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一代人,80后身上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明显呈现出个性强烈、注重自我感受、思维相对独立等群体性特征。“80后”公务员作为80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或者说80后中的优秀分子,其心理状况尤其值得关注。
“80后”公务员的心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性别差异、机关层级差异和工作时间长短的差异上。性别差异方面,女性“80后”更追求稳定,而不是工作的变动;更希望在机关工作,而不是到基层、到复杂的环境中锻炼;随着结婚生子,精力会更多用于家庭。相比较而言,男性更乐于参加社会活动,更乐于接受多岗位多环境的历练。机关层级方面,基层“80后”公务员因客观上存在着起点低、出口窄、风气差、发展空间有限、收入不高的问题,觉得没有盼头、没有奔头,从而工作上没有劲头,想着尽可能地通过公开招考或其他途径“向上走”;省级以上“80后”公务员的平台高,出路相对较多,有的为了更好地成长,希望到基层丰富阅历、增加锻炼,有的则安于现状,表现出自鸣得意、年轻气盛的毛病。
“80后”公务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功利性倾向主要是指过度追求自身眼前的物质利益和功效。市场经济固有的趋利性、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浮躁以及机关的消极文化,对“80后”公务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导致部分人理想信念淡漠、社会责任感缺失,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滋生蔓延。有的“80后”公务员对于“理想,有利就想”,对于“前途,有钱就图”,甚至认为“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要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等等。在婚姻伴侣选择上,有些“80后”也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看重的是对方的权势和财富,而不是以感情为基础。在看待职务升迁上,“80后”公务员和绝大多数“官场”中人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一个灿烂前程。这本身没有错,应加以积极引导。然而,他们对成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把晋升的快慢看作是衡量工作和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80后”公务员的心理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人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往往多种想法同时并存。“80后”公务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心理时常处于矛盾交织的状态,很不稳定。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前和初期,他们对这份工作和人生目标存在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性很高;工作一段时间后,面对“工作繁重”、待遇较低、“发展空间狭窄,同年龄段公务员竞争激烈”、“等级和资历的鸿沟不可逾越”、“无法得到领导赏识”的现实,内心的波动和冲突比较剧烈。调查显示:有22%的年轻公务员对于目前的状态愉快;33%的人选择了凑合;26%的人回答疲惫;17%的人厌倦,想离开。但是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和前途的“望梅止渴”效应,又使他们舍不得这个铁饭碗,进退去留之间,常常焦虑不安,犹豫不决。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性的表现为:工作顺遂的时候,就信心满满,力求好好表现,显示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工作不如意的时候,就产生厌倦情绪,甚或对前途悲观困惑,出现与年龄不符合的暮气。
“80后”公务员的心理具有很强的自我调适性。面对“成长的烦恼”,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怨天尤人,一味地牢骚气馁,而是“不抛弃、不放弃”,甘当小学生从头学起;正确面对现实,积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生活,不断修正奋斗目标和人生航向,在有限的条件里做出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比如,不放弃改变现状的机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公务员考试,谋求其他出路;积极参加硕士生、博士生考试,打牢自身基础,为未来做着准备。可以说,“80后”公务员就是在不断摒除消极心理,努力克服困难、抛却烦恼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责任编辑 李 薇
“80后”公务员的心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性别差异、机关层级差异和工作时间长短的差异上。性别差异方面,女性“80后”更追求稳定,而不是工作的变动;更希望在机关工作,而不是到基层、到复杂的环境中锻炼;随着结婚生子,精力会更多用于家庭。相比较而言,男性更乐于参加社会活动,更乐于接受多岗位多环境的历练。机关层级方面,基层“80后”公务员因客观上存在着起点低、出口窄、风气差、发展空间有限、收入不高的问题,觉得没有盼头、没有奔头,从而工作上没有劲头,想着尽可能地通过公开招考或其他途径“向上走”;省级以上“80后”公务员的平台高,出路相对较多,有的为了更好地成长,希望到基层丰富阅历、增加锻炼,有的则安于现状,表现出自鸣得意、年轻气盛的毛病。
“80后”公务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功利性倾向主要是指过度追求自身眼前的物质利益和功效。市场经济固有的趋利性、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浮躁以及机关的消极文化,对“80后”公务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导致部分人理想信念淡漠、社会责任感缺失,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滋生蔓延。有的“80后”公务员对于“理想,有利就想”,对于“前途,有钱就图”,甚至认为“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要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等等。在婚姻伴侣选择上,有些“80后”也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看重的是对方的权势和财富,而不是以感情为基础。在看待职务升迁上,“80后”公务员和绝大多数“官场”中人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一个灿烂前程。这本身没有错,应加以积极引导。然而,他们对成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把晋升的快慢看作是衡量工作和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80后”公务员的心理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人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往往多种想法同时并存。“80后”公务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心理时常处于矛盾交织的状态,很不稳定。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前和初期,他们对这份工作和人生目标存在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性很高;工作一段时间后,面对“工作繁重”、待遇较低、“发展空间狭窄,同年龄段公务员竞争激烈”、“等级和资历的鸿沟不可逾越”、“无法得到领导赏识”的现实,内心的波动和冲突比较剧烈。调查显示:有22%的年轻公务员对于目前的状态愉快;33%的人选择了凑合;26%的人回答疲惫;17%的人厌倦,想离开。但是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和前途的“望梅止渴”效应,又使他们舍不得这个铁饭碗,进退去留之间,常常焦虑不安,犹豫不决。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性的表现为:工作顺遂的时候,就信心满满,力求好好表现,显示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工作不如意的时候,就产生厌倦情绪,甚或对前途悲观困惑,出现与年龄不符合的暮气。
“80后”公务员的心理具有很强的自我调适性。面对“成长的烦恼”,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怨天尤人,一味地牢骚气馁,而是“不抛弃、不放弃”,甘当小学生从头学起;正确面对现实,积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生活,不断修正奋斗目标和人生航向,在有限的条件里做出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比如,不放弃改变现状的机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公务员考试,谋求其他出路;积极参加硕士生、博士生考试,打牢自身基础,为未来做着准备。可以说,“80后”公务员就是在不断摒除消极心理,努力克服困难、抛却烦恼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责任编辑 李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