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人们对于人类的大和谐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了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和平,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盈利性组织,也就是国家社会公益部门。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WTO都属于这一类别。与此同时,在国内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民间非盈利性组织。非盈利性组织,也可以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企业界的部门联合形成三种影响社会运行的主要力量。由于非盈利性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来保障其对于艺术、慈善、教育、文化传播的活动的实行,因此组织中的会计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在目前我国的非盈利性组织的会计工作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有着以下问题:组织内人员对于会计管理的意识认知往往不足,导致没有对会计行业原则的尊重性;组织内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無法进行合理有效的会计工作;另外由于组织的架构限制,此类组织对于会计管理的会计工作的监督意识和监督手段严重不足,甚至于根本没有监督,放任自流。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引导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扎根到相关人员的精神意识当中;促进专业的会计人才参与到非营利性组织当中;并且通过完善的立法,加强对该类组织会计工作的监督,解决组织发展的后顾之忧。
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在我国的社会运行当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社会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和直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进行调节,对社会生产的消费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纠纷,对于实现国家对民众的普遍福利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正因为其如此关键的作用,能够弥补国家机构对于社会保障的不平均和不均衡状态,所以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需求往往通过募捐和慈善捐款等方式得到,并且用于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艺术、慈善、教育、环保等等文化传播活动。但是,作为这样一个关键的部门,由于其本身的非政府性和民间性自愿性,它也面临着制度上的缺失——比如在会计管理问题方面就困难重重,无法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提前统筹,以达到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如何通过认识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的现今状态以及会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该类组织的蓬勃发展,这是本文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一、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定义和现今状态
民间非盈利性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它们的目标往往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以及公众关心的议题或事件,实现对国家政策与国家福利行为的补充,解决社会和个体的普遍性难处。它们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教育、学术、环保等等方面。不为了产生利益实现营收而组织这一类机构,是它们的主要特点。同时它们还具有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非盈利性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们的活动资金往往通过公、私部门的捐赠来获得,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它们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则处于跟此类部门目前的状态相同的探索性的阶段,相关制度往往不够充足。由于其本身参与组织的人员,大多以公益性志愿者的形态进入,因此此类组织往往对于经济管理和会计管理漠不关心。为了实现它们所收到的有限的募捐经费的充分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组织的运行成本,我们需要对它们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组织内人员对于会计管理的意识认知不足
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的内部人员,由于其本身的自愿性和非赢利的意识,因此对于会计管理方面的工作往往没有相应的注重和认知。管理者往往关注的是解决社会大众的普遍问题和难处,处于一种随机应变的状态,致力于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忽视了经济资源对于非盈利性组织的支持作用和关键性。相应的会计人员,也往往依照“就近原则”选出的比较适合相关会计工作的人员担任——这也是该类组织为了实现人员的便利性工作而考虑和实施的行为。长此以往,这样的运行模式会导致组织内部对有限的经济资源不能达到充分的利用,导致相同的经济资源基础上,完成不了相应的社会成果和对于国家福利政策的有效补充。并且,这种模式还会因为会计工作管理上的不足而导致的违法挪用资金、贪污腐败等行为的出现。这是我们需要预防的一种潜在风险。
(二)组织中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如上文所说,非盈利性组织中的会计人员往往以就近原则选拔,管理者并没有产生人才专业性方面考虑。因此,此类组织中的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对于这种情况,组织的管理者往往习以为常。他们为的是加大组织沟通和行动的便利性,同时也是为了减少组织的管理成本和减少管理难度。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一个基于我们现代社会现实情况的事实依据。因为真正高端专业的会计人才往往在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中,有更大的经济发展和技能升级,能够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方向。这应该也是普通大众的普遍想法。因此,非盈利性组织得不到专业会计人才的支持和加入,也就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了。
(三)组织运行中对于会计管理的监督意识和手段不足
由于非盈利性组织的会计制度的缺失和几乎组织内所有人对于会计工作管理问题的不重视,组织内部对于会计管理的监督意识和监督手段自然而然就得不到长远的发展。在组织不断的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得到社会大众和国家政府的认可后,它们往往会涉及更大量的活动资金使用过程。在它们的运行过程当中,也慢慢会涉及到数额较大的资金分配。在这样的情况下,缺少了对会计管理的监督意识和监督手段,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会计工作管理的监督手段的缺失,有可能会导致非营利性组织从公益性、志愿性的人文化组织转变向私利化、争夺化的组织,陷入到有关经济利益的互相竞争当中。
三、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管理问题的解决价值
(一)提升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水平
在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过程中,深入研究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的问题,明确阻碍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前进的因素,可立足于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践模式,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推助新的会计管理思维融入到其中,优化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模式,从而提升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水平。例如:网络化会计管理思维、服务性会计管理思维、精细化会计管理思维等,通过这些管理思维的融入,降低成本输出值,加强成本控制效应,促进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革新,彰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践的有效性模式,是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推助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化。 (二)凸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地位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的社会发展模式,其在推助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促进意义。而针对当前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践的问题,诸如内部会计人员综合能力不高、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缺失的问题,阻碍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实践力度不强。而通过梳理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立足于不足之处,促进新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方式及理念的融入,在传统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重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体系,进而达到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性模式,也发挥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成效,凸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性,使更多的社会主体融入到其中,帮助其解决社会经济的发展困惑,发挥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成效,引导他们走向科学化、企业化的管理。
