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学术领域,艺术设计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学界都在研究艺术的本体,让艺术和生活区分开来。但是依据我国的现状,艺术设计在实践中会渗透日常生活,影响人们的审美判断。如果不能把握艺术的本体和艺术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容易使后者失去美学标准,因此,相关学者应当对艺术设计展开审美反思,促进艺术设计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日常生活;审美批判
引言:在艺术设计的最初阶段,是以“艺术”作为定语的。我国数十年都把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设计的本体,把艺术设计当作一种实用美术来看。这种观点有利于在艺术设计中吸收大量的民族文化资源,借鉴民族美术的精粹,但是又有着很明显的局限性。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艺术设计的产品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一方面要以实现功能为目标。设计品不再是富贵之家的附属物,转变成大众的消费品。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发生模糊。因此,目前我国急需确立完善的审美体系,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批判。
1艺术设计作品的现状
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艺术设计转变成了一种消费行为,艺术设计品也转变成为大众的消费品,这给艺术本身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本的艺术设计产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且这种价值固定,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如今的艺术设计产品的价值要依据实用功能来确定。一件艺术品被放入仓库,没有发挥功能,它的价值就无法体现。
针对上述情况,许多企业都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企业反对单纯强调实用性的设计工作,主张不能让艺术设计品的创造性被功能性扼杀;一些企业认为艺术设计作品的创造必须以实用作为基点;一些企业认为应当将艺术设计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设计品符合实践的需要。这几种对策中以第三种“日常生活实践”最为关键。
把艺术设计作品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首先要打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进行深层创造。比利时最活跃的设计家之一汉斯贝克曾经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模拟都市繁华却又空洞的钢铁森林,让人们在鉴赏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在体验中进行自我内省。汉斯贝克意在指出,艺术设计的被消费,说明所谓的幸福感是人造的,借此批判当下艺术设计作品审美标准的随意性。
2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批判的关系
2.1艺术设计以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为基础
艺术设计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人们的审美判断,致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审美呈现。审美呈现主要指的是三方面:首先,从物质层面上来看,艺术设计品想要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必须寻找到一个物质载体。其次,从生活层面来看,艺术设计产品对人的现实生活具有功用性,可以作用于消费者的生活。再次,从审美接受的层面来看,艺术设计产品可以联结人的精神世界,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可以扩大这种审美体验。以上的三方面是对审美批判具体分析的基础。
想要建立起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必须以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作为基础。但是目前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的设计师只关注作品的形式,对内容的重视不够。事实上,好的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要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产品的性能、受众、社会反映、审美追求和环保因素等等综合考量。比如设计一张桌子,大部分设计师的作品平平,毫无亮点,好的设计师却能将桌子的效用最大化。以“LouisXXI”为例,设计师在形式上利用了几何切割的手法,材质的选择上既注重古典美,又充满现代性,在几何切割的缝隙中,消费者可以放上杂志,使桌子的功能和审美相结合,在形式和内容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设计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进行主动的审美批判,就会陷入生活的繁琐信息中,影响设计作品的审美判断。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首先要深入生活,挖掘作品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使设计作品的功能实现最大化。其次要远离生活,让作品和日常审美保持一段距离,从而把握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体观。
好的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必然会先进行艺术设计的审美批判,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将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转换成艺术设计的原动力。我国想要提升艺术设计的水平,就必须引导设计师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进行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2.2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以艺术设计为立场
在当下的市场中,艺术设计作品逐渐成为消费品,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者们应当认识到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是以艺术设计为立场的。
艺术设计虽然以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为基础,但是在文化、商业的领域中,艺术设计也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商业标志,都能看到艺术设计的影子,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站在艺术设计的立场进行审美批判。因此,艺术设计师们应当保持宽阔的胸怀,兼收包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行为,并试图理解在这些审美行为背后的,艺术设计的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们不能忘记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批判,因为艺术设计作品最终还会渗透进入生活。艺术设计作品采用的做题、设计风格、形式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设计师们保持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实质上就是聆听艺术设计在生活中的回响。
结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产品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不再是贵族的专属。艺术设计产品成为一种消费品,审美标准的随意性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们必须把握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和艺术设计的关系,建构新的艺术设计审美体系,从而促进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2,14(01):58-59.
