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目标间关系类型分析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c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评价框架和远景目标,但目标间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17个发展目标无法同时实现、同时执行,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的综合性质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文章基于目标间的复杂性质,在回顾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协同和权衡是分析目标间关系的主要概念,庞大的目标体系也存在多种潜在的结构类型;同时,目标的主观性取舍、数据的来源和质量、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跨学科和部门的合作以及国家间的异质性都会影响目标间关系的研究.文章认为,精确定义目标间关系类型最需要的还是认识论层面的指导.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提出了一个区分目标间关系类型的分析模型,用目标间存在的基本关系类型,即协同和权衡,拓展了可持续性科学中有关强可持续性和弱可持续性的分析框架.以整合性为目的,理论上可持续发展目标间关系应该包括四种类型:共存关系、替代关系、包含关系、互补关系.同时,研究呼吁将协同和权衡关系纳入可持续性科学的分析框架,强调应从强可持续性的视角来理解和检验目标间关系;建议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结构上的降维处理,最好的目标间关系应该是结构类型中的平衡.
其他文献
制造业是中国的第二大碳排放源,其减排的成功与否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基于中国到2030年的碳强度降低目标,利用基于熵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法,核算中国制造业2020—2030年碳减排责任,并进一步将制造业碳减排责任分配到中国30个省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各省份的各细分行业.核算结果表明:①制造业需完成中国碳减排总量的35.52%.②各地区碳减排责任的差别较大,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省份,其碳减排责任也较大,碳减排责任居于前三的省份分别是江苏、山东、河北.③制造业碳排放主要来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对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摆脱对教材及传统教学路径的依赖,同时也要转变课堂话语方式,自觉树立话语自觉与话语自信,在教学组织上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另外,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主观效度评价和终结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从绿色生产、生产效率、产业效益、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等5个维度出发,选取15个指标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黄河流域8个省区2009—2019年的数据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发现:在8个省区中,河南和四川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山东和陕西次之,青海、山西和甘肃的发展水平较低,宁夏最低;从5个维度的发展指数看,产业效益最高,绿色生产、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处于中等水平,产业结构最低.未来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