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关系学院依托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增强青年学生服务社会能力,搭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平台,逐步探索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学院深刻地体会到志愿精神的“软成果”,也将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武器”。
提升志愿服务理念打造学校品牌
学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近20年来,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龙头、以育人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积极打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经过阶梯式的向前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学院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育人之路。其发展阶段,主要有以下3个阶段:
1.源起自发,注重引导
自1993年开始,学院就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此时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在院系两级党团组织的带领下,学生自发形成的服务社会组织形式。整个90年代,志愿者在校园内外开展了帮扶孤寡、勤工助困、义务劳动、环保宣传、基层支教等各项服务活动,获得了校内外的各界赞扬。在此过程中,学院各系和专项志愿团队注意积累志愿服务经验,组织整理相关资料,定期总结展示志愿服务成果,进一步营造关心社会、乐于奉献、提高修养的校园氛围。在这一氛围下,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志愿精神获得极大的提升。
2.提升理念,打造品牌
以2001年北京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起点,学院的志愿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际关系学院校庆60周年形成高潮,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服务社会的新基地。学院有54%的在校生直接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其中27%的志愿者获得了省部级的奖励。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中,学院在颐和园服务的志愿者,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慰问。志愿者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能力、严明的组织纪律、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学院育人成果的“知名品牌”。
3.建设基地,发挥长效
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走出校园之时,学院就在思考如何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学院“青岩支教队”坚持多年在京郊京豫希望小学、风华希望小学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成为大学生关注和帮助在京农民工子女的窗口和贡献服务社会的舞台。“青春颐和园”导游队是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发挥语言优势、服务社会的团队,多年来已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提供专业的导游讲解3万多人次。奥运后学院继续承担的前门大街志愿者服务站,成为展现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大学生风貌和人文北京内涵的“明星窗口单位”。此外,学院还积极与大型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组委会建立联系,先后参加了2009年巴克莱英超亚洲杯足球赛、2009年和2010年北京国际自行车联盟场地自行车世界杯比赛等活动的志愿服务。建设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服务社会模式,成为学院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完善机制建设推动志愿服务由个体自发变为群体自觉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意识到志愿者活动源起自发,需要通过大力地引导和管理,将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由个体自发变为群体自觉,才能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基于此,学院着重加强以3qt方面的建设:
1.工作机制长效化
继承和发扬奥运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力量共建志愿服务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构建长效机制。学院志愿服务工作先后与北京市体育局、前门大街管委会、颐和园管理委员会、广汽集团签订或建立奥运成果转化合作协议或关系,固化了志愿服务成果,发扬志愿精神,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思路,设计出新型志愿者组织结构,建立志愿服务平台,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为培养社会工作^才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2.工作模式专业化
将服务外事外交活动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提升专业素养。北京奥运会前夕,学院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志愿者培训和考核工作,有步骤地将成果转化为光盘或书籍,录制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通用培训精品课程”电视教学片,编写了《北京奥运会通用培训教材——志愿者英语口语读本》(高级本)、《奥林匹克与体育英语》等专题教材,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开展大规模专业培训,在实践运用中强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效果,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3.工作考评标准化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在充分论证和汲取经验的基础上,学院自2008年开始正式实施《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分管理办法》,从学生发展和教学培养两个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并申报志愿服务项目,给予评分并记录相应学分。学分管理办法的实施,从机制上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更为合理的依据,为激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志愿服务意识奠定了基础,为形式多样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铺平了道路。
着眼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是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传递者,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维护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传播者,是体现党和政府关怀、温暖的重要使者。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接班人,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参与者,为进一步推进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搭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1.提升素质,德育为本
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品德修养的基础上,学院始终坚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做好社会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和机制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核心工作来抓,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培养上,紧扣时代脉搏,发挥组织优势,开设专业课程,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将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育社会工作人才。
2.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向,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交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在外事外交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主动适应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趋势,培养世界眼光,开拓国际视野,把学习内化为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3.遵循规律,尊重个性
深入研究优秀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共性规律,同时尊重青年学生个体化差异,深入学生当中,切实掌握网络等新兴青年对话体系,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发扬优秀育人传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校内外两种资源,让学生在工作岗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切实推进党团各项工作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4.突出特色,服务社会
紧紧把握高校的特色定位和办学目标,积极应对当前国家人才需要和就业形势,在国家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的创新工作格局下,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科学化进程。以制度作保障,以活动为载体,苦练内功,注重内涵发展,发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形式的创新活力和整体优势,通过基层社会实践和创新社会服务渠道服务改革开放大局,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走入农村、走进西部、走向基层,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
回顾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学院深切体会到青年学生是学院教育办学工作的主体,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利用和发挥所有的智慧、潜力和积极因素,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志愿服务的“软成果”经过合理、长效的运用,必将会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强武器”。
