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解决孤岛油田普通稠油水驱开发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的矛盾,对研究区实施热化学蒸汽驱的配套开发技术优化参数,编制综合调整开发方案,实施效果良好,提高了采收率。
关键词:普通稠油;蒸汽驱;数值模拟
目前临盘稠油已整体建成了Ng3-4、Ng5、Ng6三大稠油环,年产油量由1993年投入开发时的11.7万吨上升至2009年的124.3万吨,占临盘年产油量的比例由1993年的2.5%上升到了2009年的35.0%。截至2015年11月,临盘热采井的开井数上升至942口,日产油3751t,含水87.2%,蒸汽吞吐的采收率达到了23.8%,稠油开发已成为临盘油田上产主阵地;中二中Ng5区块是临盘油田稠油油藏中,利用水驱开发的典型开发單元,因此,在本区块开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开发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临盘油田中二中Ng5区块水驱开发主要开发层系为Ng5砂层组,包括Ng51、Ng52、Ng53、Ng54、Ng55、Ng56等6个小层,主力开发层系为Ng53层,Ng54与Ng55层次之,其它小层均为非主力层。而本区块受河流相沉积影响,各小层呈现出包含明显的韵律层小层特征,因此需对本区块地层进行精细地层对比研究,以为分析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及转换开发方式可行性提供强有力的地质支撑。
通过油藏地质研究,对Ng5砂层组各小层及韵律层进行了精细划分及对比,计算了各小层及韵律层的地质储量,认清了储层连通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中二中Ng5区块开展普通稠油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及下一步开发潜力分析,摸清不同开发阶段、不同井网条件下蒸汽吞吐的开采规律、水侵影响规律,系统研究平面上、纵向上空间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实现该区块长效高效开发。
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水驱后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层间纵向上:上部小层比下部小层水淹严重;研究区各时间单元剩余油饱和度均大于45%,其中Ng54、Ng55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5%,剩余油饱和度较大。层内纵向上:由于研究区内为河流相正韵律,受到正韵律以及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层内底部较顶部水淹严重,驱油效率高;层内平面上:南部水淹程度高,北部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分布规律主要为:原油粘度高的区域剩余油饱和度高;水驱次主流线上剩余油饱和度较高;注水井附近仍有一定剩余油。单纯采用普通蒸汽吞吐或蒸汽驱技术风险相对较大,开发效益难以保障。因此,需要开展具有堵水增油作用的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配套开发技术研究,亦即热化学蒸汽驱技术研究。
首先进行了合理开发方式转换研究,在研究区Ng53-4设计了5种开发方式:热水驱+驱油剂、热水驱、蒸汽驱+驱油剂、蒸汽驱和蒸汽驱+起泡剂+N2。模拟过程中,热水温度为300℃,蒸汽干度45%,采注比为1.2,蒸汽连续注入,驱油剂+起泡剂+N2段塞采用注停各30天的方式注入,起泡剂浓度0.4%,驱油剂浓度0.5%。累产及阶段采出程度均显示,蒸汽驱效果好于热水驱,而仅在热水驱和蒸汽驱中添加驱油剂以提高采出程度效果不够明显,而蒸汽驱+驱油剂+起泡剂+N2的开发方式可大幅提高采出程度,达到最好效果,推荐采用该方式。研究区Ng55设计零散水平井挖潜。
其次,开展了热采井网优化部署方式研究,在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200×283m的反九点面积水驱井网,在水驱次主流线加密,可组成四种井网形式:一是老水井关,反四点井网,二是老水井生产,反五点井网,三是老水井生产,水平井五点井网,四是老水井生产,反九点井网。不论采用何种井网,水驱后转热采均较大幅度提高采出程度,其中反九点法井网效果最好,提高采出程度23.5%,采收率达到51.6%,热采累积油汽比0.24,水驱后转蒸汽驱最优的井网为九点法井网。
再次开展了水驱后转热化学蒸汽驱合理注采政策研究。通过转蒸汽驱时机研究认为,在综合考虑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以及目前压力状况下,转蒸汽驱压力为6.5MPa左右。蒸汽驱注入0.2PV蒸汽后转化学蒸汽驱为宜。通过注驱油剂时机研究认为,驱油剂应在注泡沫体系对高温低饱和区域进行封堵以后注入,提高高饱和油区域的驱油效率。通过注采参数优化设计,认为合理注汽速度为6t/h左右,蒸汽驱时的合理采注比为1.2。同时,对蒸汽驱井组进行了单井配产配注研究,生产井产液量根据蒸汽驱配产配注原则设计,采注比取1.2,同时依据目前液量及泵的产液能力,对部分单井进行了液量的校正,合计日产液量2713t/d。
利用本次研究结果,编制《临盘油田中二中Ng5稠油蒸汽驱方案》,设计蒸汽驱井组15个,部署新井33口。目前中二中Ng5研究区已完钻新井26口,从已完钻的新井钻遇油层看,新井钻遇油层较好,油层厚度大,含油饱和度高。本次研究,新增可采储量85.0×104t,平均单井新增可采储量1.5×104t,把单元采收率提高20个百分点,改善了该区稠油的开发效果,提高了临盘油田采收率。
参考文献:
[1] 孙建平,樊中海.剩余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石油勘探开发情报,1999,15(1):40-46.
[2] 王卓飞等.稠油油藏段塞蒸汽驱技术研究.新疆石油地质,2001,22(4).
[3] 岳清山等.对蒸汽驱几个问题的探讨.特种油气藏.1997,4(2).
