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密度对红芪生长发育及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来源 :草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oyu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不同移栽密度(行距30cm,株距10,15,20,25和30cm)进行红芪栽培,旨在探寻甘肃省地道产区适宜红芪栽培的移栽密度,为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行距一定(30cm)的条件下,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红芪群体产量显著下降,但药材单根产量和质量均显著提高,株距为25cm条件下移栽成活率最高,植株生长发育健壮,根茎比最大,主茎较粗,药材个体质量指标最佳,侧根少,主根较长,药材根大,质量优异,较传统移栽株行距30cm×30cm药材鲜产量提高14.8%,干药材产量提高22.1%。以上说明甘肃陇南武都区红芪最佳移栽密度株行距为25cm×30cm,折合移栽密度为13.3万株/hm2。
其他文献
湿地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我国现有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且类型齐全,国际《湿地公
设T是三角代数,Ω是T中任意但固定的一点。证明线性映射Φ∶T→T对满足ST=Ω的S,T∈T有Φ(ST)=Φ(S)T=SΦ(T),当且仅当对任意的S,T∈T有Φ(ST)=Φ(S)T=SΦ(T),即Φ是中心化子。
以河南农业大学校园绿地土壤为例,选取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温度、保水能力、渗透性为指标,通过野外试验和控制试验,探讨“木奇”(Mulch)对城市绿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