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正朝着材料大国和材料强国的方向发展,在很多方面,材料技术已经领先于其他国家。本文主要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发展新方向,来对材料与科学专业的新发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今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新发展
前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材料的地方无处不在。许多新材料的研发,也极大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更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当今各国竞争日益激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想要从材料大国变为材料强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人才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材料科学人才的培养,我国目前已经有了较为合理的专业方向,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了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材料科学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体系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1.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材料与工程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共包含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等下属学科。具体的课程设置是按照学校的不同情况,以及未来的不同发展方向来设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向。专业方向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以及在读研甚至读博时学校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在本科学习最初的阶段,学生可能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对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也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主要学习一些基础性的材料科学工程方面的知识,在对这门学科有一定了解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在课程体系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课程体系,首先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来设定的,专业课程既要有该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包含材料的构成、结构、性能等基础性知识。对材料的制作与工艺,以及需要的设备,具体操作也要有相关的介绍与指导。其次对于不同的材料科学课程的开设时间、课时,是要经过统一安排的。例如什么时候开设有机材料课程,什么时候开设材料物理性能。
当然,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除了合理的专业方向设定,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课程安排,更要注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进行考察。[1]
2.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方法
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有很多,包括老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或者教师与企业对接,明确社会和企业需要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材料科学型人才。本文接下来主要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习中,如何理清知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所用到的几种导学模型。[1]
2.1四要素
四要素导学将材料的构成、制作、性质、使役用线连城四面体,构成是材料的組成元素,合成是指材料质点的分布状况,性质是指材料对物理条件的反应。以此模型来阐述材料的合成特性失效等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方法可以帮助加深学生对材料知识的理解。
2.2五要素
此模型在构成、制作、性质、使役的基础上加入了效能,五要素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阐明特性与效能之间的特殊关系,另外五要素构成的六面体中心提供了材料理论与制作的最佳位置。此模型可以指导材料的设计。
2.3六要素
六要素导学在构成、制作、性质、使役、效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缺陷和表征。六要素模型明确的阐明了材料的构成、结构、缺陷等之间的联系,对于材料的研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让学生更加全面,清晰的掌握各要素之间的关联。[2]
3.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未来教学的新发展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助力材料强国的实现,对材料科学人才的培养也将有更完备的新发展。
3.1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
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性课程为主,辅以科学前沿知识,包括航天材料,新能源,航海等,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握科学前沿。同时增加了学科的趣味性,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更加注重实践
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学习。在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会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提高材料科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3.3材料教学的“硬设施”逐渐提高
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材料工程的教学条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首先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越来越高,其次材料教学的硬件设备也逐渐符合国际要求,不仅培养出优秀的中国学生,也将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进修。
3.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更加完善
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未来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在学生评价,老师评价,同行评价,企业的评价的基础上还会有更加明确的评价标准,来改善教学质量。[3]
结论:
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各国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完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的材料科学创新人才,才能助力我国成为材料强国。
参考文献
[1]李瑞锋,陈龙,郑玉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16,18(05):122-124.
[2]董振伟,张帅阳,梁玮,钞春英,李品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要素导学研究[J].山东化工,2018,47(09):112-113+115.
[3]佟运祥,王香,李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留学研究生教学质量提高途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6):164-166.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新发展
前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材料的地方无处不在。许多新材料的研发,也极大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更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当今各国竞争日益激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想要从材料大国变为材料强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人才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材料科学人才的培养,我国目前已经有了较为合理的专业方向,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了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材料科学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体系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1.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材料与工程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共包含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等下属学科。具体的课程设置是按照学校的不同情况,以及未来的不同发展方向来设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向。专业方向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以及在读研甚至读博时学校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在本科学习最初的阶段,学生可能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对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也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主要学习一些基础性的材料科学工程方面的知识,在对这门学科有一定了解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在课程体系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课程体系,首先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来设定的,专业课程既要有该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包含材料的构成、结构、性能等基础性知识。对材料的制作与工艺,以及需要的设备,具体操作也要有相关的介绍与指导。其次对于不同的材料科学课程的开设时间、课时,是要经过统一安排的。例如什么时候开设有机材料课程,什么时候开设材料物理性能。
当然,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除了合理的专业方向设定,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课程安排,更要注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进行考察。[1]
2.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方法
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有很多,包括老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或者教师与企业对接,明确社会和企业需要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材料科学型人才。本文接下来主要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习中,如何理清知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所用到的几种导学模型。[1]
2.1四要素
四要素导学将材料的构成、制作、性质、使役用线连城四面体,构成是材料的組成元素,合成是指材料质点的分布状况,性质是指材料对物理条件的反应。以此模型来阐述材料的合成特性失效等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方法可以帮助加深学生对材料知识的理解。
2.2五要素
此模型在构成、制作、性质、使役的基础上加入了效能,五要素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阐明特性与效能之间的特殊关系,另外五要素构成的六面体中心提供了材料理论与制作的最佳位置。此模型可以指导材料的设计。
2.3六要素
六要素导学在构成、制作、性质、使役、效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缺陷和表征。六要素模型明确的阐明了材料的构成、结构、缺陷等之间的联系,对于材料的研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让学生更加全面,清晰的掌握各要素之间的关联。[2]
3.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未来教学的新发展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助力材料强国的实现,对材料科学人才的培养也将有更完备的新发展。
3.1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
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性课程为主,辅以科学前沿知识,包括航天材料,新能源,航海等,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握科学前沿。同时增加了学科的趣味性,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更加注重实践
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学习。在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会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提高材料科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3.3材料教学的“硬设施”逐渐提高
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材料工程的教学条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首先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越来越高,其次材料教学的硬件设备也逐渐符合国际要求,不仅培养出优秀的中国学生,也将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进修。
3.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更加完善
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未来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在学生评价,老师评价,同行评价,企业的评价的基础上还会有更加明确的评价标准,来改善教学质量。[3]
结论:
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各国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完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的材料科学创新人才,才能助力我国成为材料强国。
参考文献
[1]李瑞锋,陈龙,郑玉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16,18(05):122-124.
[2]董振伟,张帅阳,梁玮,钞春英,李品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要素导学研究[J].山东化工,2018,47(09):112-113+115.
[3]佟运祥,王香,李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留学研究生教学质量提高途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6):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