四、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
(一)提升民间非盈利组织对会计管理的制度和必要性认识
为了解决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首先,不论组织的大小与参与人数的多少,提升管理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对于会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的认识,是重中之重。只有提升他们对于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够引导他们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的发展会计管理制度,实现活动资金的高效率使用,保障机构资金的安全性。管理者和会计相关人员的行事法则,将会影响其他的人员,实现组织内人员的对于会计制度的共同尊重和执行,避免因为会计制度畸形发展而导致组织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非盈利性组织虽然是第三部门,但是由于其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社会有其持续性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也有必要让此类组织拥有健全的会计制度,来实现组织的科学化管理。国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此类组织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会计制度对于任何组织都有其必要性和关键性,以及实现非盈利组织制度化管理的好处,让这些组织在有善良的公益性的支撑下,能够越做越大,越走越远,最终成为服务于我们社会人民的一股强大力量。除了互联网工具之外,也可以利用党支部等政府机构下下达任务,利用支部机构对此类民间组织进行会计管理的普及和交流,提升非盈利性机构内部的资金安全性。
(二)促进专业会计人才参与到非盈利组织活动中
为了让民间非盈利性组织能够不因为会计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意外情况,我们应当使专业的会计人才能够更多地加入到此类组织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是可以通过国家宣传、国家意识的普及来实现民众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认同和改观。并且通过不以工资薪酬为手段的精神奖励和社会性奖励,来鼓励专业的人才踊跃加入;二是可以通过对某部分不适合在短期内实现专业人才的引进的机构,通过培养他们机构当中目前的会计工作者,使他们成长为更为专业的会计人才,并且不断地为组织的正常健康发展,解决好内部问题,为了实现组织的制度化运行提供基础。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支持,同时也会使这些组织向着更符合人民需求的方向发展,让此类组织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颗强大的螺丝钉,也让这些富有公益心的民间志愿者能够得到更好的自身能力发展,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
(三)构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
在解决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问题中,构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是关键。通过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使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开展中,具有制度可循,规范组织内的管理人员工作模式,提升组织内的管理人员工作成效,使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有序的开展。因此,在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构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达到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践的有效性模式。同時,基于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本身的非政府性和民间性自愿性,建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也是必要的。
首先,构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基础工作指导体系,根据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践模式,梳理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的相关工作环节,并立足于传统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机制,完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其次,重视货币资金收付制度建构,针对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中,所设计的货币及资金收付问题,应促进相关的制度体系的建构,并委派专业会计管理人员担任货币资金收付专员,实现货币资金的良好流通模式,彰显货币资金的收付制度体系建构及实践的价值性。最后,构建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在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中,重视资产的管理,做到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的针对性管理模式。而实现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有效性管理,需要构建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授权给相关的资产管理人员,使其发挥工作效能,进行资产的定期检验与排查工作,做到资产变更的记录信息,以此提升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施质量。
(四)推助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进程
在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践中,针对存在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问题,应推助新的会计管理思维的融入。而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发展进程提供契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可借助网络技术,更好的进行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施,也更好彰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的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使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为社会发展良好的服务。
在推助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发展进程中,首先,树立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的网络化的会计管理思维,以此工作观念,革新传统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观念,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改革创新提供保障。其次,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模式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在时代的发展变革中,开展线上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模式,并促进网络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模式与线下实体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模式融合,开展线上线下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进而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质量提升提供保障。例如:针对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机制,加强软硬件设备的建设,推助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工作实践模式。最后,在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发展中,重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构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数据库,实现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信息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提取模式,进而使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运用信息数据,提升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践质量,也彰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实践的意义性。
(五)加强对此类组织会计管理的立法和监督,解决组织发展的后顾之忧
国家加强对此类组织会计管理的监督手段的立法,可以帮助这类组织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国家并不参与到这些组织的监督当中,只是通过政府和企业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些组织相应的参考模式,让他们内部自行完成会计管理监督手段的建立,实现组织的完整化和一体化。由于此类组织的规模往往不是很大,因此,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已经可以足够完成对此类组织的监督。在会计管理方面也是一样——通过选举有公信力的数名管理者,来实现对会计管理问题的月度考核,实现资金流向的多人管控和把握,从而提高组织对于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未来组织的继续发展,国家的立法会对他们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让此类组织的成员能够精确地认识到会计管理制度的关键性作用。
