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反腐的可能及其变异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腐败已成为国人时下高频度聚焦的一个公共话题。腐败的痼疾如何得以根治,社会大众则是希望搜尽古今中外的灵丹妙药。惜乎希望并未转化为富有实效的成果,而前腐后继、新腐尤胜旧腐的事实屡屡让人柔肠寸断。其中颇为诡谲的是,一些在国外被证成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官员财产公示、政府公开采购、民意反腐、专门性反腐机构建设等等,一旦引入国内,却是南橘北枳、效应大变,全然不能按照制度设计的初衷发挥作用。何以至此,个中原因着实需要缜密系统地梳理一番。
其他文献
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今年已经103岁了。现如今人们提起杨绛,总要提起她是钱锺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锺书的。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锺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锺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杨绛小时,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杨绛小名),三天
前些日子与朋友聊天,聊到这样一个话题:为何从近三十年的流行歌曲中,源自大陆的优秀作品数量远远赶不上港台的数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联想到科技界的现状,也呈现出同样的现象:中国科研论文的产量早已排名世界第二,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科研大国。但是,从学术影响力与原创性角度来看,又无法真正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期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抛开制度环境的差异不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定价机制扭曲,导致产品质量阶梯难
梅花岭显得有些寂寞。  正是秋高气爽旅游旺季,在旅游胜地扬州,几乎每一处名胜古迹都游人如织,但离人声鼎沸的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仅一箭之遥的梅花岭史公祠却冷冷清清,园子里静谧肃穆,整个上午,除了我们这个上海老年旅游小组几个人来拜谒史可法祠堂和衣冠冢外,未见其他游客。  而要了解江淮名城扬州的历史,是绕不开史可法和“扬州十日”这一页的啊,这里有民族英魂和浩然正气!  史公祠与墓均南向,东墓西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