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三国演义》长达一百二十回,只有前面十七回刻画了吕布。有关吕布的文字虽不多,但其形象却异常鲜明生动,让人印象深刻。为何?究其原因,作者塑造的吕布具有一点、二面、三维的特点,使其具有矛盾性、丰富性、立体性。
关键词:吕布 一点 二面 三维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活化了一大批为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形象。其中吕布出现的章节较少,仅占全书的十二分之一。但作者却在不长的章节中刻画出了吕布的一点、二面,三维的特点,让其立体丰富,生动鲜明,栩栩如生。
一、一点:颜值担当
《三国演义》中有“三绝”:智绝诸葛,恶绝董卓,义绝关羽。要问颜绝呢?我以为非吕布莫属。且看第三回 :“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这是吕布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次出场,他一登台,一亮相,就以英武的风姿,亮瞎读者双眼。董卓也因此对吕布大加赞赏,甚至还感叹道:“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第三回)董卓此语对吕布评价极高,这是吕布自身散发的阳刚霸气和“得吕布者得天下”的气场,征服了董卓。
第五回又写道: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王匡赞美他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这一情节中对吕布外貌一次更为详细的描写。从头冠、锦袍、花袍、兽面铠到方天戟、赤兔马,寥寥数语,便刻画出一个貌俊艺高、威风逼人的英雄形象,文中虽没有细节刻画吕布的五官肖像,但通过头饰、面具、衣着到武器、坐骑的描写,字里行间无不展示着吕布“三国第一猛将”的飒爽英姿和颜值担当的刚性之美,一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便是对吕布之美最好的注解。
二、二面:艺高品劣
(一)其一面:武艺卓绝
吕布一出场不仅以颜值吸引人,还暗示了他非凡的武艺。历史上,他因弓马娴熟,被誉为“飞将军”。在《三国演义》 中作者更是神化了吕布的武艺。武艺卓绝成了吕布两面中最鲜明的其中一面。小说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吕布战三英
据史料记载,虎牢关大战最早出现在元刊《三国志平话》中,元人杂剧 《虎牢关三战吕布》对此有较详细的描述。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勇武刚猛被小说家渲染、夸张到了极致。
罗贯中先从华雄开始层层铺垫。君不见汜水关华雄斩鲍忠,败孙坚,杀祖茂何等英勇;尔后这等英勇的华雄,在暖酒尚温片刻间,又被关羽斩杀,衬托出关羽的英武无敌。此时才写虎牢关前,吕布连斩大将方悦、穆顺,砍伤武安国,大败北平太守公孙瓒,直杀得“八路诸侯心丧胆裂”,可谓所向披靡。在关键时刻,刘备、关羽、张飞挺身而出,三人共同围攻吕布,可英武无敌的关羽等人与吕布酣战多回仍不分胜负。关羽何人?乃武圣也。他温酒斩华雄、怒杀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而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吼便把夏侯杰吓得肝胆破裂,一把丈八蛇矛勇不可当。如今三人联手也赢不了吕布,吕布的英勇神武、无人能及,由此被淋漓尽致地渲染烘托出来。
2.濮阳大战
在“吕温侯濮阳大战”中曹操手下两猛将许褚、典韦,在濮阳城外双战吕布,酣战多时仍不分胜负,最后曹操只得让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四员大将加入战局,形成六员战将共攻吕布,在六对一的人数悬殊的形势下方使吕布撤退回城。要知道典韦、许褚实力堪比关羽、张飞,而夏侯两兄弟远胜刘备矣,况且还有李典、乐进的助战,细思极惊:这样的六员悍将都无能斩杀吕布,论单打三国中恐怕无人能敌。吕布武艺卓绝如此已是被小说家蒙上了一层超于常人的神奇色彩了。
3.辕门射戟
吕布独斗六将已是匪夷所思了,在“吕奉先辕门射戟”一节中再一次把吕布奇迹般的臂力和箭術展现到了极致。
令左右接过画戟,去辕门外远远插定。乃回顾纪灵、玄德曰:“辕门离中军一百五十步,吾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两家罢兵,如射不中,你各自回营,安排厮杀。”
辕门射戟从技术上说有两大难点。