四、结语
民间非盈利组织作为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运行的重要力量,本身需要实现会计管理问题上的制度化。我们需要解决因为其人员的公益性和自主性而出现的漠视制度的问题,引导他们走向科学化、企业化的管理,同时为他们的工作进行提供人才输送和国家宣传方面的帮助,支持他们继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财政会计职业学校)
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在我国的社会运行当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社会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和直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进行调节,对社会生产的消费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纠纷,对于实现国家对民众的普遍福利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正因为其如此关键的作用,能够弥补国家机构对于社会保障的不平均和不均衡状态,所以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需求往往通过募捐和慈善捐款等方式得到,并且用于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艺术、慈善、教育、环保等等文化传播活动。但是,作为这样一个关键的部门,由于其本身的非政府性和民间性自愿性,它也面临着制度上的缺失——比如在会计管理问题方面就困难重重,无法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提前统筹,以达到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如何通过认识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的现今状态以及会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该类组织的蓬勃发展,这是本文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一、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定义和现今状态
民间非盈利性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它们的目标往往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以及公众关心的议题或事件,实现对国家政策与国家福利行为的补充,解决社会和个体的普遍性难处。它们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教育、学术、环保等等方面。不为了产生利益实现营收而组织这一类机构,是它们的主要特点。同时它们还具有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非盈利性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们的活动资金往往通过公、私部门的捐赠来获得,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它们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则处于跟此类部门目前的状态相同的探索性的阶段,相关制度往往不够充足。由于其本身参与组织的人员,大多以公益性志愿者的形态进入,因此此类组织往往对于经济管理和会计管理漠不关心。为了实现它们所收到的有限的募捐经费的充分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组织的运行成本,我们需要对它们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组织内人员对于会计管理的意识认知不足
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的内部人员,由于其本身的自愿性和非赢利的意识,因此对于会计管理方面的工作往往没有相应的注重和认知。管理者往往关注的是解决社会大众的普遍问题和难处,处于一种随机应变的状态,致力于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忽视了经济资源对于非盈利性组织的支持作用和关键性。相应的会计人员,也往往依照“就近原则”选出的比较适合相关会计工作的人员担任——这也是该类组织为了实现人员的便利性工作而考虑和实施的行为。长此以往,这样的运行模式会导致组织内部对有限的经济资源不能达到充分的利用,导致相同的经济资源基础上,完成不了相应的社会成果和对于国家福利政策的有效补充。并且,这种模式还会因为会计工作管理上的不足而导致的违法挪用资金、贪污腐败等行为的出现。这是我们需要预防的一种潜在风险。
(二)组织中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如上文所说,非盈利性组织中的会计人员往往以就近原则选拔,管理者并没有产生人才专业性方面考虑。因此,此类组织中的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对于这种情况,组织的管理者往往习以为常。他们为的是加大组织沟通和行动的便利性,同时也是为了减少组织的管理成本和减少管理难度。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一个基于我们现代社会现实情况的事实依据。因为真正高端专业的会计人才往往在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中,有更大的经济发展和技能升级,能够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方向。这应该也是普通大众的普遍想法。因此,非盈利性组织得不到专业会计人才的支持和加入,也就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了。
(三)组织运行中对于会计管理的监督意识和手段不足
由于非盈利性组织的会计制度的缺失和几乎组织内所有人对于会计工作管理问题的不重视,组织内部对于会计管理的监督意识和监督手段自然而然就得不到长远的发展。在组织不断的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得到社会大众和国家政府的认可后,它们往往会涉及更大量的活动资金使用过程。在它们的运行过程当中,也慢慢会涉及到数额较大的资金分配。在这样的情况下,缺少了对会计管理的监督意识和监督手段,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会计工作管理的监督手段的缺失,有可能会导致非营利性组织从公益性、志愿性的人文化组织转变向私利化、争夺化的组织,陷入到有关经济利益的互相竞争当中。
三、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管理问题的解决价值
(一)提升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水平
在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过程中,深入研究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的问题,明确阻碍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前进的因素,可立足于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践模式,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推助新的会计管理思维融入到其中,优化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模式,从而提升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水平。例如:网络化会计管理思维、服务性会计管理思维、精细化会计管理思维等,通过这些管理思维的融入,降低成本输出值,加强成本控制效应,促进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革新,彰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践的有效性模式,是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推助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化。 (二)凸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地位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的社会发展模式,其在推助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促进意义。而针对当前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践的问题,诸如内部会计人员综合能力不高、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缺失的问题,阻碍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实践力度不强。而通过梳理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立足于不足之处,促进新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方式及理念的融入,在传统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重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体系,进而达到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性模式,也发挥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成效,凸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性,使更多的社会主体融入到其中,帮助其解决社会经济的发展困惑,发挥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成效,引导他们走向科学化、企业化的管理。
四、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
(一)提升民间非盈利组织对会计管理的制度和必要性认识
