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及搜索引擎为代表的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并得以快速发展。美国是最早出现互联网金融的国家,并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发展阶段。相比之下,作为新生事物,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初期阶段,总体发展过程较为混乱,在行业规范性界定和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因此,就其有必要进行中美的对比分析,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促进其稳健发展。本文基于网络经济学的视角,对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网络经济学 互联网金融 中美 对比分析
近些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发展模式,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依托金融信息化建设载体得以快速崛起并发展。在此背景下,支付、信贷、理财等金融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表现出异常的活跃性。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同时也折射出了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发展的弊端和不足。美国是最早出现互联网金融的国家,其有着健全的金融服务市场和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的服务内容,因此相对来说美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空间较为有限,与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且美国可谓是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也源于美国。所以,笔者认为,为更好地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就当前“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这一专有名词,业界一般认为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其依托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为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如当前互联网金融较为普及的服务渠道业务在于网银业务、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网络保险以及网络融资等,在这些方面与传统金融产业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也有国内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会成为继资本市场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之后的第三种融资模式。但从其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依然是金融服务产品,并没有超出金融服务的范围。因此,互联网金融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还需要遵循金融领域的市场规律。且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虽然暂时处于一种亢奋和过热的状态,未来的发展形势不应过于乐观。为使中国互联网金融走上常态发展的道路,就需要在对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进行探究和深思的基础上,真正探索出真正符合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高收益”的初级阶段。
二、基于网络经济学的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比
1.對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结。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先驱,美国的互联网金融萌芽之初主要表现为对传统金融业务的信息化改造,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机融合。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形成了成熟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链,为全球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树立了典范。一方面,在金融业务开展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有效降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本,提高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美国金融相关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得以快速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并购形式来扩大资产规模也变得可行。很显然,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出现的银行并购潮以及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等,与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联。这也表明了,其与传统金融模式应是一种竞争与融合的并存关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加剧了金融脱媒及商业银行的压力。但与此同时,美国的传统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也顺应了这一发展形势,并占据了主动性,积极推出网络金融服务,实现了信息网络的升级和金融形式的创新,有效化解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自1997年中国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开始运营之日起,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其主要业务的开展主要是对线下业务的补充,内容包括客户服务、产品宣传和推广等,并相继出现了电子商务及网上证券交易等平台。2005年之后,国内金融领域虽然也出现了众多的网络贷款业务、P2P借贷平台等,在网络消费应用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也逐渐壮大起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这种过热的发展态势对我国的传统金融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世界领域的广泛关注。金融改革使得金融框架发生变化,一方面造成了金融领域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监管有所松动,另一方面,也推进着金融机构服务及产品的创新。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领域基本呈现出传统金融机构、网络社交门户网站及新兴电子商务集团等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因此,可以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传统金融模式是一种竞争和融合的关系,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只有实现两者的服务互补,才能促进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
3.中美互联金融发展的差异对比。我国正处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期,当前呈现出的金融体系与美国曾出现的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的冲击极为相似。但如前所述,较之美国,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现实情况。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已经实现了诸多支柱行业的均衡发展,促进了各产业之间的交叉渗透,竞争充分,因此其主要的互联网企业也很难插足金融业务,形成垄断。而在中国,当前的金融行业发展中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垄断特征。并且,与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无论是在市场完备程度、监管制度还是在技术环境、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美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之博弈和竞争的过程中,仍然有着难以取代的发展优势。并且两者在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方面,有着平等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只要传统的金融机构采集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升自身的市场应变和创新能力,科学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同样能在与之较量的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且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总体较为混乱,本身存在一定的缺点,这也是传统金融机构发起挑战的有力工具。总而言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对传统金融业务形成颠覆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两者应在竞争与融合中实现并存。 三、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思考
1.金融监管的中立与协调问题。在经济学中,效率与公平之争是长期存在的,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也是如此,永远面临着维护金融稳定与提升金融效益之间的矛盾处理问题。尽管这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但可以看到的是虽然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也不乏隐患和风险的存在。面对大金融时代的到来,各行业之间混业经营的趋势日趋明显。笔者认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无疑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开放的竞争体系下获得较为长远的发展。
2.互聯网金融行业标准的制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标准制定问题,仍然是当前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依据网络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行业标准之争成为网络时代的竞争焦点,这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模式之间。如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是目前移动支付领域和第三方支付之间的突出矛盾。处于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角度,移动互联网支付方式较为适合小额支付和转账需求,但是如何界定“小额”的边界问题,仍然有着不同的认定标准。因此,针对类似的问题,还需要通过监管当局或行业协会进行明确。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两者之间的良性竞争,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相比之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了非理性的发展现状。为此,需要相关专家和学者在实体经济的服务理念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同时合理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推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走上常态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嵇新然. 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比较[J]. 经济论坛,2015,03:76-79.
[2]唐昭霞,高雅. 中国互联网金融常态化发展道路探析——基于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对比分析[J]. 西南金融,2015,12:49-53.
[3]王达.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 国际金融研究,2014,12:47-57.
[4]嵇新然. 互联网金融的中美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 发展研究,2015,05:30-33.
