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腌菜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的腌菜,在我们那条街是出了名的。家里南墙边依次摆放着五六个大缸,腌着萝卜、菜豆、雪里蕻、黄瓜,菜叶子和菜秆子分开腌。
  揭开盖子,大小石块在漂着泡沫的水里沉埋着。它们黑黢黢的,大的像老鳖,小的如鹅蛋。它们都是母亲的帮手,是托人从很远的山里寻来的。它们重叠着,帮母亲垒建一个奇妙的世界。新下缸的菜带着野性和恣肆,一时没进入母亲的章法和規矩,得让那些石块帮着调教和压制。菜多了点,盖不严了,就将一块大石头压到木盖上,一两个晚上过去,最先的高度给压减下来。这时的蔬菜拒绝了阳光和风雨,在潜心修炼。气息和色彩被保存或限制,生涩和柔软在互相交流、渗透。碰到变天,出现的菜汁会漫出,当然可惜。得撤走一些石头,慢慢来。经过近一个月的历练,蔬菜从外形到身心完全告别了原有的状态。它们沉落缸内,到达了母亲期待的位置或境界。
  腌好的菜豆,咸香扑鼻金黄卷曲。抽一根出来,一条金鞭悬空了那里的劲道,仰起嘴巴接住,小口小口地咬啮,脆生生的响声,也满是味道了。黄瓜和萝卜有点瘪塌塌的,是体内的虚空被逼出,盐和石头引导的形状,让它们看上去不修边幅。

  出缸的白菜秆子,白生生地盘曲在蓝边碗里,像大块肥肉。我们那儿种棉花,棉籽榨成食用油。往菜秆上浇几匙乌黑发亮的棉油,这碗菜就朝着浓重的特色里去了。
  得扶持点儿—————按按它在米饭里的深度,试试是否稳妥了。盖上锅盖,洗碗布一条龙似的盘紧锅与盖的间隙。烧燃的柴禾一个劲地猛烈起来,朝着热望里顶上去。锅里的香气开始跑动,鼻子捕捉到了,火得慢下来。待到落灶的火焰星星点点的,香气热闹了,米粒的焦黄,棉油的浓郁,都配套了。菜、饭一起熟,乡下的日子就热乎了。棉油炖腌白菜帮子(家里的叫法)是父亲喜欢的一道菜,每回从单位回家,父亲都要点这道菜。咬到口里,烂烂的,有的部分不用咀啮就化开了,顺着食道滑下去。可是腐质和醇香掺和出的一种特别的韵味,却久久地留下。简直给平淡的口味带来惊雷,粗长纤维和棉油菜汁翻卷交替,不一会就烟消云散。这是很下饭的菜。
  按说,家里人口不多,用不着腌这么几大缸菜。但总是有人来要菜。镇干部、学校职工、供销社里的人,对着母亲几句五婶子一叫,说她腌的菜就是好吃。母亲就笑了,就揭开了缸盖。大冷天里,她的手有关节炎,不宜下缸还是下缸了。可下缸捞菜是有讲究的。有一回,实在是手痛得不行,母亲就让来人自己动手。后来整整一缸菜,莫名其妙地烂掉了。这一次得来的教训,母亲时时讲给街坊听。一人一个手法,微观的东西实在是奇妙!
