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园原生草本小校友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ma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我对康乐园没有太多发言权,我才来这里3个多月,比不上在此生活了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那些人体悟深刻。但实际上,对生命的感情是共通的。当你喜爱生命时,无论在怎样陌生的环境遇到怎样陌生的物种,一种熟悉的亲近感总是会油然而生。
  单色蝴蝶草,南校极其稀有的原生小草本,奇怪的是在东校却是满草坪的大路货……
  很多热爱自然的人也许有这种爱好:刷新种,简而言之便是观察或者记录自己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的物种。对我来说康乐园就给了我一个刷新种的机会,这是一个原生植被保护得还算比较不错的地方,虽然园丁每年都会定期把一些原生植物清除掉,但是在这个人和物种的博弈间,有些小家伙逐渐取得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就象征着它们在康乐园安营扎寨。
  有时候某些少见居民的出现会出乎人的意料,甚至给人一种莫大的惊喜,我印象最深的是路遇陌上菜的经历。管院前有一个退掉了水的池塘,乍看之下,在那些潮湿的土地上长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杂草。
  陌上菜,这个不起眼的小家伙有着这个相当诗意的名字,它同时也是母草属的模式种,身肩重任。
  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抱着好玩的心态我到那个干掉的土地上走了走,一朵可爱的小白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个家伙好像和常见的母草不同,当时就是闪过这样一个念头,促使我蹲下身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形态,没想到这家伙竟然就是我期待已久的陌上菜。就在发现的前几天,植物群里的人还在吐槽这家伙很难见到来着。废话少说,赶紧端上相机,狠狠来了几张爽片,那种开心和成就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贴生石韦,这是中大最为常见的一种附生蕨类,常常附生在学校里的大樟树上。
  当然中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原生草本则是树生蕨类,这些蕨类长在历史悠久的大乔木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极美。或许密集恐惧症的人会有相反的看法。但是你绝对难以找到第二所高校,能在校园里领略这种如同热带雨林般的景象
  槲蕨,这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树生蕨类,在中大内的分布也局限得多。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感叹为啥自己见不到这么多的植物,诚然,有不少有意思的植物确实需要仔细去搜寻,甚至有时候为了找某种原生植物,我们会一寸一寸地搜索草坪(我一般称此举为刷草坪,也被人送外号草坪小王子)。当然有些广布的种类也很美。母草就是一种常见到不能再常见的小草本,如果你看到草地里有一点白色,蹲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花上又有着紫色的斑点,那就基本是母草没跑了。
  由于岭南独特的的气候条件,该种的花期甚至可能贯穿全年,也就是一年中你都有机会草坪上发现这种可爱的小草。花上紫色的斑点变异很多,你如果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像集邮那样来拍摄不同花色的母草,甚至搞不好里头还会有尚未发现的新种母草呢!
  泥花草,和母草亲缘关系很近的一种小草本,金黄色的雄蕊是其萌点,但是找寻的难度稍大。
  棒叶不死鸟,据说最初引入是出于老广州屋顶绿化的考虑,这种植物繁衍的历史实际上也见证着老羊城的历史变迁。现在在一些干涸的阴沟和老房屋的屋顶可以找到它们。
  它们也许比每一个中大人都更加属于中大的一部分,甚至它们存在的历史都超越了中大本身的年龄。静静地观察,静静地思考,你会比认为“它们只是杂草而已”感悟到更多。
  一个充满生机的校园就是如此。数以万计的生命沉默着,仿佛与人无争地生长、繁衍、重复生命的轮回。你也许觉得这些植物和我们无关,但是如果有一天,你们蓦然相遇,却可能成为永生难忘的经历。说得更玄乎一些,它们可能默默无闻地见证过这所高等学府初建的往昔,见证过几十年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也许已经不是最初来到中大时的它们,但是它们和它们的子孙后代历经漫长岁月的风云变幻,如一尊历史的丰碑,总是无声地讲述着这个学校发生过的事情。
  假鞭叶铁线蕨,常常可以在水泥缝里发现它的踪迹,偶尔也会生长到“小红楼”的缝隙中,一古一新,在一个空间碰撞,令人感慨良多。
  所以生态也是一种积淀,不是单纯用一堆物种如同拼积木一般拼合组装到一处就能解决问题。一个稳定的系统涉及物种间紧密而复杂的互相作用和联系,如一张无形的大网,通过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等相互作用而互相交织,从而成为一个紧密协同的整体。人类也是其中一环。如果有一天叫醒我们的不再是鸟儿的宛转歌声而是工厂的轰鸣声,我想那种天人合一的适应和我们对于一草一木的依赖,会变得弥足珍贵。
  了解它们,不单是欣赏一份份来自造物主手创的艺术品,也是了解我们自身的过程。我们跟随它们生命的历程,为发芽而充满期待,预想着它将要绽放的美丽;为开花而充满兴奋,赶紧拿上相机狠拍;为结果而充满欣慰,为它们族群能星火相传而开心;为它们的死亡而惋惜。或许植株的正常枯萎还不令人那么悲伤,若是有一天到了熟悉地方却没有发现熟悉的友人,想着它们已被大爷大妈采回去炖了或是已被割草机处理,那才是令我们爱植物的人真正难受的。
