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下,数据处理分析将成为许多行业的主业,大数据技术应用将是图书馆服务创新、提升服务价值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将从网页相联走向“数据相联”和“知识相联”。数字资源、用户交互数据、位置信息等等的海量数据与实时数据分析挖掘和知识发现工具、个性化精准服务将会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挑战;对策
1大数据对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
1.1大数据对图书馆的挑战
一是用户眼球的争夺将更加剧烈。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太多的媒体与内容吸引着他们,导致高校图书馆不仅纸书流通和到馆读者量处在下降通道,而且数字图书馆网站对用户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二是人才缺乏。限于人才与技术水平,图书馆对于文献数据库以外的数字资源的采集、处理、保存、挖掘和服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与利用,图书馆基本上还没有作出反应。
三是用户隐私保护难度加大。个人隐私的泄漏和滥用的可能性在增大。
随着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互联网以及物理空间上的行为轨迹、检索阅读、言论交流、购物经历等等都可能被捕捉到。
四是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商业利益、公共安全受损的威胁增大。
大数据的发展,信息开放度加大,新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和设备将不断涌现,云计算将更加普及。带来的副作用是IT基础架构将变得越来越一体化和外向型,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甚至公共安全构成较大的风险。
1.2大数据对图书馆的机遇
首先,提供了采集数据的不竭来源;其次,提供了采集与分析处理数据的技术工具,大数据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开发、提供技术工具;最后,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跳出图书馆看图书馆。
2大数据时代下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是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学科馆员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美国和加拿大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推出了一些新的服务,如“跟踪服务”“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等,这便是学科馆员的雏形。
学科馆员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
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学科服务是一项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总体目标是提高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利用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随后,大部分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以及中科院等科研单位相聚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熟悉相关学科的馆藏文献情况,包括书、刊、工具书、电子文献数据库的情况及其使用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
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发展动态,了解所负责院系的老师对书、刊、电子资源的需求,搜集相关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
开展用户教育工作,为对口院系开办培训讲座,解答深度课题咨询。宣传新增加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措施,协助编写各类宣传材料及信息,包括网站利用指南等。深入院系,征求教师意见及信息需求;定期与图书馆工作顾问联络,密切合作。
3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对策
第一,更加关注特色资源建设。不同图书馆数字馆藏趋向于同质化。在大数据时代,围绕特色优势学科进行专题数据采集,建立特色数据库并实时更新数据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数字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不仅要重视结构化的文献数据,更要重视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分析、管理与服务,如dataset、图片、视频等。
第二,引进、研发与应用数据挖掘、分析和发现工具,加强数字资源的整合、分析和挖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大数据一体机;硬件软件一体化的数据处理平台;大数据处理的云服务。
第三,用數据说话。目前图书馆积累的数据:书目数据、用户数据、流通数据、参考咨询数据、OPAC查询数据、图书馆网站利用数据、数据库利用数据、门禁系统数据等等。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是改进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依据。
4提高图书利用率的举措
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流通数据分析为例,4年来借阅总量平均减少了21.5%,其中,H类图书借阅总量只减少了5.5%,从2010年始借阅总量取代I类位居第一。F类减少了21.5%,TP类减少了22.8%,与平均值基本持平。但I类减少了34.8%,下降量占总减少量的39%。文学类图书历来是大学生的最爱,但情况在发生改变,大学生对文学类纸质图书的借阅量下降得最为明显。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图书馆利用率:
第一,吸引读者来馆:改良馆舍环境、延长开放时间,对于高校图书馆,提供考研专座、增强院系互动(协助自修考勤、网络课程、阅读协会)。
第二,加强用户研究与交互数据的利用。基于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提升个性化服务的水平,开展跟踪服务、精准服务、知识关联服务、宣传推广服务。如果说过去一个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文献资源,那么从现在开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变为用户资源。文献资源趋向于同质化,衡量图书馆竞争力的将是用户数及其服务效益。对用户数据,包括用户的类别、特征、位置、专业领域、信息行为等等数据的分析、挖掘和整合,是做好服务的基础,也是吸引用户、增加用户的手段。
第三,关注和融入社交网站,扩大图书馆的受众面,实时了解读者的需求,提升和扩展图书馆在读者个人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2012年底,腾讯QQ活跃帐户数达到7.982亿亿,“QQ空间”活跃帐户数达到6.027亿。社交网站吸引了大量用户,图书馆服务需要融入社交网站。
第四,努力增加数字图书馆网站和服务项目对用户粘性,节省用户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价值。从三方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帮助用户快速找到并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持续不断地跟踪并推送用户关注的信息。