  选自《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
我不想多说苏州菜怎么好了,因为苏州市每天都要接待几万名中外游客,来往客商,会议代表,几万张嘴巴同时评说苏州菜的是非,其中不乏吃遍中外的美食家,应该多听他们的意见。同时我也发现,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人都说自己的家乡菜好,你说吃在某处,他说吃在某地,究其原因,这吃和各人的环境、习性、经历、文化水平等等都有关系。  人们评说,苏州菜有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这三大特点是由苏州的天、地
我参加高中毕业生的同学聚会,见到了三十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一番热闹与感慨,自然不必多说了。真正震动我的,却是大家的婚姻状态。离婚者占三分之一,准备离婚者占三分之一,剩下部分,在大家的逼问之下,面露哀色,说:孩子都这么大了,人到中年了,还有什么可以说的?有人借酒盖脸,望天呼吁,请婚姻幸福者站起来一下,让大家看到光明与希望。人人四顾,竟无一人站起。于是,举坐皆讪然,满脸尽是过来人的无奈。有一位所谓的成
没想到,林子根下的积雪那么平整,深厚,一脚下去竟没过了小腿。而这一排排的白杨树,根根都那么英挺,飒爽,俊朗,神清气爽地耸立在北国的青空之下。我常常透过它那萧疏蓬勃的枝条,忘我地沉浸于美丽的天空,高远,明净,广阔,心便柔曼得白云般在树梢游弋。此时日已平西,洁白的雪地也染上了淡淡的胭脂。几乎没有风,脖颈上大红的围巾也不再像那风中的旗,只有纷披的流苏在肩上微微浮动。雪后的气息像飞琼溅玉的山泉洗涤着肺腑,
我自幼生于农村,也曾去省城念过几天书。参加工作后,事情没做过多少,倒是由于接触过的人多了,一不留神竟也跟着吃了些“好东西”,可心情并没有因此而伟大起来,心中割舍不下的,仍是家乡那种独特的风味小吃———玉米面水饸饹。“打糊糊,煮山药,改善生活是水饸饹”。论起地方风味,水饸饹在广灵县是很有讲究的。它不知源于何朝何代,我只听父辈讲过它从六〇年饿肚时期以后特别是“学大寨”时就更加发扬光大起来。在那时候,它
红烧带鱼带鱼,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同人,还是有深刻记忆的。自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带鱼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机会和它有亲密接触的机会,才能有肌肤之亲。相对于内陆城市的大同和70后的大同人,记忆尤为深刻。脑中一直存在一个固定思维,带鱼就是焖出来的,先油炸,之后爆香葱姜蒜,加酱油等焖煮,一定要到软绵才罢休。一股带鱼罐头味,挥之不去。一次,吃到一位北京知青妈妈做的红烧带鱼,才改变了我对带鱼味道的定义。并且学会了,
书写东营的灵感,来自于李白的《将进酒》。诗仙在他这首著名诗歌中,天才地发出一声浩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结束山东东营之行,回到西安的家里来,我想到一个题:海从天上来。来到黄河入海口所在的东营,还没有到入海口,我便思接千里万里,穿云破雾般思想起黄河的源头,是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上。那里地老天荒,那里雪山草原,那里所在的三江源水土孕育了我国著名的三大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各自选
因为十多年的胆结石,我住进了医院,下决心把不属于我身体的东西拿掉。术后第二天早晨,老公去开水房泡好茶进病房时对我说他听到的一个奇闻:这医院有个女病人,因为肝囊肿生病住院了,家里有两个女儿对她不闻不问,一个女儿就住在她自己家后面,另一个女儿住得稍远一点。这个妈妈也只有56岁,住院十多天了,只有自己五十三岁的妹妹在这伺候她,不仅伺候她,还拿钱替她看病。妹妹家在上海。老公不是一个八卦的人,他说是打水的过
住在昭苏的那几年,格外期盼春天。只因冬天持续得太久,太冷,雪太多。冬天的漫长让春天显得格外珍贵。珍贵的东西往往易逝,昭苏的春天也不例外。还没来得及享受春天带来的种种美好,我们已经生活在夏天了。春天走得悄无声息。其实,春天来得也是隐秘,但也并非无迹可循。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这是《礼记》上说的,应当也是一种痕迹,只是我们在高原,未曾留意过。关于春天,我们看到的是另外的迹象。有一
一小弟弟爱哭,哭起来脸向天,只剩一张嘴。一哭,大家都笑“这么大男孩子还哭?”今天从书包里掉出一张纸条。大家疑心他上课开小差,他立刻瘪嘴“不是我写的”。“行,不是你,”大人嗤嗤轻声笑。他脸一皱。“你们不相信我———”眼泪扑落扑落就滚下来了。二我去房间劝他。他突然爆发“我受不了这个世道”。“什么?”我又惊又笑。他激动地有点语无伦次,“老说我,老说我,我們班黑帮老大也老欺负我。我六岁就出来,别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