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以来,学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在第五学期进行顶岗实习,目前已在三届毕业生中推行,反思三年来顶岗实习工作的实施情况和结果,笔者感觉到会计类学生的顶岗实习在学校、学生和企业层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题,本文拟对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做一简单剖析,探究如何解决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的困境。
关键词:会计;顶岗实习
一、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困境分析
(一)学校面临的困境
1.实习岗位难找,对口的实习岗位更难找。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参加顶岗实习的会计类学生稳定在600人左右,学校采取统一组织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安排顶岗实习,三年来,学校通过开发校企合作单位,组织“双选会”等方式积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实习单位主要集中在省内中小工商、服务类企业、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理财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超市等,实习岗位主要有收银、出纳助理、出纳、会计助理、核算员、大堂经理、文员、人资助理、电话营销、店长助理、销售等。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企业愿意选用有经验的会计人员,不愿意接收毫无经验的实习生,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虽然数量充足,但专业对口的会计类实习岗位不多。许多代理记账公司专业对口的会计类实习岗位出现30-40选1的录取比例。
2.实习岗位分散、不稳定,管理难度大。由于会计岗位的分散性,每家企业能接收的实习人数基本在1-2名。分散的实习单位给实习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从三年的结果看,批量接收实习学生的单位,大多集中在电话行销、收银及其他非专业岗位,而学生往往不认可这些实习岗位,所以即使前期统一安排到岗的比例高,但最终这些岗位的离职率也最高。2015年,学校组织了“双选会”,为学生提供近百家企业供学生选择实习单位,学生选择空间和自由度增大,顶岗实习的自主性增强,选择也更加理性,离职率较去年有所降低,但专业不对口问题仍然存在。
3.即使专业对口的岗位,学生要深入具体业务仍有困难。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如出纳岗位直接与现金打交道,企业不能100%对实习生开放,有些账务处理问题也无法让实习学生真正接触到。出现这种状况,学校派学生顶岗实习的初衷难以落实,顶岗实习的目标很难实现。
(二)企业面临的困境
1.实习生流动性强,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困难。实习学生到企业是顶岗工作,前期通常都需要一定的培训,往往企业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把学生培训上岗了,学生又会因为种种原因而离职,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困难,也打消企业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积极性。2014年学生顶岗实习中,截止10月份,实习一个月后,学校统一组织的学生已经占实习学生总数的46%,下降了13个百分点,学生自择的实习岗位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动,但相对比统一组织的好些。
2.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岗位适应性。企业一般将顶岗实习学生安排在基础岗位,有些企业先让学生做一段时间销售,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然后再到会计岗位,但学生往往过不了销售岗位的考验期就溜之大吉了,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但最终也赢得了很好的工作岗位。也有企业让学生到生产车间了解工艺流程,以便日后做成本核算,但学生不愿到艰苦的车间环境中工作,半途而废,给企业管理带来不便。
3.企业用人时间与学校的课程安排时间不匹配。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用人时间往往有其季节性或峰谷期,这与学校的学期安排往往不匹配。比如,许多代理记账公司在每年的3月份是用工荒时期,而此时也是学生在校上课时间,不能到企业实习,到了7月份,学生可以实习了,企业的用工荒也过去了。
(三)学生面临的困境
1.顶岗实习工资低,权益难以保障。从我院学生顶岗实习的工资来看,月工资从100至3000不等,但多数在500-800之间,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样的工资水平在沈阳很难维持基本的生活,而且越是专业对口的岗位,工资越低。在双向选择机制和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相对弱势。为了找到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并不享受基本工资待遇。
2.实习单位缺乏诚信。为了追求利益,节约开支,占领市场,部分实习单位缺乏应有的诚信,在实习过程中往往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有的实习单位以试用或签订劳动合同为诱饵鼓励实习生刻苦工作,把实习期变成盘剥期。有的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实习单位没有一套健全的实习生管理培训制度,对实习生采取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有的实习单位根本没有为实习生安排具体的指导老师,以各种理由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有的实习单位安排实习生仅仅做一些端茶送水的工作,很难真正安排实际的工作岗位。
以上种种,揭示出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的困境,而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还需多方积极努力,改变这种几难的实习尴尬困境。虽然顶岗实习工作迫切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高职顶岗实习保驾护航。但同时,学校、学生也应从自身寻找解决困境的方法。