为了解决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首先,不论组织的大小与参与人数的多少,提升管理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对于会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的认识,是重中之重。只有提升他们对于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够引导他们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的发展会计管理制度,实现活动资金的高效率使用,保障机构资金的安全性。管理者和会计相关人员的行事法则,将会影响其他的人员,实现组织内人员的对于会计制度的共同尊重和执行,避免因为会计制度畸形发展而导致组织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非盈利性组织虽然是第三部门,但是由于其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社会有其持续性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也有必要让此类组织拥有健全的会计制度,来实现组织的科学化管理。国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此类组织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会计制度对于任何组织都有其必要性和关键性,以及实现非盈利组织制度化管理的好处,让这些组织在有善良的公益性的支撑下,能够越做越大,越走越远,最终成为服务于我们社会人民的一股强大力量。除了互联网工具之外,也可以利用党支部等政府机构下下达任务,利用支部机构对此类民间组织进行会计管理的普及和交流,提升非盈利性机构内部的资金安全性。
(二)促进专业会计人才参与到非盈利组织活动中
为了让民间非盈利性组织能够不因为会计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意外情况,我们应当使专业的会计人才能够更多地加入到此类组织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是可以通过国家宣传、国家意识的普及来实现民众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认同和改观。并且通过不以工资薪酬为手段的精神奖励和社会性奖励,来鼓励专业的人才踊跃加入;二是可以通过对某部分不适合在短期内实现专业人才的引进的机构,通过培养他们机构当中目前的会计工作者,使他们成长为更为专业的会计人才,并且不断地为组织的正常健康发展,解决好内部问题,为了实现组织的制度化运行提供基础。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支持,同时也会使这些组织向着更符合人民需求的方向发展,让此类组织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颗强大的螺丝钉,也让这些富有公益心的民间志愿者能够得到更好的自身能力发展,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
(三)构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
在解决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问题中,构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是关键。通过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使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开展中,具有制度可循,规范组织内的管理人员工作模式,提升组织内的管理人员工作成效,使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有序的开展。因此,在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构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达到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践的有效性模式。同時,基于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本身的非政府性和民间性自愿性,建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也是必要的。
首先,构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基础工作指导体系,根据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践模式,梳理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的相关工作环节,并立足于传统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机制,完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其次,重视货币资金收付制度建构,针对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中,所设计的货币及资金收付问题,应促进相关的制度体系的建构,并委派专业会计管理人员担任货币资金收付专员,实现货币资金的良好流通模式,彰显货币资金的收付制度体系建构及实践的价值性。最后,构建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在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中,重视资产的管理,做到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的针对性管理模式。而实现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有效性管理,需要构建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授权给相关的资产管理人员,使其发挥工作效能,进行资产的定期检验与排查工作,做到资产变更的记录信息,以此提升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施质量。
(四)推助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进程
在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实践中,针对存在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问题,应推助新的会计管理思维的融入。而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发展进程提供契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可借助网络技术,更好的进行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施,也更好彰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的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使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为社会发展良好的服务。
在推助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发展进程中,首先,树立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的网络化的会计管理思维,以此工作观念,革新传统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观念,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改革创新提供保障。其次,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模式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在时代的发展变革中,开展线上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模式,并促进网络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模式与线下实体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模式融合,开展线上线下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进而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质量提升提供保障。例如:针对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机制,加强软硬件设备的建设,推助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工作实践模式。最后,在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发展中,重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构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数据库,实现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信息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提取模式,进而使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运用信息数据,提升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践质量,也彰显民间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管理网络化实践的意义性。
(五)加强对此类组织会计管理的立法和监督,解决组织发展的后顾之忧
国家加强对此类组织会计管理的监督手段的立法,可以帮助这类组织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国家并不参与到这些组织的监督当中,只是通过政府和企业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些组织相应的参考模式,让他们内部自行完成会计管理监督手段的建立,实现组织的完整化和一体化。由于此类组织的规模往往不是很大,因此,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已经可以足够完成对此类组织的监督。在会计管理方面也是一样——通过选举有公信力的数名管理者,来实现对会计管理问题的月度考核,实现资金流向的多人管控和把握,从而提高组织对于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未来组织的继续发展,国家的立法会对他们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让此类组织的成员能够精确地认识到会计管理制度的关键性作用。
四、结语
民间非盈利组织作为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运行的重要力量,本身需要实现会计管理问题上的制度化。我们需要解决因为其人员的公益性和自主性而出现的漠视制度的问题,引导他们走向科学化、企业化的管理,同时为他们的工作进行提供人才输送和国家宣传方面的帮助,支持他们继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财政会计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