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全面梳理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结合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认为:双创教育是传授技能陶冶精神的素质教育,双创教育要以“谋生”和“乐业”为导向,双创教育要全面推进也要兼顾个性,双创教学需社会力量全程参与,以赛促教要统一于“平民化”与“社会化”。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0-04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5年,共显示期刊文献143篇。其中大体上是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双创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文章大多是相关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与高职的实际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而且143篇文章中核心论文不到10篇。当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也有客观原因, “创新创业”的概念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开展双创教育,尚无经验可谈。因此,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对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也颇具价值。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职教思想也是学术瑰宝,对当今的职教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对黄炎培的研究虽不及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但也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现象。大量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开拓了笔者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其中也有不少需要警惕的误区,诸如“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等。我们不能因为论文需要,随意裁剪、拼接黄炎培之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对前人的研究亦步亦趋,对参考文献有参无考。
要讨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应该明确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首先体现在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从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宣传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在面对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时,黄炎培坚持“精神上不失自尊自信,方法上还需择善而存”[1],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他创业的创新;从办小学堂、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所,再到农村教学试验区,这便是他创新的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导向。同时,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校训“敬业乐群”,是教导学生要摒弃“非议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传统思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一来可以解决社会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二来可以推动国家的复兴。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指导要考虑到人类个性,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2]他认为只有使青年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丰富,才能改造旧社会,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创新创业观的体现。创新创业,既体现在黄炎培教育思想自身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培养的认知和定位中。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主要有“泛化”和“窄化”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外延模糊的概念。有学者对其做广义的界定,认为“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既不是原先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3]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四平八稳的“泛化”,有学者对其做狭义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明确的界定,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但這无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窄化”了,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占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这并不是为了‘四平八稳’,而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实际措施。”[4]也有学者主张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地辩证看待,“偏重于在高等院校突出创新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突出创业教育”。[5]总体而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将其等同于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此外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根本。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争论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伊始,便有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2004年职教界针对当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个人需求、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才得以突破瓶颈,实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依然要坚持这一基本导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局部形成了唯“就业论”的不良之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只看重学生能否签订“三方协议”,提高学校就业率,谋取更多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此外,也有学校为了落实好“就业导向”,将就业的关键聚焦在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岗前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将职业教育拉出泥潭的举措,所以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五)以赛促教要统一“平民化”与“社会化”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做到“做學合一”,正如黄炎培所说“真正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11]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做”的一种有效途径理应重视。与此同时,黄炎培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平民化”“社会化”的方针,首先职业教育要“重视平民问题”,“要解决平民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看重社会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创新创业大赛应该积极开展,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少数学生的大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应接触各种竞赛,那么从赛事设置上就应该避免创新创业“竞赛班”的出现;(2)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容应该多问问“职业界”,否则参赛作品必定学院气浓厚,比赛结果也并不能代表市场的选择,学生还是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3)创新创业大赛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赛促教”要体现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各个环节,不能有奖牌、有证书、有“分量”的竞赛就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比赛就不组织、不重视,“以赛促教”要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异化成功利性的“应赛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7]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3).
[5]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8]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1919(15).
[9]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0]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11]黄炎培.蜀南三种[M].重庆:国讯书店,1942.
责任编辑:夏英
作者简介:易苗,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0-04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5年,共显示期刊文献143篇。其中大体上是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双创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文章大多是相关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与高职的实际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而且143篇文章中核心论文不到10篇。当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也有客观原因, “创新创业”的概念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开展双创教育,尚无经验可谈。因此,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对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也颇具价值。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职教思想也是学术瑰宝,对当今的职教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对黄炎培的研究虽不及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但也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现象。大量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开拓了笔者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其中也有不少需要警惕的误区,诸如“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等。我们不能因为论文需要,随意裁剪、拼接黄炎培之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对前人的研究亦步亦趋,对参考文献有参无考。
要讨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应该明确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首先体现在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从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宣传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在面对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时,黄炎培坚持“精神上不失自尊自信,方法上还需择善而存”[1],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他创业的创新;从办小学堂、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所,再到农村教学试验区,这便是他创新的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导向。同时,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校训“敬业乐群”,是教导学生要摒弃“非议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传统思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一来可以解决社会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二来可以推动国家的复兴。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指导要考虑到人类个性,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2]他认为只有使青年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丰富,才能改造旧社会,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创新创业观的体现。创新创业,既体现在黄炎培教育思想自身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培养的认知和定位中。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主要有“泛化”和“窄化”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外延模糊的概念。有学者对其做广义的界定,认为“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既不是原先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3]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四平八稳的“泛化”,有学者对其做狭义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明确的界定,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但這无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窄化”了,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占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这并不是为了‘四平八稳’,而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实际措施。”[4]也有学者主张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地辩证看待,“偏重于在高等院校突出创新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突出创业教育”。[5]总体而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将其等同于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此外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根本。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争论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伊始,便有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2004年职教界针对当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个人需求、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才得以突破瓶颈,实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依然要坚持这一基本导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局部形成了唯“就业论”的不良之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只看重学生能否签订“三方协议”,提高学校就业率,谋取更多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此外,也有学校为了落实好“就业导向”,将就业的关键聚焦在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岗前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将职业教育拉出泥潭的举措,所以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五)以赛促教要统一“平民化”与“社会化”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做到“做學合一”,正如黄炎培所说“真正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11]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做”的一种有效途径理应重视。与此同时,黄炎培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平民化”“社会化”的方针,首先职业教育要“重视平民问题”,“要解决平民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看重社会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创新创业大赛应该积极开展,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少数学生的大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应接触各种竞赛,那么从赛事设置上就应该避免创新创业“竞赛班”的出现;(2)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容应该多问问“职业界”,否则参赛作品必定学院气浓厚,比赛结果也并不能代表市场的选择,学生还是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3)创新创业大赛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赛促教”要体现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各个环节,不能有奖牌、有证书、有“分量”的竞赛就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比赛就不组织、不重视,“以赛促教”要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异化成功利性的“应赛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7]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3).
[5]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8]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1919(15).
[9]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0]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11]黄炎培.蜀南三种[M].重庆:国讯书店,1942.
责任编辑:夏英
作者简介:易苗,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