二、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困境成因分析
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出现“校热企冷”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高职实习生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上岗慢,企业使用度不高,具体原因如下:
(一)学校的原因
1.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的日常教学,教师注重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做事能力的培养,企业要素引入不多,没有工作情境,学生不熟悉企业,动手和做事能力差,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差,进入顶岗实习阶段,无法快速适应岗位工作。
2.固守学校的管理规定,不能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学校固守教学计划,不能在企业需要人的时候,派出学生顶岗实习,当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派出学生实习时,企业很可能已经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了。
3.学校无法过于限制实习学生换岗。从目前情况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要么花精力培养学生,使其胜任岗位工作,但学生成手后很可能就跳槽到另外的高薪企业了。另一种情况是,企业只提供初级岗位,学生做简单重复的低技术岗位,而学生认为学不到本事,又不愿意干,最终也会离开企业。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和企业都很无奈。学校不可能强迫学生必须在某个企业某个岗位实习,企业也不能仅凭一纸实习协议就约束住学生。 (二)学生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主要有二:
1.选择实习岗位随意性很大。由于学生对实习岗位预期、认知不足,有的学生选择实习岗位随意性很大,总是变来变去,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不便,到了岗位后,也会由于各种原因而离职,短短几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有可能变换3、4个实习岗位。
2.自主学习意识差。学生到了企业,仍然处在学校的状态中,不会积极跟指导老师求教,不会主动学习岗位中的新知识,还是坐等别人来教,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三)企业
1.不安排实习学生轮岗。出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培养了某一岗位的实习生,不会再花力气让学生轮岗,重新培养,所以,实习学生只能在一个岗位工作,无法遍历其他相关岗位,体验不同岗位的业务,顶岗实习实现不了最终目标。
2.注重用人,不注重指导,短期行为多。企业无法专门给实习学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即使配备,企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基本是培训后直接上岗,批量接收实习生的单位,往往是人员流动性强、用工季节性强的公司,接收实习生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使用廉价劳动力。
三、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困境的解决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知,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没有培养出有职业素养的、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虽然企业出于经营利益考虑的用人制度、政府在校企合作机制中的引导作用还有所缺失也是原因,作为高职院校还需要从育人的根本职责上下功夫,如果培养的学生正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一切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一)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改革教学方法,变知识传授为能力训练,课堂关注学生做事能力,而不是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推到顶岗实习阶段,减轻企业接收实习生的难度,尽量减少实习生给企业带来的不便影响,让企业尝到接收实习生的真正好处,从而乐于接纳实习生。
(二)强化虚拟仿真实训,引进大型综合实训教学项目
引进大型综合实训教学项目,组织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大型综合实训教学项目通常要学生协作完成,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项目可实现学生遍历岗位的教学目标,从而部分实现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学生走出校门时就能从容应对企业真实岗位环境。
(三)实行学分制,分批次、分阶段派出实习生,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不打乱教学计划
学院每年六七百人的招生规模,到了顶岗实习期,寻找实习岗位的压力过大。可以考虑实行弹性学制,即实行真正的学分制管理,学生可以分批次、分阶段的顶岗实习,实现时间上真正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变管理为服务,拓宽学生选择实习岗位的空间。
(四)改革实习考核制度
将实习生换岗情况纳入实习考核体系内,顶岗实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岗位稳定率,不能三天两头换岗,换岗要写出具体的理由,一个月之内换岗的要将实习成绩降档处理。
(五)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进订单班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实行订单班,让学生在学校就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顶岗实习进入企业,实现入学、实习、就业一条龙,也免去企业培养成人,人去楼空的窘境。