第一难点是距离。百步穿杨这个成语是专门用来形容箭法高超的。但百步穿杨,才一百步,而吕布辕门射戟的距离是一百五十步。从距离来看,能射到这么远已是不易,而吕布射的不是靶,而是一个戟。可见吕布的臂力眼力是何等的惊人。
第二难点是次数。虽说在现代最高水平的奥运会上,也有十环成绩的出现,但如果射手只有一次机会的话,能否命中十环,尚未可知。而吕布辕门射戟只是射了一箭而已,况且当时的弓箭,其精度和强度比现代弓箭差之甚远。
吕布其箭法武力实在是已经出神入化了。
(二)其二面:品性不良
陈寿对吕布的评价是:“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的确如果说武艺卓绝是吕布光彩的一面,那么品行不良便是吕布阴暗的另一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见利忘义 轻狡反复
自古以来“忠”与“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推崇的美德,因此,千里走单骑的关羽被人们尊敬,而武艺胜过关羽的吕布,人品恰好就犹如关羽的反面,被张飞痛骂为“三姓家奴”。
吕布先认丁原为义父,可只为了李肃三言两语的挑拨外加一匹宝马的诱惑就提着丁原的首级投靠了董卓。董卓因极为重用吕布,封他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故吕布又认了董卓为义父。可吕布却因王允连环计,为了美女貂蝉,再次叛杀义父董卓。这便成了吕布人生中最大的劣行,最大的污点。其实在当时“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社会背景下,人才离开旧主投奔新主,对此古人还是相当宽容。像刘备在最初也“走村串户”,换过很多地方;曹操起兵时,得了袁绍的好处,但这并不妨碍他最终将袁绍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吕布不仅背信弃义,还两次弑主,这就是极大的不仁不义了。
杀害了董卓后,李、郭等人兵变,吕布投靠袁绍。后袁绍欲杀吕布,吕布无奈又投张扬。不久又在濮阳被曹操打败后更投刘备,刘备好心收留了他,可吕布却趁张飞醉酒夺了徐州,还想连同袁术一起除去刘备。在与袁术合作之时,袁术提出让自己之子娶吕布之女为妻,吕布已然答应,可后来不仅悔婚还杀掉袁术的使者。这一次一次毁约叛夺,一次次恩将仇报,都让他打上了“见利忘义”“轻狡反复”的烙印,正是吕布的轻狡反复、见利忘义,容人爱才的曹操还是在白门楼绞杀了他。
关键词:吕布 一点 二面 三维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活化了一大批为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形象。其中吕布出现的章节较少,仅占全书的十二分之一。但作者却在不长的章节中刻画出了吕布的一点、二面,三维的特点,让其立体丰富,生动鲜明,栩栩如生。
一、一点:颜值担当
《三国演义》中有“三绝”:智绝诸葛,恶绝董卓,义绝关羽。要问颜绝呢?我以为非吕布莫属。且看第三回 :“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这是吕布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次出场,他一登台,一亮相,就以英武的风姿,亮瞎读者双眼。董卓也因此对吕布大加赞赏,甚至还感叹道:“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第三回)董卓此语对吕布评价极高,这是吕布自身散发的阳刚霸气和“得吕布者得天下”的气场,征服了董卓。
第五回又写道: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王匡赞美他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这一情节中对吕布外貌一次更为详细的描写。从头冠、锦袍、花袍、兽面铠到方天戟、赤兔马,寥寥数语,便刻画出一个貌俊艺高、威风逼人的英雄形象,文中虽没有细节刻画吕布的五官肖像,但通过头饰、面具、衣着到武器、坐骑的描写,字里行间无不展示着吕布“三国第一猛将”的飒爽英姿和颜值担当的刚性之美,一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便是对吕布之美最好的注解。
二、二面:艺高品劣
(一)其一面:武艺卓绝
吕布一出场不仅以颜值吸引人,还暗示了他非凡的武艺。历史上,他因弓马娴熟,被誉为“飞将军”。在《三国演义》 中作者更是神化了吕布的武艺。武艺卓绝成了吕布两面中最鲜明的其中一面。小说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吕布战三英