作者简介:
郑振强,男,工程师,现从事原油开采生产工作。
关键词:普通稠油;蒸汽驱;数值模拟
目前临盘稠油已整体建成了Ng3-4、Ng5、Ng6三大稠油环,年产油量由1993年投入开发时的11.7万吨上升至2009年的124.3万吨,占临盘年产油量的比例由1993年的2.5%上升到了2009年的35.0%。截至2015年11月,临盘热采井的开井数上升至942口,日产油3751t,含水87.2%,蒸汽吞吐的采收率达到了23.8%,稠油开发已成为临盘油田上产主阵地;中二中Ng5区块是临盘油田稠油油藏中,利用水驱开发的典型开发單元,因此,在本区块开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开发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临盘油田中二中Ng5区块水驱开发主要开发层系为Ng5砂层组,包括Ng51、Ng52、Ng53、Ng54、Ng55、Ng56等6个小层,主力开发层系为Ng53层,Ng54与Ng55层次之,其它小层均为非主力层。而本区块受河流相沉积影响,各小层呈现出包含明显的韵律层小层特征,因此需对本区块地层进行精细地层对比研究,以为分析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及转换开发方式可行性提供强有力的地质支撑。
通过油藏地质研究,对Ng5砂层组各小层及韵律层进行了精细划分及对比,计算了各小层及韵律层的地质储量,认清了储层连通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中二中Ng5区块开展普通稠油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及下一步开发潜力分析,摸清不同开发阶段、不同井网条件下蒸汽吞吐的开采规律、水侵影响规律,系统研究平面上、纵向上空间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实现该区块长效高效开发。
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水驱后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层间纵向上:上部小层比下部小层水淹严重;研究区各时间单元剩余油饱和度均大于45%,其中Ng54、Ng55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5%,剩余油饱和度较大。层内纵向上:由于研究区内为河流相正韵律,受到正韵律以及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层内底部较顶部水淹严重,驱油效率高;层内平面上:南部水淹程度高,北部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分布规律主要为:原油粘度高的区域剩余油饱和度高;水驱次主流线上剩余油饱和度较高;注水井附近仍有一定剩余油。单纯采用普通蒸汽吞吐或蒸汽驱技术风险相对较大,开发效益难以保障。因此,需要开展具有堵水增油作用的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配套开发技术研究,亦即热化学蒸汽驱技术研究。
首先进行了合理开发方式转换研究,在研究区Ng53-4设计了5种开发方式:热水驱+驱油剂、热水驱、蒸汽驱+驱油剂、蒸汽驱和蒸汽驱+起泡剂+N2。模拟过程中,热水温度为300℃,蒸汽干度45%,采注比为1.2,蒸汽连续注入,驱油剂+起泡剂+N2段塞采用注停各30天的方式注入,起泡剂浓度0.4%,驱油剂浓度0.5%。累产及阶段采出程度均显示,蒸汽驱效果好于热水驱,而仅在热水驱和蒸汽驱中添加驱油剂以提高采出程度效果不够明显,而蒸汽驱+驱油剂+起泡剂+N2的开发方式可大幅提高采出程度,达到最好效果,推荐采用该方式。研究区Ng55设计零散水平井挖潜。
其次,开展了热采井网优化部署方式研究,在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200×283m的反九点面积水驱井网,在水驱次主流线加密,可组成四种井网形式:一是老水井关,反四点井网,二是老水井生产,反五点井网,三是老水井生产,水平井五点井网,四是老水井生产,反九点井网。不论采用何种井网,水驱后转热采均较大幅度提高采出程度,其中反九点法井网效果最好,提高采出程度23.5%,采收率达到51.6%,热采累积油汽比0.24,水驱后转蒸汽驱最优的井网为九点法井网。
再次开展了水驱后转热化学蒸汽驱合理注采政策研究。通过转蒸汽驱时机研究认为,在综合考虑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以及目前压力状况下,转蒸汽驱压力为6.5MPa左右。蒸汽驱注入0.2PV蒸汽后转化学蒸汽驱为宜。通过注驱油剂时机研究认为,驱油剂应在注泡沫体系对高温低饱和区域进行封堵以后注入,提高高饱和油区域的驱油效率。通过注采参数优化设计,认为合理注汽速度为6t/h左右,蒸汽驱时的合理采注比为1.2。同时,对蒸汽驱井组进行了单井配产配注研究,生产井产液量根据蒸汽驱配产配注原则设计,采注比取1.2,同时依据目前液量及泵的产液能力,对部分单井进行了液量的校正,合计日产液量2713t/d。
利用本次研究结果,编制《临盘油田中二中Ng5稠油蒸汽驱方案》,设计蒸汽驱井组15个,部署新井33口。目前中二中Ng5研究区已完钻新井26口,从已完钻的新井钻遇油层看,新井钻遇油层较好,油层厚度大,含油饱和度高。本次研究,新增可采储量85.0×104t,平均单井新增可采储量1.5×104t,把单元采收率提高20个百分点,改善了该区稠油的开发效果,提高了临盘油田采收率。
参考文献:
[1] 孙建平,樊中海.剩余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石油勘探开发情报,1999,15(1):40-46.
[2] 王卓飞等.稠油油藏段塞蒸汽驱技术研究.新疆石油地质,2001,22(4).
[3] 岳清山等.对蒸汽驱几个问题的探讨.特种油气藏.1997,4(2).
作者简介:
郑振强,男,工程师,现从事原油开采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