第五,在数据共享、数据公开的大趋势下,要切实保护用户隐私,尊重与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争取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权益与自身知识产权保护。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挑战;对策
1大数据对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
1.1大数据对图书馆的挑战
一是用户眼球的争夺将更加剧烈。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太多的媒体与内容吸引着他们,导致高校图书馆不仅纸书流通和到馆读者量处在下降通道,而且数字图书馆网站对用户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二是人才缺乏。限于人才与技术水平,图书馆对于文献数据库以外的数字资源的采集、处理、保存、挖掘和服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与利用,图书馆基本上还没有作出反应。
三是用户隐私保护难度加大。个人隐私的泄漏和滥用的可能性在增大。
随着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互联网以及物理空间上的行为轨迹、检索阅读、言论交流、购物经历等等都可能被捕捉到。
四是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商业利益、公共安全受损的威胁增大。
大数据的发展,信息开放度加大,新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和设备将不断涌现,云计算将更加普及。带来的副作用是IT基础架构将变得越来越一体化和外向型,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甚至公共安全构成较大的风险。
1.2大数据对图书馆的机遇
首先,提供了采集数据的不竭来源;其次,提供了采集与分析处理数据的技术工具,大数据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开发、提供技术工具;最后,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跳出图书馆看图书馆。
2大数据时代下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是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学科馆员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美国和加拿大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推出了一些新的服务,如“跟踪服务”“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等,这便是学科馆员的雏形。
学科馆员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
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学科服务是一项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总体目标是提高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利用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随后,大部分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以及中科院等科研单位相聚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熟悉相关学科的馆藏文献情况,包括书、刊、工具书、电子文献数据库的情况及其使用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
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发展动态,了解所负责院系的老师对书、刊、电子资源的需求,搜集相关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
开展用户教育工作,为对口院系开办培训讲座,解答深度课题咨询。宣传新增加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措施,协助编写各类宣传材料及信息,包括网站利用指南等。深入院系,征求教师意见及信息需求;定期与图书馆工作顾问联络,密切合作。
3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对策
第一,更加关注特色资源建设。不同图书馆数字馆藏趋向于同质化。在大数据时代,围绕特色优势学科进行专题数据采集,建立特色数据库并实时更新数据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数字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不仅要重视结构化的文献数据,更要重视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分析、管理与服务,如dataset、图片、视频等。
第二,引进、研发与应用数据挖掘、分析和发现工具,加强数字资源的整合、分析和挖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大数据一体机;硬件软件一体化的数据处理平台;大数据处理的云服务。
第三,用數据说话。目前图书馆积累的数据:书目数据、用户数据、流通数据、参考咨询数据、OPAC查询数据、图书馆网站利用数据、数据库利用数据、门禁系统数据等等。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是改进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依据。
4提高图书利用率的举措
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流通数据分析为例,4年来借阅总量平均减少了21.5%,其中,H类图书借阅总量只减少了5.5%,从2010年始借阅总量取代I类位居第一。F类减少了21.5%,TP类减少了22.8%,与平均值基本持平。但I类减少了34.8%,下降量占总减少量的39%。文学类图书历来是大学生的最爱,但情况在发生改变,大学生对文学类纸质图书的借阅量下降得最为明显。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图书馆利用率:
第一,吸引读者来馆:改良馆舍环境、延长开放时间,对于高校图书馆,提供考研专座、增强院系互动(协助自修考勤、网络课程、阅读协会)。
第二,加强用户研究与交互数据的利用。基于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提升个性化服务的水平,开展跟踪服务、精准服务、知识关联服务、宣传推广服务。如果说过去一个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文献资源,那么从现在开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变为用户资源。文献资源趋向于同质化,衡量图书馆竞争力的将是用户数及其服务效益。对用户数据,包括用户的类别、特征、位置、专业领域、信息行为等等数据的分析、挖掘和整合,是做好服务的基础,也是吸引用户、增加用户的手段。
第三,关注和融入社交网站,扩大图书馆的受众面,实时了解读者的需求,提升和扩展图书馆在读者个人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2012年底,腾讯QQ活跃帐户数达到7.982亿亿,“QQ空间”活跃帐户数达到6.027亿。社交网站吸引了大量用户,图书馆服务需要融入社交网站。
第四,努力增加数字图书馆网站和服务项目对用户粘性,节省用户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价值。从三方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帮助用户快速找到并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持续不断地跟踪并推送用户关注的信息。
第五,在数据共享、数据公开的大趋势下,要切实保护用户隐私,尊重与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争取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权益与自身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