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堪称希腊神话的汇总篇,《变形记》一共15卷,既包括了诸神和英雄的故事,也包括了当时的民间传说。虽然这些神话故事散见于各个版本的民间传说,但是奥维德希望用某个线索将这些故事贯穿在一起,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就来自于《变形记》中俄耳浦斯的弹唱。在荷马史诗里,神是受到人们尊崇的,但在奥维德的笔下,众神跟凡人一样不完美,他们被情欲和嫉妒驱使而为所欲为—朱庇特劫夺了欧罗巴,引诱了伊娥,美神维纳斯将不敬自己的人变成娼妓。
当然,尊崇神祇的人会获得诸神的庇护和赏赐,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正是如此。塞浦路斯人皮格马利翁看到当地女子过着无耻的生活,便对女人心生厌倦之意,而将全部的心思放在了雕塑创作之中。皮格马利翁有着过人的艺术天赋与精湛的艺术技巧,他用象牙雕刻出一位拥有绝世美貌的少女。皮格马利翁迷恋上自己的作品,他用华丽的服饰装扮少女,给她戴上昂贵的首饰,送给她许多姑娘们喜爱的礼物,还时常抚摸自己的作品,跟她讲话。在塞浦路斯人庆祝爱神维纳斯的节日上,皮格马利翁也向神坛供奉了祭品,并向爱神许愿:“天神啊,如果你们什么都能赏赐,请你们赏给我一个妻子吧!”当然,皮格马利翁没好意思说“请把象牙少女许配给我吧”,他只是小声嘟囔着:“把一个像我雕刻的姑娘许配给我吧。”此时,维纳斯祭坛上的火焰连跳三下,预示着爱神已经听到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皮格马利翁连忙回家去看躺在床上的雕像,他轻轻亲吻着少女。皮格马利翁手触摸过的地方逐渐变得柔软起来,少女的心脏开始跳动,慢慢地睁开了眼睛。皮格马利翁因敬奉爱神而获得了爱神的赏赐,最终和获得生命的象牙少女结为夫妻。
同样觉得学院派艺术不够生动的还有19世纪的拉斐尔前派画家们。19世纪的英国,一群年轻艺术家认为艺术在拉斐尔之后走向了衰落,学院派艺术是虚伪、矫揉造作的,他们提倡像中世纪和早期文艺复兴画家那样在作品中描绘真情实感,于是自称“拉斐尔前派”。爱德华·伯恩·琼斯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拉斐尔前派和中世纪艺术,他先后两次用联画的形式描绘了皮格马利翁的主题,皮格马利翁向象牙少女示爱的深情来自于真实的感受,而不是依靠学院派艺术夸张的动态描绘。伯恩·琼斯生活的时代正是现代“艺术家”概念的形成期,“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成为艺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艺术家是作品的主人,是能够赋予艺术作品“生命”的人。虽然,19世纪的法国画家让·莱昂·杰罗姆的绘画也是学院派传统,但在他的笔下,使象牙少女变成活人的不是爱神维纳斯,而是艺术家本人—正是皮格马利翁的拥抱和吻唤醒了象牙少女。19世纪艺术家们热议的问题在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者马格里特那里得到了现代诠释—是艺术家而非神拥有创造现实的能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中画家正在完成一幅人体画,但他所做的不是模仿现实,而是创造“比现实更为真实”的东西。
艺术是什么?艺术模仿真实还是创造真实?不同时代赋予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不同的解读方式。也许艺术正如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开篇即点明的那样:“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艺术家是形形色色的人,但他们“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和工作中的辛劳与痛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当然,尊崇神祇的人会获得诸神的庇护和赏赐,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正是如此。塞浦路斯人皮格马利翁看到当地女子过着无耻的生活,便对女人心生厌倦之意,而将全部的心思放在了雕塑创作之中。皮格马利翁有着过人的艺术天赋与精湛的艺术技巧,他用象牙雕刻出一位拥有绝世美貌的少女。皮格马利翁迷恋上自己的作品,他用华丽的服饰装扮少女,给她戴上昂贵的首饰,送给她许多姑娘们喜爱的礼物,还时常抚摸自己的作品,跟她讲话。在塞浦路斯人庆祝爱神维纳斯的节日上,皮格马利翁也向神坛供奉了祭品,并向爱神许愿:“天神啊,如果你们什么都能赏赐,请你们赏给我一个妻子吧!”当然,皮格马利翁没好意思说“请把象牙少女许配给我吧”,他只是小声嘟囔着:“把一个像我雕刻的姑娘许配给我吧。”此时,维纳斯祭坛上的火焰连跳三下,预示着爱神已经听到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皮格马利翁连忙回家去看躺在床上的雕像,他轻轻亲吻着少女。皮格马利翁手触摸过的地方逐渐变得柔软起来,少女的心脏开始跳动,慢慢地睁开了眼睛。皮格马利翁因敬奉爱神而获得了爱神的赏赐,最终和获得生命的象牙少女结为夫妻。

同样觉得学院派艺术不够生动的还有19世纪的拉斐尔前派画家们。19世纪的英国,一群年轻艺术家认为艺术在拉斐尔之后走向了衰落,学院派艺术是虚伪、矫揉造作的,他们提倡像中世纪和早期文艺复兴画家那样在作品中描绘真情实感,于是自称“拉斐尔前派”。爱德华·伯恩·琼斯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拉斐尔前派和中世纪艺术,他先后两次用联画的形式描绘了皮格马利翁的主题,皮格马利翁向象牙少女示爱的深情来自于真实的感受,而不是依靠学院派艺术夸张的动态描绘。伯恩·琼斯生活的时代正是现代“艺术家”概念的形成期,“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成为艺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艺术家是作品的主人,是能够赋予艺术作品“生命”的人。虽然,19世纪的法国画家让·莱昂·杰罗姆的绘画也是学院派传统,但在他的笔下,使象牙少女变成活人的不是爱神维纳斯,而是艺术家本人—正是皮格马利翁的拥抱和吻唤醒了象牙少女。19世纪艺术家们热议的问题在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者马格里特那里得到了现代诠释—是艺术家而非神拥有创造现实的能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中画家正在完成一幅人体画,但他所做的不是模仿现实,而是创造“比现实更为真实”的东西。

艺术是什么?艺术模仿真实还是创造真实?不同时代赋予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不同的解读方式。也许艺术正如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开篇即点明的那样:“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艺术家是形形色色的人,但他们“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和工作中的辛劳与痛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