[责任编辑:常晶]
提升志愿服务理念打造学校品牌
学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近20年来,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龙头、以育人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积极打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经过阶梯式的向前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学院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育人之路。其发展阶段,主要有以下3个阶段:
1.源起自发,注重引导
自1993年开始,学院就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此时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在院系两级党团组织的带领下,学生自发形成的服务社会组织形式。整个90年代,志愿者在校园内外开展了帮扶孤寡、勤工助困、义务劳动、环保宣传、基层支教等各项服务活动,获得了校内外的各界赞扬。在此过程中,学院各系和专项志愿团队注意积累志愿服务经验,组织整理相关资料,定期总结展示志愿服务成果,进一步营造关心社会、乐于奉献、提高修养的校园氛围。在这一氛围下,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志愿精神获得极大的提升。
2.提升理念,打造品牌
以2001年北京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起点,学院的志愿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际关系学院校庆60周年形成高潮,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服务社会的新基地。学院有54%的在校生直接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其中27%的志愿者获得了省部级的奖励。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中,学院在颐和园服务的志愿者,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慰问。志愿者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能力、严明的组织纪律、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学院育人成果的“知名品牌”。
3.建设基地,发挥长效
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走出校园之时,学院就在思考如何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学院“青岩支教队”坚持多年在京郊京豫希望小学、风华希望小学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成为大学生关注和帮助在京农民工子女的窗口和贡献服务社会的舞台。“青春颐和园”导游队是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发挥语言优势、服务社会的团队,多年来已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提供专业的导游讲解3万多人次。奥运后学院继续承担的前门大街志愿者服务站,成为展现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大学生风貌和人文北京内涵的“明星窗口单位”。此外,学院还积极与大型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组委会建立联系,先后参加了2009年巴克莱英超亚洲杯足球赛、2009年和2010年北京国际自行车联盟场地自行车世界杯比赛等活动的志愿服务。建设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服务社会模式,成为学院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完善机制建设推动志愿服务由个体自发变为群体自觉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意识到志愿者活动源起自发,需要通过大力地引导和管理,将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由个体自发变为群体自觉,才能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基于此,学院着重加强以3qt方面的建设:
1.工作机制长效化
继承和发扬奥运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力量共建志愿服务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构建长效机制。学院志愿服务工作先后与北京市体育局、前门大街管委会、颐和园管理委员会、广汽集团签订或建立奥运成果转化合作协议或关系,固化了志愿服务成果,发扬志愿精神,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思路,设计出新型志愿者组织结构,建立志愿服务平台,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为培养社会工作^才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2.工作模式专业化
将服务外事外交活动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提升专业素养。北京奥运会前夕,学院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志愿者培训和考核工作,有步骤地将成果转化为光盘或书籍,录制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通用培训精品课程”电视教学片,编写了《北京奥运会通用培训教材——志愿者英语口语读本》(高级本)、《奥林匹克与体育英语》等专题教材,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开展大规模专业培训,在实践运用中强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效果,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3.工作考评标准化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在充分论证和汲取经验的基础上,学院自2008年开始正式实施《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分管理办法》,从学生发展和教学培养两个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并申报志愿服务项目,给予评分并记录相应学分。学分管理办法的实施,从机制上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更为合理的依据,为激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志愿服务意识奠定了基础,为形式多样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铺平了道路。
着眼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是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传递者,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维护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传播者,是体现党和政府关怀、温暖的重要使者。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接班人,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参与者,为进一步推进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搭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1.提升素质,德育为本
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品德修养的基础上,学院始终坚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做好社会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和机制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核心工作来抓,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培养上,紧扣时代脉搏,发挥组织优势,开设专业课程,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将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育社会工作人才。
2.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向,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交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在外事外交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主动适应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趋势,培养世界眼光,开拓国际视野,把学习内化为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3.遵循规律,尊重个性
深入研究优秀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共性规律,同时尊重青年学生个体化差异,深入学生当中,切实掌握网络等新兴青年对话体系,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发扬优秀育人传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校内外两种资源,让学生在工作岗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切实推进党团各项工作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4.突出特色,服务社会
紧紧把握高校的特色定位和办学目标,积极应对当前国家人才需要和就业形势,在国家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的创新工作格局下,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科学化进程。以制度作保障,以活动为载体,苦练内功,注重内涵发展,发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形式的创新活力和整体优势,通过基层社会实践和创新社会服务渠道服务改革开放大局,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走入农村、走进西部、走向基层,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
回顾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学院深切体会到青年学生是学院教育办学工作的主体,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利用和发挥所有的智慧、潜力和积极因素,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志愿服务的“软成果”经过合理、长效的运用,必将会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强武器”。
[责任编辑:常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