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加大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工作力度,高职院校招生形式进入多元化时代。高职院校现行招生形式有: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三二分段、3 证书、普通高考等。招生形式多元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基础差异越来越大,部分学生学业基础不牢,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学习主动性较差。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人才发展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复合型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改变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以学生应取得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改革能体现“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本文对高职院校如何在实践层面推进学分制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专业招生,专业群培养”“三个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观点。
一、观念转变,形成共识
转变观念是实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学分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人才发展多样化、个性化、复合型的必然要求。只有学校管理者、教学人员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才能为学分制实施打下坚实基础。由于学分制改革对教师原来的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增强了教师间的竞争,导致部分教师对学分制产生抵触思想。为了顺利推进学分制改革,在实行学分制改革前,学校应广泛开展学分制改革动员和宣传,既可聘请专家到校开设学分制改革讲座,也可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对学分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等,让教师参与学分制改革,让学生了解学分制改革,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给学生以知情权,才能形成对学分制改革的共识,为学分制推行创造先决条件。
二、整合专业,构建专业群
整合专业是指将一定数量的专业按其所在专业类别和专业间关联程度等因素进行归并,对各专业师资、设备等资源进行合理归并和整合,设置成一个专业群的过程。专业群有利于促进专业融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品牌或特色专业,构建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优势专业或专业群,也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规模效应。中山职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整合前、后招生规模对照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整合前9个专业在整合后形成了设计制造、自动化、交通服务3个专业群,招生规模分别为280人、420人、100人,专业群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840人、1260人、300人,从而为实行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招生,专业群培养
目前,绝大多数未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招生和培养方式是“专业招生,专业培养”。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实行学分制以后,招生和培养方式应该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二次分流”。大类招生即在招生时打破专业限制,将各专业按其所在大类或一定规则整合为若干个专业大类或专业群。按大类招生有诸多好处,也存在弊端。好处是扩大了学生的選择权,学生可以在入学了解专业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人才培养质量。弊端是学校难以确定公平、客观的分流标准和分流程序;分流时,学生仍然有跟风、从众甚至盲从行为,易造成专业冷热不均,热门专业“僧多粥少”,冷门专业“门庭冷落”;个别学校甚至出现让学生以“抓阄”方式选择专业,等等。笔者经过实践总结和研究认为,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按“专业招生,专业群培养”,并辅以转专业作为调剂,就能很好地规避这些弊端。
实行“专业招生,专业群培养”后,由于学生可以选课,应将原来以专业为基础划分的行政班,并以行政班为授课单位的教学组织方法改变为以课程为中心、以选同一门课程或同一授课教师组成课程班,允许同一专业群的学生选择不同时间的课程或不同的授课教师。这样就能规避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二次分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为实行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创造先决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四、三个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应做到三个结合:专业群与专业结合、共性课程与个性课程相结合、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专业群与专业结合是指一个专业群制定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允许学生在专业群内自由选择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学习。共性课程与个性课程相结合是指不同专业的同一门课程应统一课程名称、课程标准、学时、学分、教材、试卷。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指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将某门课程设计成不同学时、学分,并在课程名称、课程标准、教材、试卷等方面有所区分,如设计成多学时和少学时两种,使之成为两门课程。以中山职院机电学院为例,由于各专业群对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教学学时或要求不同,可以将机械制图一门课程设置为机械制图(机)、机械制图(电)两门课程,将金工实习一门课程设置为金工实习(一)、金工实习(二)、金工实习(三)三门课程,等等。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课程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
国内高校一般是以16或18学时折算为1个学分。为方便学分折算,就需要对各专业原课程总学时加以调整和规范,也就是将各门课程总学时就近调整为16或18(8或9)的整数倍。一般情况下,学分尽量不要出现小数。
2.专业群平台课
专业群平台课是指不同专业群均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学分制前,由于各个专业自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就算是同一门课程,各专业设定的课程名称、学时安排(含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教材等都可能不一致。实行学分制后,同一门课程应做到“六统一”,即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总学时(含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统一学分、统一教材、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考试试卷。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也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中山职院机电工程学院部分专业平台课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安排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其他课程如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参照此方法调整学分、学时。 3.课程开发
实行学分制后,为满足学生选课需要,应加大课程开发力度,以满足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复合型的要求。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将课程划分为人文素养类、科普技术类和专业拓展类。由于不同类别的课程作用不同,课程开发原则就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应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专业拓展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可以确定为“服务地方经济,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融合。中山职院机电工程学院开发的电工实训、汽车安全驾驶等课程就是根据上述原则,以项目组织教学和学习内容,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习者日常生活,深受学习者欢迎。
五、完善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
学分制管理制度可分为学校、学院两个层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学校层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主要针对学校学分制的实行进行管理,其管理制度大多是原则性的規定,较少涉及操作层面,因而操作性不强。学院层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则主要侧重于操作层面的具体规范和做法。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选什么课、怎样选课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学院除执行好学校层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学院层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如选课管理办法、选课修读指南、跨专业选课学分互认规定等操作性较强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六、建设学分制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
为了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和学分制教学管理需要,必须在学校层面建设满足学分制改革需要、功能完备、配置足够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应具有教学计划管理、排课选课管理、注册管理、学籍管理(含休复退学)、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
参考文献:
[1]熊丙奇.按专业大类招生,重点在大类培养管理改革[EB/OL].https://guancha.gmw.cn/2017-04/10/content_24168030.htm.
