圈、氡气晕圈、分量铀晕圈三者基本复合,形态基本相似,规模基本相当,长轴方向总体呈北北东向,且伽马能谱钍、钾含量均不高[2]。结合地质调查认为,复合晕圈显示了深部铀矿化信息,预测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2.3 钻探揭露新发现
  2016年在研究区对近南北向断裂进行了钻探查证,施工6个钻孔,见工业矿孔4个,矿化孔1个,见矿视厚度0.40m~4.80m,品位0.032%~0.360%,初步圈定工业矿体3个、矿化体5个,估算新增333铀资源量XXXt,达到一个小型铀矿床规模。矿化主要赋存于近南北向断裂中,与棕红色、灰色石英和灰色硅质角砾关系密切。围岩蚀变主要有赤铁矿化、硅化、紫黑色萤石化、次生铀矿化等[3]。
  3. 下步找矿方向
  根据本人在该区多年的工作,分析总结得出:
  (1)区内印支期花岗岩提供了十分丰富的铀源条件,繁杂的构造格局为含铀热液运移、沉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北东向、北北东向深大断裂主要起到导矿和控矿的作用,近南北向断裂为铀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3)近东西向辉绿岩为铀成矿提供了重要的还原剂;
  (4)铀分量化探能有效地反映深部铀矿化信息,与传统放射性方法结合对铀成矿预测能起到较好的找矿效果;
  (5)赤铁矿化、硅化、紫黑色萤石化、次生铀矿化、物化探晕圈复合部位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因此,研究区今后的找矿方向重点应放在近南北向的断裂带,尤其是与东西向辉绿岩脉、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有赤铁矿化、硅化、紫黑色萤石化、次生铀矿化及物化探综合晕圈显示部位是成矿有利部位。
  参考文献:
  [1]葛祥坤,尹金双,范光,等.分量化探法在铀资源勘查中的应用[J].铀矿地质.2013,29(1):47~51.
  [2]徐快平. 百顺铀矿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D].东华理工大学,2016.
  [3]王丙华等.广东省南雄市百顺-寨湾地区铀矿普查野外地质工作总结.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区位于内蒙古中部正镶白旗东南约25km,成矿带位于突泉一翁牛特Pb-Zn-Ag-Cu-Fe-Sn-REE成矿带西南缘,研究区南部的1:5000激电异常,规模大,分带明显,中心核心区视极化率高。通过槽探揭露、钻探验证,证实了研究区内的激电异常是由银、铅、锌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矿化引起,并且可见品位高、厚度较厚的银多金属工业矿体。初步推断研究区具备寻找小型中温热液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潜力。
本文结合连州地区开展的四幅1∶5万区调工作的成果,对野外现象、构造形迹特征、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讨论分析。认为连州地区的逆冲推覆断裂位于宝安一带呈NWW向展布。其主要受
抗战后期,鉴于战争形势的需要,国民政府发起了号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国民政府为运动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也积极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对调查界线和管理界线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导致调查界线与管理界线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因行政区划调整所致;二是因界线
摘要:内蒙古大雁矿区由于采矿活动,形成了采空区,采空区上方产生了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大雁矿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开采方式进行分析,总结了大雁矿区塌陷形成的机理,为后期矿区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素有“东林西铁,遍地是煤”之美誉,区内煤炭能源基地众多、储量大。各种不同的采矿方式产生的地面塌陷无论从形成机理,还是表现特征上都有很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又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也一直在推进,但近两年来,中国的经济逐渐变为非高速增长,因此中国的经济需要结构性的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状态,本文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六个结构性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构收敛一致性”的问题,并对其包含的风险与如何提高效率进行论述。  关键词:经济转型;结构性特征;经济转型风险;效率;提升路径  就目前中
矿产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产资源尚未进入真正的节约发展道路,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潜力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