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tch_dea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看似枯燥,其实是一门耐人寻味的学科,我们上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出语文课独特的情感。
  
  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或七情六欲。找准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语文课文也的确缺乏“语文味儿”,因此有的语文教师不喜欢某篇或某类课文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并不是只由课文本身所决定,甚至可以说,课文本身并不是影响语文教学过程是否具有“语文味儿”的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主张语文教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既要敢于删和批,更要善于培养感情,即把否定性方法和肯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但最好是对每一篇课文都“情深似海”,对新课文要“一见钟情”,对旧课文要“旧情复燃”。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如果说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点是“知己”,那么,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情感点则是“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学生的情感点有时与教材、教师的情感点是一致的,但不一致的时候也很多。教学时教师要有激情,要艺术地进行处理,使三者之间产生共鸣。
  
  二、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情感本是美感的重要因素,教出了情感的语文课也就是有美感的语文课。但是,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是丰富多彩的。首先,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语文课堂上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的氛围美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即师生共同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当然是美的,这样的课教师自己也觉得回味无穷。再次,教师要教出自己的个性美。首先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或者说要教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对课文的解读应是一种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阅读。其次,还应该敢于把自己的情感冲动经常传递给学生。许多缺乏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不敢把自己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中的情感冲动、情感体验告诉学生。第四是要教出幽默美。语文课堂要有笑声。除了特殊内容的语文课以外,一般说来,没有笑声的语文课不能说是美的课,也不能说是有“语文味儿”的课。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的哭,也要让学生学会美丽的笑。
  
  三、发掘课文中积淀的民族文化。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儿”。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是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之一。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具体方法就是要用现代意识去观照每一篇课文,特别是古诗文。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变得有趣,使遥远的变得亲切;另一方面,可以使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经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儿”。
  
  四、语文教师自己有“语文味儿”。
  
  “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而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又都是全情投入的产物,所以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自己有“语文味儿”,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是他的语文课能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的决定因素。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个教师是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的决定因素。有无“语文味儿”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最集中的反映。由此可见,提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这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伟宸,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高效意会”和“有效言传”能力。这里所说的“高效意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悟性”。所谓“意会”,就是要“据言得意”。“悟”,是阅读中的心理现象。而这种阅读中的心理现象,常诉诸于对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意会”和“言传”的和谐统一。    一、整体感知是“悟性”培养的“源头”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整体把握”,即着眼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下面我就简单
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是优化语文教学和突破重难点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极具优势。一是它不受时空、宏观、微观限制,具有开放性,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二、能激发起学生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并能综合利用多种感观,从而使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录音、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感染、易激动,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就会激
综合性学习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相比,有突出的特点: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整个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语文课堂学习充其量只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支流,而整个社会则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确实,一次谈话、一次采访、一场演讲、一出表演、一场辩论、一次知识竞赛、一次成果展览、一小册作品集、一天自由阅读……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一.积累写作必备素材  语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语言学习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将本不是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东西可用,可用的材料来自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的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要加强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文章的基础,加强词汇的积累有两个方法:第一是从阅读中积累,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一直选作高中语文教材。文中阿Q的两句唱词,对阿Q这个典型的刻画起了点睛的作用。  我们且看阿Q:  ……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阿Q……昂了头直唱过去。  这是阿Q平生最快意的一刹那的表情。在阿Q看
不论是平时教学,还是优质课评选,课堂上总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让教师始料未及,出现尴尬局面。诸如,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答案有偏差,学生故意作出异常举动,接话茬,出洋相等情况。那么,怎样才能得体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营造和谐课堂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课堂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机智是指教师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环境中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其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来看看一个案例吧:
每当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往往会说:“老师,您这堂课真有味道,听起来真过瘾。”确实,学生喜欢有味道的课。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要使课堂有滋有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理念、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而我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味道”,就得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使教学充满趣味;就得巧妙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就得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融入生活味;就得调动学生感官,使教学中点缀些艺术味;
记得有位教育大师曾满怀深情地说:我与教学,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我对课堂充满感恩。是什么促使这位大师有期待、满足、留恋和感恩的呢?我认为,这就是课堂的灵动性使然,因为带有趣味的非预设的课堂不但能让老师陶醉,更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而变得神采飞扬和神思灵动,因而让老师们感受久违的快乐与难得的惬意。  灵动的让学生神采飞扬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精美舞台。这种课堂应是引起情感共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宋初大文学家王禹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写得清新明丽、飘逸俊爽。  清人王符评曰:“竹楼,韵事,竹楼记,韵文也。”《小竹楼记》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曾提到“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王朝控制官吏、维护中央集权、制衡朝政、激发行政活力的手段。终宋一朝,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