  漫步于康乐园中,勿忘低头看看有没有漂亮小花从草丛中冒出来,抬头望望有没有一只鸣叫着的鸟从空中掠过。它们和我们都不陌生,说笑一句,它们也是我们的校友呢。
其他文献
成均馆大学是韩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成均馆大学的前身,  是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年)设立的第一个国立高等教育机构成均馆,  1398年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华丽丽的历史。  据说,朝鲜太祖以儒学要谛为基本建立成均馆,  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高丽王室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  直到现在,成均馆大学的校训仍是:仁、义、礼、智四个字。  几百年发展,现在成均馆大学已是全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
数学知识分子的梦想  腾非,29岁。8年前,他是北大数学学院的一名学生,却酷爱人文。那时他上大三,经常去哲学系和社会学系听课。他最喜欢的作者有四位:雷蒙·阿隆、西蒙·波伏娃、卡尔·曼海姆和以赛亚·伯林。他的父亲是一名文学教授,一生将读书视为自己的信仰。腾非将自己视为一名“数学知识分子”,用符号而非文字探索纯粹的学问。他喜欢罗马史,入学时就熟读普鲁塔克。他曾去哲学系听李猛老师讲伦理学,去历史系听黄洋
从2009年起至今,张晓玫坚持单独邀请自己的研究生吃饭。在餐桌上,她和学生一对一面对面,在学业、情感、家庭等方面深入交流。“我不想把这件事情量化,去数我到底已经请了多少学生吃饭。”张晓玫说,“对我而言,这是一件很快乐也很自然的事情。就像我们肯定不会去数自己从小到大一共吃了几顿饭一样。”如今,“晓玫午餐”已经非常成熟稳定,学期开始时她会提前排表,保证和每个学生至少能吃上一次饭。  她可能从未想到,自
中国会计博物馆位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松江校区,  与﹁上海之根﹂——松江草木文润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中国会计博物馆包括中国展厅、国际展厅、会计名人堂、视听室、藏品库等展览和储藏场所,  总建筑面积四千五百平方米,展陈面积两千五百平方米,总体上呈现﹁人、物、史﹂一体化的功能形态,  全面展示中外会计历史以及对二十世纪中国会计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会计名人。  知古意懂本质  2007年受美国会计名人
2011年9月,北京建筑大学(以下简称“建大”)在郊区大兴的校区投入使用,  除建筑系和部分专业的大四学生仍在城里的老校区外,学校大部分同学都在占地65公顷的新校区学习和生活。  作为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建造自然使出了看家本领,各个建筑不仅外观奇美,  功能上也充分体现出设计者的巧思和人性化关怀。  近日,建大记者团的多位同学,兵分几路,全方位呈现建大的惬意生活。  闭馆不想走,期末不占座  201
华为:“让一线呼唤炮火”组织模式  我们来看国内最顶尖的企业,前些年华为的任正非专门提出来,要变成“让一线呼唤炮火”这样一种组织模式。同时他提出进一步改革,就是前端组织的技能要变成全能的,基层作战单元在授权范围内,有权直接呼唤炮火。后方变成系统支持力量,必须及时、有效地提供支持与服务以及分析监控。我们发现,华为这种呼唤炮火组织模式,基本上是把企业的组织变成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三人突击小组。原
虽然我也是陶瓷专业的,但是老实说,大一整年还只是基础课阶段,连陶泥都还没摸着呢。但是,师兄师姐们轰轰烈烈地烧窑、轰轰烈烈地毁作品、出作品的事儿还是听说了不少,很好奇他们到底折腾出什么来了。毕业展一到,我就纠集了一拨小伙伴,拉着师兄师姐来给我们现场解说。还真别说,做的人和看的人,绝对不在一个次元里。虽然有很多囧,但看展的过程还是很愉快的。  景·商  作者:杨苍婕  看到这绿色的第一眼就喜欢,充满了
国外航空坐过千百回,印象最深的是阿联酋航空,  他们具有中东特色的漂亮制服,  A380奢华大飞机格外舒适,空乘们专业优雅,  却从来没想到,有一天,我竟然也有机会穿上它,  从20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份荣耀机组中的一员。  阵容浩大心慌慌  说来十分巧,辞了国内旅行定制师的工作后,离职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在公司忙着交接工作并办理一些手续,曾偶然搜到阿联酋航空有打折机票,一时好奇,点进了
作为高校辅导员,经常要指导学生干部开展团队建设。有些学生干部由于不知道如何建设高品质团队,于是只好大声呼喊:“我们一定要加强团队合作!要讲奉献!要上下凝成一股绳!我们的工作则无往而不胜。”喊口号可以,但效果有时却很不佳。那么如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打造出一支高品质的学生干部团队?在我看来,同心同德是第一要义。  进入学校工作以来,有一件事情一直令我记忆深刻。  2009年我校作为游行队伍参加国庆6
在整个演讲中,她频频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整个风格就像标题短短一句就体现出的既含蓄又浓情的大家闺秀范儿,再心急也不能不顾身份扯着嗓子喊。  校长在演讲开始提出一个大问题:我们完成了哪些对这所大学应尽的义务,从而让几十年几百年的后人据此评价我们?这仍然是含蓄但不无威胁地说这是一个巨变,是会影响几百年的巨变,我们要重视。  接着校长高调宣布了自己的“野心”:要改变哈佛,带领它走进新时代。也含蓄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