[4]魯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14,13(03):98-90.
[19]刘悦笛.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西北师大学报,2015,05(07):16-17.
[18]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15,09(01):45-46.
【关键词】:艺术设计;日常生活;审美批判
引言:在艺术设计的最初阶段,是以“艺术”作为定语的。我国数十年都把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设计的本体,把艺术设计当作一种实用美术来看。这种观点有利于在艺术设计中吸收大量的民族文化资源,借鉴民族美术的精粹,但是又有着很明显的局限性。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艺术设计的产品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一方面要以实现功能为目标。设计品不再是富贵之家的附属物,转变成大众的消费品。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发生模糊。因此,目前我国急需确立完善的审美体系,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批判。
1艺术设计作品的现状
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艺术设计转变成了一种消费行为,艺术设计品也转变成为大众的消费品,这给艺术本身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本的艺术设计产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且这种价值固定,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如今的艺术设计产品的价值要依据实用功能来确定。一件艺术品被放入仓库,没有发挥功能,它的价值就无法体现。
针对上述情况,许多企业都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企业反对单纯强调实用性的设计工作,主张不能让艺术设计品的创造性被功能性扼杀;一些企业认为艺术设计作品的创造必须以实用作为基点;一些企业认为应当将艺术设计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设计品符合实践的需要。这几种对策中以第三种“日常生活实践”最为关键。
把艺术设计作品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首先要打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进行深层创造。比利时最活跃的设计家之一汉斯贝克曾经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模拟都市繁华却又空洞的钢铁森林,让人们在鉴赏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在体验中进行自我内省。汉斯贝克意在指出,艺术设计的被消费,说明所谓的幸福感是人造的,借此批判当下艺术设计作品审美标准的随意性。
2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批判的关系
2.1艺术设计以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为基础
艺术设计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人们的审美判断,致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审美呈现。审美呈现主要指的是三方面:首先,从物质层面上来看,艺术设计品想要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必须寻找到一个物质载体。其次,从生活层面来看,艺术设计产品对人的现实生活具有功用性,可以作用于消费者的生活。再次,从审美接受的层面来看,艺术设计产品可以联结人的精神世界,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可以扩大这种审美体验。以上的三方面是对审美批判具体分析的基础。
想要建立起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必须以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作为基础。但是目前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的设计师只关注作品的形式,对内容的重视不够。事实上,好的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要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产品的性能、受众、社会反映、审美追求和环保因素等等综合考量。比如设计一张桌子,大部分设计师的作品平平,毫无亮点,好的设计师却能将桌子的效用最大化。以“LouisXXI”为例,设计师在形式上利用了几何切割的手法,材质的选择上既注重古典美,又充满现代性,在几何切割的缝隙中,消费者可以放上杂志,使桌子的功能和审美相结合,在形式和内容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设计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进行主动的审美批判,就会陷入生活的繁琐信息中,影响设计作品的审美判断。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首先要深入生活,挖掘作品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使设计作品的功能实现最大化。其次要远离生活,让作品和日常审美保持一段距离,从而把握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体观。
好的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必然会先进行艺术设计的审美批判,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将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转换成艺术设计的原动力。我国想要提升艺术设计的水平,就必须引导设计师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进行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2.2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以艺术设计为立场
在当下的市场中,艺术设计作品逐渐成为消费品,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者们应当认识到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是以艺术设计为立场的。
艺术设计虽然以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为基础,但是在文化、商业的领域中,艺术设计也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商业标志,都能看到艺术设计的影子,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站在艺术设计的立场进行审美批判。因此,艺术设计师们应当保持宽阔的胸怀,兼收包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行为,并试图理解在这些审美行为背后的,艺术设计的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们不能忘记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批判,因为艺术设计作品最终还会渗透进入生活。艺术设计作品采用的做题、设计风格、形式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设计师们保持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实质上就是聆听艺术设计在生活中的回响。
结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产品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不再是贵族的专属。艺术设计产品成为一种消费品,审美标准的随意性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们必须把握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和艺术设计的关系,建构新的艺术设计审美体系,从而促进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2,14(01):58-59.
[4]魯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14,13(03):98-90.
[19]刘悦笛.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西北师大学报,2015,05(07):16-17.
[18]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15,09(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