参考文献:
[1]曹俊明.论政府在高职顶岗实习中的主导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2]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关键词:会计;顶岗实习
一、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困境分析
(一)学校面临的困境
1.实习岗位难找,对口的实习岗位更难找。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参加顶岗实习的会计类学生稳定在600人左右,学校采取统一组织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安排顶岗实习,三年来,学校通过开发校企合作单位,组织“双选会”等方式积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实习单位主要集中在省内中小工商、服务类企业、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理财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超市等,实习岗位主要有收银、出纳助理、出纳、会计助理、核算员、大堂经理、文员、人资助理、电话营销、店长助理、销售等。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企业愿意选用有经验的会计人员,不愿意接收毫无经验的实习生,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虽然数量充足,但专业对口的会计类实习岗位不多。许多代理记账公司专业对口的会计类实习岗位出现30-40选1的录取比例。
2.实习岗位分散、不稳定,管理难度大。由于会计岗位的分散性,每家企业能接收的实习人数基本在1-2名。分散的实习单位给实习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从三年的结果看,批量接收实习学生的单位,大多集中在电话行销、收银及其他非专业岗位,而学生往往不认可这些实习岗位,所以即使前期统一安排到岗的比例高,但最终这些岗位的离职率也最高。2015年,学校组织了“双选会”,为学生提供近百家企业供学生选择实习单位,学生选择空间和自由度增大,顶岗实习的自主性增强,选择也更加理性,离职率较去年有所降低,但专业不对口问题仍然存在。
3.即使专业对口的岗位,学生要深入具体业务仍有困难。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如出纳岗位直接与现金打交道,企业不能100%对实习生开放,有些账务处理问题也无法让实习学生真正接触到。出现这种状况,学校派学生顶岗实习的初衷难以落实,顶岗实习的目标很难实现。
(二)企业面临的困境
1.实习生流动性强,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困难。实习学生到企业是顶岗工作,前期通常都需要一定的培训,往往企业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把学生培训上岗了,学生又会因为种种原因而离职,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困难,也打消企业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积极性。2014年学生顶岗实习中,截止10月份,实习一个月后,学校统一组织的学生已经占实习学生总数的46%,下降了13个百分点,学生自择的实习岗位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动,但相对比统一组织的好些。
2.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岗位适应性。企业一般将顶岗实习学生安排在基础岗位,有些企业先让学生做一段时间销售,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然后再到会计岗位,但学生往往过不了销售岗位的考验期就溜之大吉了,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但最终也赢得了很好的工作岗位。也有企业让学生到生产车间了解工艺流程,以便日后做成本核算,但学生不愿到艰苦的车间环境中工作,半途而废,给企业管理带来不便。
3.企业用人时间与学校的课程安排时间不匹配。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用人时间往往有其季节性或峰谷期,这与学校的学期安排往往不匹配。比如,许多代理记账公司在每年的3月份是用工荒时期,而此时也是学生在校上课时间,不能到企业实习,到了7月份,学生可以实习了,企业的用工荒也过去了。
(三)学生面临的困境
1.顶岗实习工资低,权益难以保障。从我院学生顶岗实习的工资来看,月工资从100至3000不等,但多数在500-800之间,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样的工资水平在沈阳很难维持基本的生活,而且越是专业对口的岗位,工资越低。在双向选择机制和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相对弱势。为了找到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并不享受基本工资待遇。
2.实习单位缺乏诚信。为了追求利益,节约开支,占领市场,部分实习单位缺乏应有的诚信,在实习过程中往往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有的实习单位以试用或签订劳动合同为诱饵鼓励实习生刻苦工作,把实习期变成盘剥期。有的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实习单位没有一套健全的实习生管理培训制度,对实习生采取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有的实习单位根本没有为实习生安排具体的指导老师,以各种理由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有的实习单位安排实习生仅仅做一些端茶送水的工作,很难真正安排实际的工作岗位。
以上种种,揭示出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的困境,而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还需多方积极努力,改变这种几难的实习尴尬困境。虽然顶岗实习工作迫切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高职顶岗实习保驾护航。但同时,学校、学生也应从自身寻找解决困境的方法。
二、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困境成因分析
