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知识管理与高效的组织学习会为组织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为了促进员工积极地参与组织内部活动。从知识接收者角度出发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展开研究,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进而提出促进知识接收者意愿的建议与措施,丰富了关于知识共享过程中针对知识研究者的内容,使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能够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接收者;计划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28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知识管理及高效的组织学习逐渐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个体作为组织学习以及知识共享的基本层次,是组织内部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对如何促进员工积极参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活动这一研究问题展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以知识分享者为主,研究影响知识分享者意愿的因素,假设接收者已经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并且已经做好接收知识的准备,忽略了知识接收者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人针对前人在知识接收者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提出了促进知识接收者意愿的若干建议与措施。组织可以根据本文研究成果针对性地通过员工培训、塑造创新、团结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员工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接收意愿,帮助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本文所得成果不仅丰富了知识接收者视角下知识共享的研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理论背景
  1.1知识共享过程研究
  研究者对知识共享过程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知识共享是组织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知识的转化,个体的知识通过共享上升到组织层面,通过传播和利用进而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此观点强调了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知识转化过程,忽视了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个体交互过程。第二种观点关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忽略了知识共享双方的个体特征。还有学者认为知识的共享就是分享者分享知识以及接收者获取、利用知识的过程。
  现有知识共享研究多关注于如何提升知识分享者的分享动机,假设接收者已经具备接收知识的意愿和能力,但现实中接收者可能不能够有效地接收知识,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之处,使得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基于第三种观点,并结合沟通模型作出如下定义:知识共享是知识接收者和分享者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分享者拥有知识和分享交流的动机;(2)分享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交流沟通的渠道;(3)接收者拥有接收知识的动机和意图。
  1.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接收者视角研究
  现有研究多关注于如何促进知识分享者的分享动机以及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活动,以及分享者的个体特征对知识交流共享过程的影响,缺乏系统地对知识接收者接收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知识拥有者作为交流过程的重要驱动者,研究其分享动机固然重要,但是知识接收方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其是否具备参与共享过程的意愿及能力对共享行为的平稳高效进行同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阐述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以及意愿之间的关系,认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决定意愿,进而意愿决定行为,为研究个体行为提供了模型。对于共享过程,接收者对待共享行为的态度、进行交流共享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以及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和资源对进行共享交流难易程度的感知等都会对接收者的接收意愿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针对前人在知识接收者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以期为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提供建议。
  2研究模型
  为了建立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理论模型,本文将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沟通渠道数量、知识基础和组织氛围作为主要因素纳入到理论模型中,这些要素分别用来描述接收者与分享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组织内部知识沟通交流渠道的数量、接收者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组织内部对知识交流、创新等行为的支持,并以此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模型涵盖了影响接收者意愿的主要因素,描述了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对接收者意愿的影响;可以看出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其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影响其知识接收意愿;沟通渠道数量、接收者知识基础等通过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对接收者意愿产生影响;组织氛围通过作用于组织规范影响接收者知识意愿;下一章节中本文将会对模型各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3知識接收者接收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文对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知识基础、沟通渠道数量以及组织氛围这四个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接收者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主观规范这三个方面,进而间接影响到其知识接收意愿。为了达到提升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目的,本小节将针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3.1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
  知识接收者对共享行为所持的立场将会对知识共享的进行与否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接收者对共享过程持否定态度,知识共享行为就无法顺利进行。分享者与接收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效知识共享行为的保证。   Szulanski指出如果知识接收者与分享者存在信任风险,分享者提出的知识很有可能不被接收者信任或者拒绝接收。与分享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风险,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促进接收者对知识共享行为积极态度的形成。
  3.2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表示个体对自己进行该行为具备的资本、机会或能力的评估,较强的控制认知将会对执行该活动的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接受者与分享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接收者信任分享者所分享知识的完整性与专业性,进而更好地接收、学习知识。Holste和Fields指出当分享者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时,分享者会更加愿意分享个人的、隐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具备较高的价值,能够帮助知识接收者更有效地获取及学习知识。
  3.3沟通渠道数量对接收者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知识共享作为分享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沟通过程,沟通渠道是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越丰富,分享者传递知识、接收者获取知识的途径越丰富,接收者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也就更全面。接收者接触到的沟通渠道数量越多,在组织中的中心度越高,Reagans和Mcevily认为这可以帮助接收者锻炼从不同渠道接收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组织内部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培养和提升接收者从不同沟通渠道获取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帮助接收方更全面地获取和学习专业所需的知识。
  因此,接收者与分享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接受者对知识共享活动的积极评价,提高接收者的知觉行为控制。
  3.4知识基础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接收者对新信息的理解和分析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基础,专业相关知识基础的高低会对接收者接收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Grant指出成功的知识共享是以知识共享双方对所沟通知识拥有共有理解的基础上,专业知识的不足会造成知识分享者和接收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困难。较高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高效地理解、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提高接收者对共享交流行为的知觉控制,促进其接收意愿。此外,如果接收者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少,不仅会对接收者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接收者主动接收和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接收者良好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接收者高效地获取并学习知识,进而帮助消除由知识专业性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
  3.5组织氛围对主观规范的影响
  组织内部的氛围会对组织内个体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创新、团结的组织氛围会对接收者的主观规范产生影响。创新型组织氛围强调组织学习和内部信息的流动能,使员工认识到改变和创新在组织内部是被鼓励和奖励的。
  因此,在创新型组织氛围中员工会更倾向于和同事分享新观点和想法,加速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团结的沟通氛围能够帮助员工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利于提高分享者主动分享知识和接收者接收和学习知识的热情。
