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想起的人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70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过午饭,我坐在办公桌前刷手机,看三个扛煤的老头儿拍的抖音。三个老头儿一脸沧桑,皱纹里填满了煤灰,说起台词就像吼叫一样,让人忍俊不禁。这时我突然想起来,老三大爷好像没有了。究竟是不是没有了,怎么没有的,记忆都有些模糊。
  老三大爷一直就是老头儿的模样。有天,家里突然来了客人,嗓门特别高,笑声也特别响亮,好像半空隐隐的雷声。这是我对老三大爷的第一印象。他推着一辆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一个大竹篮,里面有“啾啾”的叫声,原来是三只可爱的鹅苗。不知道老三大爷为什么给我家送来鹅苗,后来才知道他做事从来都没有因果关系,突然而令人诧异。反正鹅苗很快在我家长成了大鹅,既能看家,又能下蛋,成为家人的宠物。
  老三大爷算是父亲的同事。父亲在医院里是司炉工,老三大爷是勤杂工,平时打扫卫生,冬季到锅炉房临时帮忙运煤。也许是单身汉的缘故,他乐意躲在锅炉房那间局促的休息室里消磨时光。破旧的电视机24小时不停播放,他就歪在床上看电视或者打盹。而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在和人“吵架”,没有来由的,抬杠或者争吵。唯独对我,有着难得的温柔和耐心。
  一次,我因为肚子痛,被父亲用自行车驮到了医院。父亲带着我见了医生,却查不出什么毛病。父亲去上班,我就在锅炉房的大院子里“探险”。遇见老三大爷,他笑着问:“你家‘哈尔滨’呢?”“哈尔滨?”我一头雾水。他哈哈大笑,后来我知道这是他给父亲起的外号,父亲名字叫“斌”。“说肚子痛是不是不想上学?”他声音小了下来。“没有……”我臊红了脸。他又哈哈大笑起来。晚上,老三大爷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大块牛肉,“给你们做牛肉面啊!”他高聲吼道。那晚的牛肉面什么滋味,我也忘却了。
  上了高中后,我也来到了城里,去锅炉房找父亲要生活费时,常常碰到老三大爷。他越发苍老,头发稀疏地附在头皮上,好像寒风里的几根衰草。“小子,来要钱啊?可省着点花,你爹腰都累弯了。”他开玩笑般地嘱咐我。家里兄妹多,都在求学,重担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如果离发工资的时间还远,父亲就会动用另一个“小金库”,那是老三大爷让父亲替他代管的工资,也是默许父亲支用的。
  老三大爷常常为杂物间里少了几个纸箱暴躁不已,却又因为听了几句顺耳的话,把整包的香烟扔给人家,甚至拉着人家去喝酒。父亲说他挣钱不要命,理由是:“非典”期间,医院的隔离病区收治发热病人和疑似病例,他主动报名去打扫卫生。锅炉房的同事对他的举动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我却认同一条,他是个胆子极大的人。
  这天下班回到家,我想起午间的疑问,问了父亲老三大爷的状况,果然是故去了,是年前在医院的新冠病毒隔离病区里,打扫卫生时突发脑梗去世的。这次父亲没有说老三大爷要钱不要命,只是叹息他的突然离去,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
  “老三大爷享年多少岁?”我问父亲。
  “大概六十五六岁吧,他的院长兄弟去年刚退休!”父亲回答我。
  至今不知道老三大爷的真实姓名,“老三大爷”是他在家中排行为三而得名,还是另外有的绰号,不得而知。
  时光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带走了一个人,因为他的平凡普通,很少会有人会记起吧,而我也是偶然想起的。
  张海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多家报刊发表有小说百余篇。
  编辑 沈不言
其他文献
六月六,晒龙衣。  江南多雨,乾隆多情。传说乾隆多次明里暗里下江南遍寻美女不遇,却遇上一场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脱下晒干后,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初六,此后民间就有了六月六前后“晒龙衣”之说。  经过长长的江南梅雨季节,一些衣服浸泡在潮湿的空气里转潮生霉,加之旧时的衣服多数为折叠抚平入箱放柜为主的储藏方式,高温潮湿的季节又是虫子孵化繁殖,霉菌蔓延滋长
期刊