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出现“校热企冷”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高职实习生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上岗慢,企业使用度不高,具体原因如下:
(一)学校的原因
1.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的日常教学,教师注重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做事能力的培养,企业要素引入不多,没有工作情境,学生不熟悉企业,动手和做事能力差,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差,进入顶岗实习阶段,无法快速适应岗位工作。
2.固守学校的管理规定,不能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学校固守教学计划,不能在企业需要人的时候,派出学生顶岗实习,当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派出学生实习时,企业很可能已经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了。
3.学校无法过于限制实习学生换岗。从目前情况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要么花精力培养学生,使其胜任岗位工作,但学生成手后很可能就跳槽到另外的高薪企业了。另一种情况是,企业只提供初级岗位,学生做简单重复的低技术岗位,而学生认为学不到本事,又不愿意干,最终也会离开企业。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和企业都很无奈。学校不可能强迫学生必须在某个企业某个岗位实习,企业也不能仅凭一纸实习协议就约束住学生。 (二)学生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主要有二:
1.选择实习岗位随意性很大。由于学生对实习岗位预期、认知不足,有的学生选择实习岗位随意性很大,总是变来变去,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不便,到了岗位后,也会由于各种原因而离职,短短几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有可能变换3、4个实习岗位。
2.自主学习意识差。学生到了企业,仍然处在学校的状态中,不会积极跟指导老师求教,不会主动学习岗位中的新知识,还是坐等别人来教,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三)企业
1.不安排实习学生轮岗。出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培养了某一岗位的实习生,不会再花力气让学生轮岗,重新培养,所以,实习学生只能在一个岗位工作,无法遍历其他相关岗位,体验不同岗位的业务,顶岗实习实现不了最终目标。
2.注重用人,不注重指导,短期行为多。企业无法专门给实习学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即使配备,企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基本是培训后直接上岗,批量接收实习生的单位,往往是人员流动性强、用工季节性强的公司,接收实习生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使用廉价劳动力。
三、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困境的解决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知,会计类学生顶岗实习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没有培养出有职业素养的、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虽然企业出于经营利益考虑的用人制度、政府在校企合作机制中的引导作用还有所缺失也是原因,作为高职院校还需要从育人的根本职责上下功夫,如果培养的学生正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一切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一)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改革教学方法,变知识传授为能力训练,课堂关注学生做事能力,而不是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推到顶岗实习阶段,减轻企业接收实习生的难度,尽量减少实习生给企业带来的不便影响,让企业尝到接收实习生的真正好处,从而乐于接纳实习生。
(二)强化虚拟仿真实训,引进大型综合实训教学项目
引进大型综合实训教学项目,组织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大型综合实训教学项目通常要学生协作完成,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项目可实现学生遍历岗位的教学目标,从而部分实现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学生走出校门时就能从容应对企业真实岗位环境。
(三)实行学分制,分批次、分阶段派出实习生,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不打乱教学计划
学院每年六七百人的招生规模,到了顶岗实习期,寻找实习岗位的压力过大。可以考虑实行弹性学制,即实行真正的学分制管理,学生可以分批次、分阶段的顶岗实习,实现时间上真正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变管理为服务,拓宽学生选择实习岗位的空间。
(四)改革实习考核制度
将实习生换岗情况纳入实习考核体系内,顶岗实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岗位稳定率,不能三天两头换岗,换岗要写出具体的理由,一个月之内换岗的要将实习成绩降档处理。
(五)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进订单班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实行订单班,让学生在学校就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顶岗实习进入企业,实现入学、实习、就业一条龙,也免去企业培养成人,人去楼空的窘境。
参考文献:
[1]曹俊明.论政府在高职顶岗实习中的主导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2]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