  4提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过程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模型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分析,为了使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能够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本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组织非正式交流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高效知识共享行为的基础,组织可以通过多举行一些员工间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为员工提供相互了解、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组织内部营造相互关心、彼此关爱的关系氛围,帮助员工间建立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亲密关系。
  4.2构建组织内部丰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丰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能够帮助员工获取更加全面的专业所需的知识,同时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还能够锻炼员工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锻炼员工的沟通技巧,促进知识共享过程平稳、高效地进行。
  4.3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知识基础
  接收者的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是决定知识分享行为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员工工作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了解和掌握工作岗位知识,提升员工接收和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进而为知识共享行为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4.4塑造组织内部团结、创新的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可以在无形中规范员工的相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内部文化建设,在内部建立起知识共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努力营造积极、开放的知识交流和沟通氛围。其次,完善相应的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最后,积极倡导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互帮互助,引导员工之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5结论
  本文从知识接收者角度出发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展开研究,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改进意见。本文的成果不仅丰富了对于知识接收者领域的研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会把该理论模型用于工作之中,使之与实际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更加密切地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闫芬,陈国权.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16(3):3944.
  [2]Takeuchi,Hirot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喻秋兰,夏湘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制度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1):9598.
  [4]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1991,14(2):137144.
  [5]Szulanski G,Working Paper //SM,INSEAD,et al.Unpacking stickines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arriers to transfer best practice inside the firm[Z].1995.
  [6]Holste J S,Fields D.Trust and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and us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0,14(1):128140.
  [7]Reagans R,Mcevily B.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2):240267.
  [8]By R 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17(S2):109122.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公立医院改革是中国医药卫生体制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完善现有的公立医院改革制度中取消药品加成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两项措施,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法]经实地调研分析目前江苏省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问题,结合相关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结论]我国应结合已经实施医药价格改革的地区的实施情况来完善改革的制度,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制度,进一步规范医药价
期刊
摘 要:随着ERP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ERP上线后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会计电算化方向”也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方向。为此,借鉴德国“双元制”理论,从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对中等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实际出发,提出基于岗位能力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以实现中等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关键词:双元制;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研
期刊
摘 要:手机作为一种沟通媒介,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的管理和课堂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最严重的是使得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习惯性依赖,为改善手机在课堂泛滥成灾的现状,尝试开发智能手机上课辅助模式APP,使学生“抬起头来,回归课堂”。“巧课吏”APP软件开发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定距离操控技术”操控学生手机,此外包括滚动点名、催课、测验等功能来辅助课堂教学,以整顿课堂纪律,促进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
期刊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珠宝热的兴起,珠宝玉石鉴赏类课程走进了各大高校通识教育课堂,根据教学实践和借鉴国内外教学理论,构建了珠宝玉石定义、分类、特征、资源、成因、工艺、市场的珠宝玉石鉴赏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提出了集体观摩、分组实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关键词:珠宝玉石鉴赏;通识教育;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
期刊
摘 要:现阶段,我国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河北省金融支农的发展效果有利于推动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进程,进而带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效显现。据此,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的生产函数模型,运用時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河北省金融支农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河北省农业外部资金投入能够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但提升效率较低,进而从金融支农体系和农业保险建设两方面提出改善金融支农现状的对策建
期刊
摘 要: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与目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趋势来看,企业对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为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进行分析,总结管理类专业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该从制定有效的 “双师型”教师政策导向机制、认定和考核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构建“校企双向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以适应高校管理类专业转型的需要。  关键词:双向融
期刊
摘要:制造企业为增强国内国际竞争优势,必须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此,从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及融资压力三方面,基于苏南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视角,综合探讨了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并分析得出制造企业应当充分关注地方优惠政策来加快转型,加强生产活动中的成本控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合理利用金融工具来拓宽融资渠道。研究结果能够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明确及应对转型升级资金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进程不断加快,民办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在高校全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日益加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民办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就显得比较重要。在高校当中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以及祖国的大一统建设。基于此,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深入分析民办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总结出如何加
期刊
摘要:“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下提出的。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在“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培养理念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评价方式、保障制度五个方面探讨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领跑者,“互联网+”新业态将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阵地,据此,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和问题的同时,结合“互联网+”新业态给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大学生自我能力等三方面就建设“互联网+”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展开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