东方的天幕刚挤出一丝光亮,父亲已把两大筐西瓜安置在架子车上了。他两手把着车把,肩上套了宽曳绳,把车把底下的另一截稍长的绳子甩给了我,母亲在车后面推着父亲的脚踏车。  通往市区的泥土路还算平整,两个人拉着一架子车的西瓜不算吃力。进了市区攀上最东面的大坝才是最费力气的。架子车的车轮仿佛陷进了地面,一点不肯往前转动。父亲两手死死握紧车把,颈努力向前伸着,我肩头的曳绳已成一条笔直而轻微抖动的直线。母亲把脚
期刊
我喜欢秋天,特别是那夏与秋的分界时节。它让我陶醉。  夏风脱下了冒着热气的外套,吹过高山流水,吹遍大街小巷,吹在人的脸上,成为凉爽的秋风。它吹出了高高的天空,吹出了缥缈的桂花香,吹出了漫天的秋色。秋风,让我陶醉。  夏天的蝉鸣还在,声音却低了下去,显出了力不从心。昆虫们的交响乐还在,只不过由清脆的乐章变为拼凑的断音。夏天的痕迹还残留在这里,正等待秋天来接班。秋中的余夏,让我陶醉。  天黑得早了,暗
期刊
风过林梢,卷着沙沙落叶,带来丝丝凉意。高大的梧桐树落下片片黄叶,早已没有了夏天的繁茂。树上留存的稀疏叶子也半绿半黄,摇摇欲坠。原本好似伫立在路边的坚强卫士,到了这个季节,却像是身着破败彩衣的老人了。  不知何时,耳边萦绕的蝉声消失,只留下了偶尔几句凄凉的鸟语,一面怀念着夏天的生机,一面诉说着对即将到来的寒冬的哀怨。  银杏叶如同奢华的金扇,驱走了最后的余温,纷纷扬扬地举办着生命的葬礼。  秋天,如
期刊
1  进理发店的客人不要多说,她便能分清哪些人是从长途大巴上下来的,哪些是从中巴车上下来的。理发店不远处,是小镇上唯一的汽车站。走过远路、去过远方的人,眼神不一样,身上的味道不一样,眼神里有见过世面后的宽阔,身上有不同于小镇安逸日子的风尘仆仆。这些她看得懂,开理发店之前,她也曾是那些出远门做活儿的人当中的一个。  理发店的女主人美玲,长相秀美,眉眼开阔,心细眼尖。汽车站前每天人来人往,她在这份嘈杂
期刊
秋分到了,凉意明显。今天天气晴朗,空气格外的好,我于傍晚时到楼下散步。刚下了楼,就听到楼上不知从哪家窗户内传出读诗的声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接着是孩子跟读,原来是大人在教孩子古诗呢。我家附近有所小学,正是放学的时候,从小区西门涌进一群大人和孩子,基本都是老人牵着孩子的手,肩上背着孩子的书包,一个个孩子边走边叽叽喳喳说着话,一旁的老人也附和着自家孩子边走边说,这是别有风味的中国家庭独有的风景
期刊
很早就知道这边有个汽车修理店,因为有点偏,光临的客人不多,但回头率很高。朋友说来了一次后就不会忘记,我觉得有点言过其实,不就是个修理店么,哪哪都有。朋友思索良久说,那里有点“奇葩”,可是很好,而那种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那日,要不是在这边发现汽车轮胎爆了,附近一时找不着补胎的地方,我也不会想到那个修理店。确切地说那是一个旧的厂房,汽车修理店是在厂房里面。“汽车修理”几个红色的大字就醒目地挂
期刊
拧开绿药膏的盖子,淡淡的药香扑鼻而来,云菱抠了一块,膏体像果冻似的,晶亮亮,绿莹莹,颤巍巍。云菱细细打量一番,偷偷将药盒装进衣兜。  正自偷笑,厨房传来呼喊,夹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云菱回以同样高亢的嗓音,“老妈,十八子有事喊你!”  “没大没小!要懂礼貌,十八子不是你喊的,晓得啵。听话,喊李舅爷,妈给你买最爱喝的冰可乐。”说话间,老妈已闪进后厨间,顶着陆石河畔秋老虎的暑气,去遭遇另一场人为制造的高
期刊
上一次见到阿刚,是在他侄子的订婚宴上。他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西游记》。他几次调大电视的声音,可是怎么也盖不住外面的喧闹声。他的大哥阿龙坐在旁边的条凳上,指手画脚地说着些什么。阿刚的弟媳往屋里跑了好几次,每次一来,阿刚母亲就进里屋拿些钱出来,塞给阿刚的弟媳。那是给新娘子的改口费、红包和其他一些费用,都是阿刚如今扫大街,还有从前干体力活攒起来的钱。阿刚每次只是转头看一眼母亲,又飞快地扭回头盯着
期刊
在我的家乡海门,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兴办教育,实业救国;他帮助乡邻,造福社会。他,就是南通人民的骄傲,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爷爷有着传奇的一生。他从小谦虚好学,16岁中秀才,42岁中状元,一生努力奋斗,共创办学校 370 多所、企业70多家,铸就了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成就。他崇尚的“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被高度赞誉,毛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