据史料记载,虎牢关大战最早出现在元刊《三国志平话》中,元人杂剧 《虎牢关三战吕布》对此有较详细的描述。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勇武刚猛被小说家渲染、夸张到了极致。
罗贯中先从华雄开始层层铺垫。君不见汜水关华雄斩鲍忠,败孙坚,杀祖茂何等英勇;尔后这等英勇的华雄,在暖酒尚温片刻间,又被关羽斩杀,衬托出关羽的英武无敌。此时才写虎牢关前,吕布连斩大将方悦、穆顺,砍伤武安国,大败北平太守公孙瓒,直杀得“八路诸侯心丧胆裂”,可谓所向披靡。在关键时刻,刘备、关羽、张飞挺身而出,三人共同围攻吕布,可英武无敌的关羽等人与吕布酣战多回仍不分胜负。关羽何人?乃武圣也。他温酒斩华雄、怒杀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而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吼便把夏侯杰吓得肝胆破裂,一把丈八蛇矛勇不可当。如今三人联手也赢不了吕布,吕布的英勇神武、无人能及,由此被淋漓尽致地渲染烘托出来。
2.濮阳大战
在“吕温侯濮阳大战”中曹操手下两猛将许褚、典韦,在濮阳城外双战吕布,酣战多时仍不分胜负,最后曹操只得让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四员大将加入战局,形成六员战将共攻吕布,在六对一的人数悬殊的形势下方使吕布撤退回城。要知道典韦、许褚实力堪比关羽、张飞,而夏侯两兄弟远胜刘备矣,况且还有李典、乐进的助战,细思极惊:这样的六员悍将都无能斩杀吕布,论单打三国中恐怕无人能敌。吕布武艺卓绝如此已是被小说家蒙上了一层超于常人的神奇色彩了。
3.辕门射戟
吕布独斗六将已是匪夷所思了,在“吕奉先辕门射戟”一节中再一次把吕布奇迹般的臂力和箭術展现到了极致。
令左右接过画戟,去辕门外远远插定。乃回顾纪灵、玄德曰:“辕门离中军一百五十步,吾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两家罢兵,如射不中,你各自回营,安排厮杀。”
辕门射戟从技术上说有两大难点。
第一难点是距离。百步穿杨这个成语是专门用来形容箭法高超的。但百步穿杨,才一百步,而吕布辕门射戟的距离是一百五十步。从距离来看,能射到这么远已是不易,而吕布射的不是靶,而是一个戟。可见吕布的臂力眼力是何等的惊人。
第二难点是次数。虽说在现代最高水平的奥运会上,也有十环成绩的出现,但如果射手只有一次机会的话,能否命中十环,尚未可知。而吕布辕门射戟只是射了一箭而已,况且当时的弓箭,其精度和强度比现代弓箭差之甚远。
吕布其箭法武力实在是已经出神入化了。
(二)其二面:品性不良
陈寿对吕布的评价是:“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的确如果说武艺卓绝是吕布光彩的一面,那么品行不良便是吕布阴暗的另一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见利忘义 轻狡反复
自古以来“忠”与“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推崇的美德,因此,千里走单骑的关羽被人们尊敬,而武艺胜过关羽的吕布,人品恰好就犹如关羽的反面,被张飞痛骂为“三姓家奴”。
吕布先认丁原为义父,可只为了李肃三言两语的挑拨外加一匹宝马的诱惑就提着丁原的首级投靠了董卓。董卓因极为重用吕布,封他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故吕布又认了董卓为义父。可吕布却因王允连环计,为了美女貂蝉,再次叛杀义父董卓。这便成了吕布人生中最大的劣行,最大的污点。其实在当时“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社会背景下,人才离开旧主投奔新主,对此古人还是相当宽容。像刘备在最初也“走村串户”,换过很多地方;曹操起兵时,得了袁绍的好处,但这并不妨碍他最终将袁绍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吕布不仅背信弃义,还两次弑主,这就是极大的不仁不义了。
杀害了董卓后,李、郭等人兵变,吕布投靠袁绍。后袁绍欲杀吕布,吕布无奈又投张扬。不久又在濮阳被曹操打败后更投刘备,刘备好心收留了他,可吕布却趁张飞醉酒夺了徐州,还想连同袁术一起除去刘备。在与袁术合作之时,袁术提出让自己之子娶吕布之女为妻,吕布已然答应,可后来不仅悔婚还杀掉袁术的使者。这一次一次毁约叛夺,一次次恩将仇报,都让他打上了“见利忘义”“轻狡反复”的烙印,正是吕布的轻狡反复、见利忘义,容人爱才的曹操还是在白门楼绞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