[5]李二亮. 互联网金融发展反思:基于中美行业发展对比视角[J]. 商业研究,2016,04:76-82.
作者简介:沈锡远(1989—),女, 南开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关键词:网络经济学 互联网金融 中美 对比分析
近些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发展模式,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依托金融信息化建设载体得以快速崛起并发展。在此背景下,支付、信贷、理财等金融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表现出异常的活跃性。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同时也折射出了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发展的弊端和不足。美国是最早出现互联网金融的国家,其有着健全的金融服务市场和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的服务内容,因此相对来说美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空间较为有限,与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且美国可谓是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也源于美国。所以,笔者认为,为更好地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就当前“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这一专有名词,业界一般认为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其依托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为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如当前互联网金融较为普及的服务渠道业务在于网银业务、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网络保险以及网络融资等,在这些方面与传统金融产业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也有国内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会成为继资本市场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之后的第三种融资模式。但从其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依然是金融服务产品,并没有超出金融服务的范围。因此,互联网金融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还需要遵循金融领域的市场规律。且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虽然暂时处于一种亢奋和过热的状态,未来的发展形势不应过于乐观。为使中国互联网金融走上常态发展的道路,就需要在对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进行探究和深思的基础上,真正探索出真正符合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高收益”的初级阶段。
二、基于网络经济学的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比
1.對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结。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先驱,美国的互联网金融萌芽之初主要表现为对传统金融业务的信息化改造,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机融合。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形成了成熟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链,为全球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树立了典范。一方面,在金融业务开展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有效降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本,提高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美国金融相关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得以快速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并购形式来扩大资产规模也变得可行。很显然,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出现的银行并购潮以及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等,与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联。这也表明了,其与传统金融模式应是一种竞争与融合的并存关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加剧了金融脱媒及商业银行的压力。但与此同时,美国的传统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也顺应了这一发展形势,并占据了主动性,积极推出网络金融服务,实现了信息网络的升级和金融形式的创新,有效化解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自1997年中国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开始运营之日起,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其主要业务的开展主要是对线下业务的补充,内容包括客户服务、产品宣传和推广等,并相继出现了电子商务及网上证券交易等平台。2005年之后,国内金融领域虽然也出现了众多的网络贷款业务、P2P借贷平台等,在网络消费应用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也逐渐壮大起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这种过热的发展态势对我国的传统金融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世界领域的广泛关注。金融改革使得金融框架发生变化,一方面造成了金融领域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监管有所松动,另一方面,也推进着金融机构服务及产品的创新。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领域基本呈现出传统金融机构、网络社交门户网站及新兴电子商务集团等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因此,可以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传统金融模式是一种竞争和融合的关系,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只有实现两者的服务互补,才能促进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
3.中美互联金融发展的差异对比。我国正处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期,当前呈现出的金融体系与美国曾出现的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的冲击极为相似。但如前所述,较之美国,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现实情况。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已经实现了诸多支柱行业的均衡发展,促进了各产业之间的交叉渗透,竞争充分,因此其主要的互联网企业也很难插足金融业务,形成垄断。而在中国,当前的金融行业发展中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垄断特征。并且,与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无论是在市场完备程度、监管制度还是在技术环境、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美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之博弈和竞争的过程中,仍然有着难以取代的发展优势。并且两者在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方面,有着平等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只要传统的金融机构采集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升自身的市场应变和创新能力,科学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同样能在与之较量的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且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总体较为混乱,本身存在一定的缺点,这也是传统金融机构发起挑战的有力工具。总而言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对传统金融业务形成颠覆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两者应在竞争与融合中实现并存。 三、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思考
1.金融监管的中立与协调问题。在经济学中,效率与公平之争是长期存在的,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也是如此,永远面临着维护金融稳定与提升金融效益之间的矛盾处理问题。尽管这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但可以看到的是虽然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也不乏隐患和风险的存在。面对大金融时代的到来,各行业之间混业经营的趋势日趋明显。笔者认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无疑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开放的竞争体系下获得较为长远的发展。
2.互聯网金融行业标准的制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标准制定问题,仍然是当前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依据网络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行业标准之争成为网络时代的竞争焦点,这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模式之间。如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是目前移动支付领域和第三方支付之间的突出矛盾。处于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角度,移动互联网支付方式较为适合小额支付和转账需求,但是如何界定“小额”的边界问题,仍然有着不同的认定标准。因此,针对类似的问题,还需要通过监管当局或行业协会进行明确。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两者之间的良性竞争,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相比之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了非理性的发展现状。为此,需要相关专家和学者在实体经济的服务理念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同时合理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推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走上常态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嵇新然. 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比较[J]. 经济论坛,2015,03:76-79.
[2]唐昭霞,高雅. 中国互联网金融常态化发展道路探析——基于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对比分析[J]. 西南金融,2015,12:49-53.
[3]王达.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 国际金融研究,2014,12:47-57.
[4]嵇新然. 互联网金融的中美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 发展研究,2015,05:30-33.
[5]李二亮. 互联网金融发展反思:基于中美行业发展对比视角[J]. 商业研究,2016,04:76-82.
作者简介:沈锡远(1989—),女, 南开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