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物理教学;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原因;做
法;原则;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7—0053—01
在新的时代环境和教学条件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适应这一趋势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原因
对初中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当前,95%以上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1/3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2/3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升入高中的比例增大到1/2或4/5,仍然需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上全面考虑初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便更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适应升学的需要。因此,作为物理教师,我进行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
二、做法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如下:1.了解差异,分类建组。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2.针对实际,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一种作业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另一类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还有一类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
三、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实验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2.主导性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3.保底性原则。R·M·托马斯的“掌握学习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机会去达到学习目标,尽管每位学生达标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所谓保底,即最终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允许成绩好的学生超大纲学习。
四、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各个层次的学生基本上能适应社会各个领域的需要,知道怎样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2.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秋我教的初三(4)班,原来在全县初二年级期末统考检测中,物理成绩较差,及格率只有34.7%,优秀率在10%左右。我接班后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方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12年全市统一举行的初三毕业升学考试中,及格率达80%,优秀率达28.1%。可见,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
总之,教师应把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实际,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编辑:张 昀
法;原则;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7—0053—01
在新的时代环境和教学条件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适应这一趋势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原因
对初中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当前,95%以上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1/3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2/3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升入高中的比例增大到1/2或4/5,仍然需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上全面考虑初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便更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适应升学的需要。因此,作为物理教师,我进行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
二、做法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如下:1.了解差异,分类建组。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2.针对实际,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一种作业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另一类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还有一类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
三、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实验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2.主导性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3.保底性原则。R·M·托马斯的“掌握学习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机会去达到学习目标,尽管每位学生达标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所谓保底,即最终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允许成绩好的学生超大纲学习。
四、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各个层次的学生基本上能适应社会各个领域的需要,知道怎样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2.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秋我教的初三(4)班,原来在全县初二年级期末统考检测中,物理成绩较差,及格率只有34.7%,优秀率在10%左右。我接班后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方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12年全市统一举行的初三毕业升学考试中,及格率达80%,优秀率达28.1%。可见,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
总之,教师应把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实际,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