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本文主要针对在新时期我国农村农民培训工作提出几点认识。
【关键词】新时期 新型农民 培训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9-01
目前,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1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还不到1%。农民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培养造就本土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的新型农民。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的根本途径。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新时期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应着力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责任感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是新时期科教兴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把培训对象的重点放在青年农民上,尽快提高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加速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科教兴农的必然要求。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自觉地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当作关键工作,抓好抓实。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是切实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涉及面广,部门多,任务重,要求高。因此,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协调各方面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各司其责,形成科教兴农的合力。根据现阶段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要求,针对农业特点和农民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或实施意见。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按照行政部门监督、培训单位承担、凭借能力竞争、任务落实到人”的原则,明确职责,细化政策措施,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三、实施农民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第一,整合有限培训资源。实施农民培训要按照“资源共享、效益为先”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农业部门的网络优势、教育部门的教学和设备优势,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师资、设备、就业用工、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计划、项目和专业。
第二,实施“五大工程”。“五大工程”是指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营造全社会“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培养三类人才。①实用技术人才。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和农业特色,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加快培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②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营销大户等人才,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③劳动技能人才。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形成农民与培训市场双向互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农民培训真正能够走上政府引导、多元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使培训水平和农民技能水平同步快速提升。
第四,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坚持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準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就业培训,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严格控制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有序、有质转移。
四、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农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沿阵地”,更是普法教育的“前沿阵地”。农民只有懂法、知法、守法,才能明辨是非界限,做到依法办事,只有在广大农民中普及了法律知识,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通过开展让法律走进课堂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在家校之间开展互动式的教育活动,把普法知识带回家。
二是开辟法制宣传阵地,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各地可通过建立农民法制学校、图书室、法制宣传园地、法制宣传专栏等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法守法的环境氛围,对村民进行经常性的法律知识教育和宣传。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农村应开展村民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法制文艺演出、法律知识竞赛、评选法制文明户或遵纪守法户等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的法律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农村普法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农村社会成员在良好的法制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法制宣传教育。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
提高农民道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建设和谐村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循序渐进。
一是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我国传统道德的优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学校和家庭为重要载体,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是把深入宣传教育与开展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改进创新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靠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人、打动人,用真情、真诚感染人、激励人,以先进典型的率先垂范感染人、带动人,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典型示范”。通过开展 “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党员百分考核量化管理”等形式创建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并大力宣传这些先进典型,达到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的目的,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是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取悦民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才能使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才能抓出成效。
【关键词】新时期 新型农民 培训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9-01
目前,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1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还不到1%。农民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培养造就本土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的新型农民。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的根本途径。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新时期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应着力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责任感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是新时期科教兴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把培训对象的重点放在青年农民上,尽快提高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加速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科教兴农的必然要求。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自觉地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当作关键工作,抓好抓实。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是切实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涉及面广,部门多,任务重,要求高。因此,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协调各方面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各司其责,形成科教兴农的合力。根据现阶段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要求,针对农业特点和农民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或实施意见。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按照行政部门监督、培训单位承担、凭借能力竞争、任务落实到人”的原则,明确职责,细化政策措施,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三、实施农民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第一,整合有限培训资源。实施农民培训要按照“资源共享、效益为先”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农业部门的网络优势、教育部门的教学和设备优势,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师资、设备、就业用工、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计划、项目和专业。
第二,实施“五大工程”。“五大工程”是指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营造全社会“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培养三类人才。①实用技术人才。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和农业特色,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加快培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②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营销大户等人才,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③劳动技能人才。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形成农民与培训市场双向互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农民培训真正能够走上政府引导、多元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使培训水平和农民技能水平同步快速提升。
第四,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坚持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準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就业培训,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严格控制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有序、有质转移。
四、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农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沿阵地”,更是普法教育的“前沿阵地”。农民只有懂法、知法、守法,才能明辨是非界限,做到依法办事,只有在广大农民中普及了法律知识,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通过开展让法律走进课堂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在家校之间开展互动式的教育活动,把普法知识带回家。
二是开辟法制宣传阵地,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各地可通过建立农民法制学校、图书室、法制宣传园地、法制宣传专栏等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法守法的环境氛围,对村民进行经常性的法律知识教育和宣传。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农村应开展村民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法制文艺演出、法律知识竞赛、评选法制文明户或遵纪守法户等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的法律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农村普法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农村社会成员在良好的法制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法制宣传教育。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
提高农民道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建设和谐村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循序渐进。
一是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我国传统道德的优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学校和家庭为重要载体,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是把深入宣传教育与开展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改进创新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靠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人、打动人,用真情、真诚感染人、激励人,以先进典型的率先垂范感染人、带动人,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典型示范”。通过开展 “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党员百分考核量化管理”等形式创建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并大力宣传这些先进典型,达到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的目的,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是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取悦民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才能使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才能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