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其实很矮小是被书垫高的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fcumt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人生短短几十年,尽管你可能相信来世,但是我们此世只有这几十年的时间,怎么活完这几十年?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面临的人生难题。
  按照我的看法,人最重要的就是快乐、有趣。我们人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做一个有趣的人。
  01有趣是人真正的存在
  有趣、好玩,应该算是人真正存在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有趣和好玩有两种来源:一个是遗传,一个生活在充满幽默感家庭的人,或多或少他都会带有遗传的基因;但是另一种更重要的可能就是后天的习得,这种习得的方式就是后天的阅读。
  阅读会让人产生快乐,同时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趣味,关键在于你选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读物。阅读对一个人趣味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有趣和好玩可能和阅读产生一种内在的关联。
  02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
  我认为,做一个阅读者以及我们所阅读的对象——书,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产生两种结果,或者说得直白点,借用别人的话来说,书与阅读者遭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糟的时代。
  为什么最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书做得越来越精美,书的传播越来越迅捷,我们的读者或者阅读者,这个人群越来越壮大,范围越来越大,人群越来越广。
  以前我们说中国传统社会多么有文化的厚重感,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社会阅读率是非常低的,所谓的阅读者是士大夫阶层或者读书人,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阅读者,所以这就造就了一个很好的时代。
  但同时是最糟糕的时代,糟糕到什么程度呢?现在我不知道什么叫书。以前我们都理解什么叫书,但是进入后现代社会,我们对书的概念产生了模糊,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叫读者。这种状况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结果。
  比如我手里拿着一个阅读器,不管这个阅读器里面储存了多少部好书,但我认为这不是书,它就是一个电子产品,我们不可能把它跟书建立起一种概念性的联系,所以说我们模糊了书的概念。
  传统的阅读就转变成一种观看的方式。现在不叫“读书”,叫“看书”,“看”给我们带来了便捷,随时随地。在地铁里、在公共交通上,我们可以随意拿出一个手机来看。
  我不是说这种“观看”没有价值,可能恰恰相反,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表征,就是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我们怀念那种传统的纸书,对过去美好阅读体验的一种记忆。我们对这样一种观看方式虽然有众多的不满,但是这个潮流好像是抵挡不住的,我们也就是发发哀怨而已。
  当然,这种观看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遗忘,所以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知识不隔夜”,这是它的一个很大的特征。昨天在微信圈可能刷屏了一条信息、一个文本,过了一夜,第二天就销声匿迹了。
  那么,这样一种观看,这种观看方式的阅读,它提供的价值方式就是提供观点、提供立场,它不会做详细的述说和论证。
  所以通过互联网我们发现,社会充满了戾气、充满了怨气,人变得焦躁不安。这种阅读确实带来了这样的负面价值,所以,我认为,阅读恐怕还要回归到传统的纸书概念上来。
  03为什么要读纸质书
  纸书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我们可能不太在意。每一本书都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处,因为阅读者在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困惑。
  所以一个会读书的人、会阅读的人,他经常是手中拿一只笔,或者这只笔就在他身边,他把那些困惑、那些所得都填写在空白处。
  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或者阅读的愉悦,我们非常怀念。电子书不管怎么便捷,它没有这种体验。
  阅读纸书会带来三个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一,阅读可以使我们培养一种“温和的理性”。
  读书能使人安静,这句话我相信,手里捧着书和握着拳头是完全不一样的。