[2]杨开亮.高职院校按专业群招生需要权衡的问题及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04).
[3]陈红.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教研教改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YA1704),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GDJG20194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以学生应取得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改革能体现“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本文对高职院校如何在实践层面推进学分制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专业招生,专业群培养”“三个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观点。
一、观念转变,形成共识
转变观念是实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学分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人才发展多样化、个性化、复合型的必然要求。只有学校管理者、教学人员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才能为学分制实施打下坚实基础。由于学分制改革对教师原来的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增强了教师间的竞争,导致部分教师对学分制产生抵触思想。为了顺利推进学分制改革,在实行学分制改革前,学校应广泛开展学分制改革动员和宣传,既可聘请专家到校开设学分制改革讲座,也可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对学分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等,让教师参与学分制改革,让学生了解学分制改革,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给学生以知情权,才能形成对学分制改革的共识,为学分制推行创造先决条件。
二、整合专业,构建专业群
整合专业是指将一定数量的专业按其所在专业类别和专业间关联程度等因素进行归并,对各专业师资、设备等资源进行合理归并和整合,设置成一个专业群的过程。专业群有利于促进专业融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品牌或特色专业,构建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优势专业或专业群,也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规模效应。中山职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整合前、后招生规模对照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整合前9个专业在整合后形成了设计制造、自动化、交通服务3个专业群,招生规模分别为280人、420人、100人,专业群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840人、1260人、300人,从而为实行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招生,专业群培养
目前,绝大多数未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招生和培养方式是“专业招生,专业培养”。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实行学分制以后,招生和培养方式应该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二次分流”。大类招生即在招生时打破专业限制,将各专业按其所在大类或一定规则整合为若干个专业大类或专业群。按大类招生有诸多好处,也存在弊端。好处是扩大了学生的選择权,学生可以在入学了解专业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人才培养质量。弊端是学校难以确定公平、客观的分流标准和分流程序;分流时,学生仍然有跟风、从众甚至盲从行为,易造成专业冷热不均,热门专业“僧多粥少”,冷门专业“门庭冷落”;个别学校甚至出现让学生以“抓阄”方式选择专业,等等。笔者经过实践总结和研究认为,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按“专业招生,专业群培养”,并辅以转专业作为调剂,就能很好地规避这些弊端。
实行“专业招生,专业群培养”后,由于学生可以选课,应将原来以专业为基础划分的行政班,并以行政班为授课单位的教学组织方法改变为以课程为中心、以选同一门课程或同一授课教师组成课程班,允许同一专业群的学生选择不同时间的课程或不同的授课教师。这样就能规避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二次分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为实行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创造先决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四、三个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应做到三个结合:专业群与专业结合、共性课程与个性课程相结合、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专业群与专业结合是指一个专业群制定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允许学生在专业群内自由选择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学习。共性课程与个性课程相结合是指不同专业的同一门课程应统一课程名称、课程标准、学时、学分、教材、试卷。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指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将某门课程设计成不同学时、学分,并在课程名称、课程标准、教材、试卷等方面有所区分,如设计成多学时和少学时两种,使之成为两门课程。以中山职院机电学院为例,由于各专业群对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教学学时或要求不同,可以将机械制图一门课程设置为机械制图(机)、机械制图(电)两门课程,将金工实习一门课程设置为金工实习(一)、金工实习(二)、金工实习(三)三门课程,等等。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课程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
国内高校一般是以16或18学时折算为1个学分。为方便学分折算,就需要对各专业原课程总学时加以调整和规范,也就是将各门课程总学时就近调整为16或18(8或9)的整数倍。一般情况下,学分尽量不要出现小数。
2.专业群平台课
专业群平台课是指不同专业群均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学分制前,由于各个专业自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就算是同一门课程,各专业设定的课程名称、学时安排(含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教材等都可能不一致。实行学分制后,同一门课程应做到“六统一”,即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总学时(含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统一学分、统一教材、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考试试卷。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也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中山职院机电工程学院部分专业平台课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安排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其他课程如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参照此方法调整学分、学时。 3.课程开发
实行学分制后,为满足学生选课需要,应加大课程开发力度,以满足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复合型的要求。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将课程划分为人文素养类、科普技术类和专业拓展类。由于不同类别的课程作用不同,课程开发原则就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应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专业拓展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可以确定为“服务地方经济,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融合。中山职院机电工程学院开发的电工实训、汽车安全驾驶等课程就是根据上述原则,以项目组织教学和学习内容,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习者日常生活,深受学习者欢迎。
五、完善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
学分制管理制度可分为学校、学院两个层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学校层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主要针对学校学分制的实行进行管理,其管理制度大多是原则性的規定,较少涉及操作层面,因而操作性不强。学院层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则主要侧重于操作层面的具体规范和做法。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选什么课、怎样选课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学院除执行好学校层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学院层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如选课管理办法、选课修读指南、跨专业选课学分互认规定等操作性较强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六、建设学分制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
为了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和学分制教学管理需要,必须在学校层面建设满足学分制改革需要、功能完备、配置足够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应具有教学计划管理、排课选课管理、注册管理、学籍管理(含休复退学)、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
参考文献:
[1]熊丙奇.按专业大类招生,重点在大类培养管理改革[EB/OL].https://guancha.gmw.cn/2017-04/10/content_24168030.htm.
[2]杨开亮.高职院校按专业群招生需要权衡的问题及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04).
[3]陈红.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教研教改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YA1704),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GDJG20194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