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课本插图适当地利用,将一些课文人物用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面,我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低年级课本为主,略谈一下在课堂上利用插图资源进行说话练习的几点做法。
1 经验感受促积累
第一册识字一的第四课《操场上》。学习目的是了解体育活动的名称及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小练习达成教学目标的。
以激趣为主: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知道的体育活动的名称后,再说出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同时结合课后的“读读画画”进行练习;设计一些可以循环使用的教具——体育项目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我再一次循环利用了楷体运动简笔画,当学生手举这些简笔画时,相信他们更能理解体育精神,获得更多感受。
以儿歌为主:本课教材初次出现儿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儿歌中的生字就能恰到好处地举一反三,这是教材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于是,在课堂上,我利用课件、简笔画造势,让学生模仿创造儿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动态感受促积累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难集中,学生的随意注意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将文本变为动态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给学生无限想像的空间,这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较好途径。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我剪下了一个个雨点儿笑脸,大大小小,甚是可爱,引导学生理解:还有其他雨点儿到哪里去了呢?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上讲台自由选择雨点儿,送到自己想像的地方去。此时,学生以黑板为画纸,展开自由想像的翅膀,纷纷述说小雨点儿去到那个地方后的变化。这个练习设计学生非常喜欢。课后,不少学生还找我要小雨点儿笑脸,说说它的快乐,其乐无穷。
又如《自己去吧》一课,课后有一个说话练习:最近你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这是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说话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启蒙在说话训练中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上课前,我画了小鸭和小鹰。学习“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和“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这两个环节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小鸭是怎样学会的呢?”“小鹰是怎样学会的呢?”让学生说说小鸭和小鹰学习的过程。之后,我趁热打铁,进行课后的说话练习。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说话的梯度,既使学生学得轻松,也让语文课的趣味性更浓,何乐而不为呢?
3 “真实”感受促积累
简笔画进课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让学生更贴近文本人物,进入文本。比如,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我将学习园地里的燕子取下来,(循环利用)当小燕子一次又一次地到菜园里观察的时候,我把教室比做菜园,让学生想像燕子在“菜园”仔细观察的情境。这时,学生是多么专注、用心!课后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学生很快就讲出了完整的故事。
4 “及时”感受促积累
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即时进行的简笔画同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在识字时、学文时、自由想像时进行,及时的感受,很真实、很深刻,也很惬意。这种简笔画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在识字时,学生有时想用画一画的方式来识记。教师点拨帮助理解字义,可以加深学生记忆并开发思维。在讲授课文时,教师可以及时“行乐”,学生的想像会随着教师的画笔“行乐”。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行乐”,这多有趣啊!如教学第三册《黄山奇石》一课,在认识理解“陡”字时,我便在黑板上先写下“陡”字,之后再沿着“陡”字画了一座山。(与书上相配的图极像)这样,学生不但很快就记住了“陡”字,而且在朗读时还把“陡峭”读得让人感觉瑟瑟发抖呢!
有时,我也会在课前要求学生画好要用的简笔画教具,让学生真正地乐在其中,拓展让学生融入文本的方式。渐渐地,学生学习语文也会更轻松、愉悦!总之,抓住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像思维迅速成长的时机,处于求知欲望、表现欲望较强的阶段,多渠道发展其想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简笔画的利用,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方式来利用课本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弥补教学课件的不足。在较为贫穷的地区,相信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已经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1 经验感受促积累
第一册识字一的第四课《操场上》。学习目的是了解体育活动的名称及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小练习达成教学目标的。
以激趣为主: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知道的体育活动的名称后,再说出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同时结合课后的“读读画画”进行练习;设计一些可以循环使用的教具——体育项目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我再一次循环利用了楷体运动简笔画,当学生手举这些简笔画时,相信他们更能理解体育精神,获得更多感受。
以儿歌为主:本课教材初次出现儿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儿歌中的生字就能恰到好处地举一反三,这是教材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于是,在课堂上,我利用课件、简笔画造势,让学生模仿创造儿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动态感受促积累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难集中,学生的随意注意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将文本变为动态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给学生无限想像的空间,这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较好途径。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我剪下了一个个雨点儿笑脸,大大小小,甚是可爱,引导学生理解:还有其他雨点儿到哪里去了呢?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上讲台自由选择雨点儿,送到自己想像的地方去。此时,学生以黑板为画纸,展开自由想像的翅膀,纷纷述说小雨点儿去到那个地方后的变化。这个练习设计学生非常喜欢。课后,不少学生还找我要小雨点儿笑脸,说说它的快乐,其乐无穷。
又如《自己去吧》一课,课后有一个说话练习:最近你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这是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说话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启蒙在说话训练中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上课前,我画了小鸭和小鹰。学习“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和“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这两个环节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小鸭是怎样学会的呢?”“小鹰是怎样学会的呢?”让学生说说小鸭和小鹰学习的过程。之后,我趁热打铁,进行课后的说话练习。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说话的梯度,既使学生学得轻松,也让语文课的趣味性更浓,何乐而不为呢?
3 “真实”感受促积累
简笔画进课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让学生更贴近文本人物,进入文本。比如,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我将学习园地里的燕子取下来,(循环利用)当小燕子一次又一次地到菜园里观察的时候,我把教室比做菜园,让学生想像燕子在“菜园”仔细观察的情境。这时,学生是多么专注、用心!课后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学生很快就讲出了完整的故事。
4 “及时”感受促积累
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即时进行的简笔画同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在识字时、学文时、自由想像时进行,及时的感受,很真实、很深刻,也很惬意。这种简笔画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在识字时,学生有时想用画一画的方式来识记。教师点拨帮助理解字义,可以加深学生记忆并开发思维。在讲授课文时,教师可以及时“行乐”,学生的想像会随着教师的画笔“行乐”。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行乐”,这多有趣啊!如教学第三册《黄山奇石》一课,在认识理解“陡”字时,我便在黑板上先写下“陡”字,之后再沿着“陡”字画了一座山。(与书上相配的图极像)这样,学生不但很快就记住了“陡”字,而且在朗读时还把“陡峭”读得让人感觉瑟瑟发抖呢!
有时,我也会在课前要求学生画好要用的简笔画教具,让学生真正地乐在其中,拓展让学生融入文本的方式。渐渐地,学生学习语文也会更轻松、愉悦!总之,抓住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像思维迅速成长的时机,处于求知欲望、表现欲望较强的阶段,多渠道发展其想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简笔画的利用,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方式来利用课本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弥补教学课件的不足。在较为贫穷的地区,相信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已经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