  社会充满了戾气,可能因为我们缺乏深度阅读的体验,而深度的阅读可能使人变得温和。阅读的目的,尽管我们可以不去设定这样一个目的,但书读多了,它自然就长出了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我把它称为“温和的理性”。
  第二,阅读可能使我们产生一份耐心。
  我认为现代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失去耐性。我们总想天上有一个窟窿“哗哗”地掉钱,于是我们就成为一个千万富翁,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失去耐心和耐性,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而閱读使我们静下来守候那份耐心。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读书人要守住自己的那份耐心,如果把耐心和耐性再往前延伸,那就是要守住自己那份寂寞,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肯定失去了耐心。
  第三,我认为,阅读传统的纸书会使我们的脚步放慢。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慢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建立起丰富的联想,去寻找阅读的快乐,寻找阅读的诗意。
  从这个角度来讲,读书从来不是一个统计学上的行为,比如一年要读1000本书,我认为这样的目标是毫无意义的。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慢活,读书能使我们这样一个快节奏的脚步、焦躁的脚步放慢一点。
  “慢吞吞”这样一个说法好像是一个反讽,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快节奏社会的反叛。如果传统全部失掉了,我们会迷失自己,而阅读能使我们保留一份古典。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既活在现代又活在过去,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种状态的人。所谓“成为更好的人”,就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04我喜欢闲逛
  而有趣跟我们的阅读方式有关。我们把阅读称之为“人与书的相遇”,实际就是把人的那种孤独安放于时间之外,与另一个自己的相遇。
  人天生是孤独的,人天生是无聊的,所以我们经常用阅读来打发、排遣孤独,因此阅读方式很重要。
  在现代社会之下,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性的阅读”,我们为了提升自己,为了拿一个证书、拿一个学位,往往抱着这样的目的去阅读。我把这种称之为“技术性的阅读”。技术性的阅读除了有正面价值之外,一个最大的负面价值就是消解了阅读的乐趣,使我们对阅读产生了畏惧、厌烦的心理。
  我经常看到我的学生要参加司法考试,天天拿一个辅导材料划过来划过去,愁眉苦脸。这种经历我们都有,高考有很多数理化的辅导材料,我们都是阅读那些对象物而走向大学的,同时高考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但是后来想想,确实对以后的阅读起了消解作用。
  在技术性阅读之外,阅读作为一种乐趣,就应该是随性的阅读、自由的阅读,不要怀着一个伦理道德的崇高目标去阅读一本书。你想读就读,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一种最好的阅读方式就是闲逛式的阅读。
  闲逛即可能是在挤满了人群的地方背过身去,又被人群推挤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闲逛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在书页里面闲逛,东翻翻西翻翻,东瞧瞧西看看,看一本文学的书、看一本哲学的书,就在书页里面闲逛。
  这是我“夜生活”的最重要的方式,当然也观看影像,也聆听声音,我把自己界定为一个闲逛者。
  这种碎片化的闲逛式阅读大家可能觉得没目的、没目标,但是大家要相信,我们的大脑有整理碎片的功能,你闲逛多了,杂书读多了,最终会通过大脑的处理把它培养成一种学养、修养、气质,所以我认为闲逛式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思考。
  一个人固定在一个对象上,我认为缺乏趣味。要做一个阅读的人,首先是一个闲逛者,阅读就是一种懒散的东瞧瞧西看看的方式,我们的乐趣由此而来。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选择那些对我们这种天性有培养价值、培养作用的读物。一个读过一本经典名著的人和一个经常在网络上读美女作家小说的人,两人的气质肯定是不一样的。
  人越顺流而下可能就越平庸、越庸俗,越是逆流而上,这个人可能就越高雅。我们每个人无论多么平凡,都有追求优秀、追求卓越的本性,在这样的天性之下,多读点好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最后我要说的是,阅读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阅读会使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好玩的人。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对于维生素A、B、C、D、E我们都很熟悉,然而要再往下接,维生素家族的下一个成员就直接到维生素K了。中间的维生素F、G、H、I、J都去了哪里?让我们从“维生素”这个名字说起。  喂鸡发现了维生素  1886年,脚气病在荷兰士兵和海员中泛滥,因此,科学家克里斯蒂安·艾克曼选择用鸡做实验,以寻找可能的致病菌。艾克曼发现,鸡饲料一度从糙米变成了精米,而小雞的脚气病症状正是在吃精米时出现、喂糙米时消失。最
