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加快鄂西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有利于鄂西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利于提高鄂西民族地区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产业化程度、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制度创新、落实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入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推动鄂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资源开发;社会和谐;政策建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对鄂西民族地区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这里的“三农”问题,尤其是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极其低下,导致鄂西民族地区人Ⅱ的科学文化素质低,进而成为制约鄂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加速鄂西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根据鄂西民族地区农村的人口、经济、资源条件,通过有计划的调节人口数量,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成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等举措,不断促进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以推动鄂西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具重要性和必要性。
1、有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战略目标的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尽快发展鄂西、缩小同“武汉城市圈”差距的战略决策。而鄂西民族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比例更大,所以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战略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有助于加快鄂西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三种资源是自然资源和其他物资资源、科研及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智力资源即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先开发智力、人力资源已成为共识。战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和我国东部近20年的快速发展都证明了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人口素质的普遍低下是制约鄂西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并使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3、有利于鄂西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学者估算,鄂西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22.57万人,劳动力剩余率为63.2%,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城市失业人口的增多以及大部分建筑项目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还会大幅度增加,因此,鄂西民族地区至少有1/3(有些地区高达4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或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这些剩余劳动力既没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又没有特殊的专业技能,要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必须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培育。
4、有利于提高鄂西民族地区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联合国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而鄂西民族地区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明显制约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只能从事第一产业,使大量的农产品不能进行精加工,农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极低。
5、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农转非”,更重要的是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力水平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过程,而鄂西民族地区农民在以上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据统计,鄂西民族地区城市化率仅为32.5%左右头,低于全国近20个百分点;人口素质鄂西民族地区和鄂东地区差距为76.7%。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曾指出,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性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鄂西民族地区农村更是如此。
6、有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等的综合影响,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等与鄂东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民族共同繁荣富强,缩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差距是不争的事实。而鄂西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实施,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阻碍人力资源开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1、农村人口数量大,开发程度低。据统计,鄂西民族地区8个市(州、区)农村人口333.23万,约占鄂西民族地区总人口的84.3%,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由于开发启动滞后,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低。一是文化素质低。据统计,截至2008年,鄂西民族地区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5.62%,比全国高出近1.6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数仅占总人口的17.2%,比全国低5.43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例仅0.71%。二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艰巨。扶贫任务由基本解决温饱变为既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又兼顾低收入人口的稳定温饱问题,而且因贫致病、因病致贫和医病返贫的现象极为普遍。三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不通车、缺乏饮用水等基本保障的地区还占有一定比例。四是劳动力就业机会少,隐蔽性失业事高,鄂西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由于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加之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难,隐蔽性失业人员增加。 2、教育投资不足,技术教育和培训落后。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鄂西民族地区广泛推行了“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扶困助学”以及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使一些地方和部分贫困学生的困难得以解决,但由于先天教育投资不足,教育设施破旧,6岁—15岁儿童失学现象还存在,其中一半以上是因家庭贫困辍学。鄂西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水平远远低于鄂东地区,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17.2%左右,而且其培训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
3、人力资源的市场文化特征弱。由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经济状况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人文状况发展极不平衡。鄂西民族地区人们长期处于封闭的观念中,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浓厚,以“丰衣足食”为最大满足,缺乏开放、创新、积极进取的意识,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
三、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一是进一步转变生育观念,少生优生,控制人口增长。以政策宣传、深入谈心和现身说法等代替粗暴的禁止处罚,从而使农民深感超生带来的不便,主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二是改善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提高鄂西民族地区农民的健康水平。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支援鄂西民族地区的医疗保健设施,改善其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整顿医疗、药品市场,保证农民买得起药,用上放心药;逐步建立起农民自己的医疗卫生保险和保障体系。
2、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关键在于农村教育。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强调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者就业和转换职业的必然要求。一是政府必须加大鄂西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丰富投资主体,鼓励和支持海外侨胞、城乡经济能人和企业、社团等社会力量,自办、联办学校或捐资办学。二是通过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培训中心、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等多种形式,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发展农村教育。三是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统筹化和规范化改革。要逐步形成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融入农村教育培训之中。同时,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及时制定适合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从制度创新人手,营造符合市场要求和人力资源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定期搞好人力资源的发展预测,掌握人力资源状况和增减趋势,避免人力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工作,使培训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3、制度创新,落实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一是建立健全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明确各级机构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将鄂西民族地区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纳入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来实施,并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挂钩。二是建立健全鄂西民族地区人才政策。首先,重视和合理利用现有人才,以人为本,营造留住人才的新环境。其次,构建人才引进新机制。技术入股,形成既激励又约束的新机制;项目吸引人才,实现人才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三是建立健全各种奖惩激励机制。政府要对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卓有成效的部门进行奖励,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人才浪费的管理部门要追究责任,逐步把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
