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方法研究(phen)2Cu^2+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uerys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1,10-邻菲咯啉铜配合物[(phen)2Cu^2+]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在pH=7.4的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Tris—HCl)中,(phen)2Cu^2+配合物的铜离子在循环伏安图上呈现明显的准可逆氧化-还原波。当加入一定量的小牛胸腺DNA时,配合物(phen),Cu^2+的氧化和还原峰电流均有所下降。通过比较(phen)2Cu^2+配合物中加入单链DNA和双链DNA后的氧化和还原峰电流下降的程度,前者比后者F降的程度小
其他文献
定义了V-赋值的比较,给出了定理2.2:若Aω是关于Av的中间集,则(ω,Λ)≥(v,Γ).研究了布尔V-幺半群,得到:若Γ为布尔V-幺半群,则(v,Γ)是形式有限的.证明了:设(B,M)为环R的非
基于磷酸苯丙哌林增强三联吡啶钌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建立了一种分离检测磷酸苯丙哌林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新方法.采用未涂层石英毛细管30cm×25μm;分离缓冲溶液为10m
采用紧束缚法,研究了含有多个负折射率缺陷的光子晶体中的缺陷模,导出了缺陷模频率方程。然后数值计算了含有三个负折射率缺陷的一维光子晶体的透射谱。结果表明:光子带隙中缺陷
导电聚吡咯薄膜的大过电位是一个有趣而被忽视的现象,针对它在形成机理、膜表面微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吡咯薄膜大过电位现象在水相条件也存在,同时具有
通过对IPSec安全体系及IKE密钥交换机制的研究,引人可信第三方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提出了一个基于IPSec安全协议通过第三方可信服务器对分布于互联网的若干节点组成的网络进行
对铸造Cu-0.8Cr-0.05Y合金采用了两种处理工艺:铸态+固溶处理+冷轧+时效(工艺A);铸态+冷轧+时效(工艺B)。通过对显微组织观察、硬度和导电率的分析,研究了经上述工艺处理后该合金的形变时
用广义变分法处理了介质层中电磁波的传播问题,把介质界面处的电磁波视为一个受约束的系统,采用广义变分法基于在坐标变换下的变换性质,推导了两个介质界面附近电磁波的一些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