期刊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记录了一则盗墓的轶事:盗墓贼进入某王姓居士的墓中,发现墓壁上镌刻着两首诗:  官無名字私无债,  架有衣裳廪有储。  只此便同天上乐,  不知天上又何如?  芳草烟村宿雨収,  牧童归去倒骑牛。  笛中一曲升平乐,  弄得生来未解愁。  这位王居士生前好不快活,没有惹上官府的麻烦事,也没有欠别人钱,衣架上有衣服,粮仓里有粮食,简直是天上人间,而天上又能多好?可惜王居士逃不
期刊
即使已经毕业多年,对于教科书里的文豪,也依然难以忘怀。  这些教科书里的人真的如你所了解的,都是天生一本正经吗?  并不是!  这群作家不仅是“表里不一”,疯起来连自己都坑,还有三天三夜都讲不完的黑历史和“花边”新闻,每个拎出来,都可以去树洞投稿“我有个奇葩朋友”了!  鲁迅  鲁迅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了,课文后面的“熟读并背诵全文”,有多少都来自于他。  感觉鲁迅就是一位生活严谨、思想正直的好男人,
期刊
阅读一定是文科生的爱好吗?理科生要不要也多读书呢?来看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读书心得。  学会读书,并不简单。我个人在这方面也还是处于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过程之中。切不要以为“会背会默,滚瓜烂熟”,便是读懂书了,如果不逐步提高,不深入领会,那又与和尚念经有何差异呢!  我认为,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学会读书与学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学会读书不但能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
期刊
那年,我在一所大学做辅导员,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各地的父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看望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也让我备感欣慰。  但有一位学生,他却特别失落,因为四年过去了,父母竟然从没有来看望过自己。全院几乎每个学生都曾和父母在校园里散过步,唯独他没有。就为这,他几乎每个星期都往家里写信,希望父母能够来学校看看自己。  我对他说,寒暑假既然父母不方便来,你就回去看看父母呗。他犹
期刊
我们下大力气做的阅读推广,是针对谁的?我坦言,阅读推广对于成年人来说收效不是很大——当然不是没有效果,重点是今天的孩子们能不能养成阅读习惯。怎样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习惯既需要引导,有时候也需要强制。  我在童年的时候,母亲没有阻拦我阅读各种各样的书。那个年代没有适合我们的读物,于是大人的书、小孩的书,甚至很多奇怪的书我都去读。我还用母亲的两个阅览证到处借书看,于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陪伴
期刊
还记得那位帅气儒雅、开朗健谈的东北大个子吗?  2018年,《阅读时代》举办“光辉历程·书香筑梦”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他投来的稿件紧扣征文主题,故事传奇情感真挚,文笔简洁,好读耐看,获得編辑部同仁一致好评,一经刊出果然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征文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章6800余篇,作者中有十数位专业作家,当然,更多的是业余作者:教授、干部、学生、工人、农民和士兵,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和职业。评
期刊
1、《归羊》  汪军  安徽文艺出版社当代中国人的近乡情怯大约是,重返故地之时,眼前变换大半,只剩幼时记忆温存。汪军在《归羊》中构想的郁达夫重访A城,既是从文学的意义上,重续文人的体认自我之路,也渗透着作者自身的境遇与情感,是对故地的一次伤感重逢。  2、《烟火》  王松  作家出版社  长篇小说《烟火》,是王松又一部显示其创作实力的重要作品。这种实力首先表现在,你不需要读完,只消翻开作品阅读一两
期刊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哲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
期刊
垂髫少年惊四座  少时的晏殊,曾经让家人忧心忡忡,因为他到了五岁,都无法自由地跑动跳跃,完全没有邻家孩子活蹦乱跳的机灵劲儿。  直到有一天,他跟随父亲去海边玩耍。和煦的阳光之下,一只飞鸟扇动翅膀,倏忽间便降落在柔软的沙滩上,并留下一处清晰的爪印。眼见此情此景,晏殊居然挣脱父亲的怀抱,飞快地跑向爪印,并大喊道:“爹爹!快来看,这是字!”  打那以后,左邻右舍都称呼他为神童。  到七岁时,晏殊已经能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