4、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这是开发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任务,为此,不能走形式,赶时髦,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要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因财制宜,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总之,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结合鄂西民族地区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观念和制度创新,运用多途径开发人力资源,以推动鄂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资源开发;社会和谐;政策建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对鄂西民族地区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这里的“三农”问题,尤其是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极其低下,导致鄂西民族地区人Ⅱ的科学文化素质低,进而成为制约鄂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加速鄂西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根据鄂西民族地区农村的人口、经济、资源条件,通过有计划的调节人口数量,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成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等举措,不断促进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以推动鄂西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具重要性和必要性。
1、有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战略目标的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尽快发展鄂西、缩小同“武汉城市圈”差距的战略决策。而鄂西民族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比例更大,所以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战略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有助于加快鄂西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三种资源是自然资源和其他物资资源、科研及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智力资源即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先开发智力、人力资源已成为共识。战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和我国东部近20年的快速发展都证明了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人口素质的普遍低下是制约鄂西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并使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3、有利于鄂西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学者估算,鄂西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22.57万人,劳动力剩余率为63.2%,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城市失业人口的增多以及大部分建筑项目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还会大幅度增加,因此,鄂西民族地区至少有1/3(有些地区高达4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或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这些剩余劳动力既没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又没有特殊的专业技能,要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必须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培育。
4、有利于提高鄂西民族地区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联合国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而鄂西民族地区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明显制约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只能从事第一产业,使大量的农产品不能进行精加工,农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极低。
5、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农转非”,更重要的是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力水平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过程,而鄂西民族地区农民在以上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据统计,鄂西民族地区城市化率仅为32.5%左右头,低于全国近20个百分点;人口素质鄂西民族地区和鄂东地区差距为76.7%。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曾指出,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性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鄂西民族地区农村更是如此。
6、有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等的综合影响,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等与鄂东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民族共同繁荣富强,缩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差距是不争的事实。而鄂西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实施,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阻碍人力资源开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1、农村人口数量大,开发程度低。据统计,鄂西民族地区8个市(州、区)农村人口333.23万,约占鄂西民族地区总人口的84.3%,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由于开发启动滞后,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低。一是文化素质低。据统计,截至2008年,鄂西民族地区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5.62%,比全国高出近1.6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数仅占总人口的17.2%,比全国低5.43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例仅0.71%。二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艰巨。扶贫任务由基本解决温饱变为既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又兼顾低收入人口的稳定温饱问题,而且因贫致病、因病致贫和医病返贫的现象极为普遍。三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不通车、缺乏饮用水等基本保障的地区还占有一定比例。四是劳动力就业机会少,隐蔽性失业事高,鄂西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由于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加之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难,隐蔽性失业人员增加。 2、教育投资不足,技术教育和培训落后。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鄂西民族地区广泛推行了“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扶困助学”以及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使一些地方和部分贫困学生的困难得以解决,但由于先天教育投资不足,教育设施破旧,6岁—15岁儿童失学现象还存在,其中一半以上是因家庭贫困辍学。鄂西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水平远远低于鄂东地区,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17.2%左右,而且其培训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
3、人力资源的市场文化特征弱。由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经济状况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人文状况发展极不平衡。鄂西民族地区人们长期处于封闭的观念中,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浓厚,以“丰衣足食”为最大满足,缺乏开放、创新、积极进取的意识,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
三、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一是进一步转变生育观念,少生优生,控制人口增长。以政策宣传、深入谈心和现身说法等代替粗暴的禁止处罚,从而使农民深感超生带来的不便,主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二是改善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提高鄂西民族地区农民的健康水平。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支援鄂西民族地区的医疗保健设施,改善其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整顿医疗、药品市场,保证农民买得起药,用上放心药;逐步建立起农民自己的医疗卫生保险和保障体系。
2、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关键在于农村教育。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强调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者就业和转换职业的必然要求。一是政府必须加大鄂西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丰富投资主体,鼓励和支持海外侨胞、城乡经济能人和企业、社团等社会力量,自办、联办学校或捐资办学。二是通过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培训中心、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等多种形式,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发展农村教育。三是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统筹化和规范化改革。要逐步形成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融入农村教育培训之中。同时,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及时制定适合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从制度创新人手,营造符合市场要求和人力资源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定期搞好人力资源的发展预测,掌握人力资源状况和增减趋势,避免人力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工作,使培训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3、制度创新,落实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一是建立健全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明确各级机构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将鄂西民族地区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纳入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来实施,并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挂钩。二是建立健全鄂西民族地区人才政策。首先,重视和合理利用现有人才,以人为本,营造留住人才的新环境。其次,构建人才引进新机制。技术入股,形成既激励又约束的新机制;项目吸引人才,实现人才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三是建立健全各种奖惩激励机制。政府要对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卓有成效的部门进行奖励,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人才浪费的管理部门要追究责任,逐步把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
4、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这是开发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任务,为此,不能走形式,赶时髦,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要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因财制宜,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总之,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结合鄂西民族地区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观念和制度创新,运用多途径开发人力资源,以推动鄂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