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企业转型的不断推进,职工思想多元、利益诉求多元的特点日趋凸显。如何进一步拓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覆盖面 影响力
随着企业转型的不断推进,职工思想多元、利益诉求多元的特点日趋凸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亟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直面挑战、完善机制、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拓展途径,进一步发挥好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作用,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一、“三种现象”透视基层政工形势不容乐观
1、浅。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生命线”意识不够坚定,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潜在效应认识肤浅,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等模糊认识,片面追求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造成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欠要,忙起来不要”。
2、软。部分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一是工作不主动。一切工作听从上级安排,不善于结合基层实际主动出击、准确切入,存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二是工作无创新。工作手段仍停留在学文件、读报纸、开大会上,没有新鲜感,没有创新精神。三是工作存在脱节现象,即与生产经营中心深度融合不够,“两张皮”、“两个调”、“两股绳”现象时有发生。
3、缺。部分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资金。正当的活动经费来源无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日常工作难以开展。二是缺乏人才。部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能力不强,理论功底不深,业务技能不精,满足不了工作对象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
二、“四种特征”为基层政工形式把脉
1、自身弱势。思想政治工作从开始到创造出价值和效益,需要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尤其在企业推进精细管理、细化考核、压缩成本、追求效益的前提下,这些特点很容易使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现在、不看将来,产生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的错觉。
2、形势复杂。面对企业内部持续深入改革、网络信息得到普及等形势,企业基层职工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深层次矛盾冲突更为明显,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新的课题。
3、体制落后。由于多方面原因,部分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棚架”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有的政工机构设置不规范,工作协调难;有的工作制度不完善,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面;有的方式方法不灵活,抓工作落实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
4、力量薄弱。目前,部分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力量相对薄弱,政工人员普遍感到人手少、头绪多、压力大、效果差,再加上一些深层次原因诱发的“进口小、出路窄、待遇低”等问题,导致基层专职政工干部“不愿干、不想干、不能干”。
三、“五种举措”为拓展基层政工思路创新支招
1、理念创新。一是走出误区。消除“思想政治工作是软目标”的片面认识,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目标“量”起来,措施“活”起来,考核“硬”起来;二是更新概念。树立新形势下“大政工”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工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大政工”工作格局。三是落实责任。完善基层党政领导“双向进人、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
2、机制创新。一是工作保障机制。明确活动经费,落实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定编,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岗位待遇。二是制度保障机制。对现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固定下来,把需要配套的规章制度健全起来。三是考核评价机制。做到评价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既查资料、看过程,更看结果、重实效,确保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硬”指标抓“实”,“软”指标抓“硬”。
3、内容创新。一是改进教育方式。规避以往空喊口号、空讲政治的老套路,善于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二是丰富教育内容。着重在引导教育基层职工理解政策、认清形势、参与改革、促进发展上下功夫,及时填补基层职工想知道而未知道的思想空白,引发基层职工的“兴奋点”;三是拓展教育领域。满足不同层次职工的需要,把政治课堂变成提升素质的“加油站”。
4、实践创新。一是增强针对性。针对基层职工思想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坚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减少盲从性;二是增强预见性。学会运用职工语言、读懂职工表情、了解职工心理,积累基层职工的信任,赢得基层职工的支持;三是曾强实效性。逐步建立网络监督、网络舆情预警和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不断提高驾驭新兴媒体、运用新兴媒体的实际能力,善于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5、队伍创新。一是打造魅力政工。充分发挥基层政工干部立人格、做表率、当楷模的带动作用,把“人格的说服力”转化为“工作的推動力”。二是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选拔、充实一批有能力、负责任、肯奉献的基层政工干部,加快“新鲜血液”流动,推动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把“知识的能量”转化为“工作的能量”。三是改进综合协调工作。设立思政研究、企业文化研究部门,建立职工大病帮扶基金会、职工健康档案,增进职工群众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发出职工群众回报企业的强大动力。
作者简介:高春兰(1974-),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金桥盐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管,大学学历,经济师职称,研究方向:党建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覆盖面 影响力
随着企业转型的不断推进,职工思想多元、利益诉求多元的特点日趋凸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亟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直面挑战、完善机制、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拓展途径,进一步发挥好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作用,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一、“三种现象”透视基层政工形势不容乐观
1、浅。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生命线”意识不够坚定,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潜在效应认识肤浅,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等模糊认识,片面追求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造成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欠要,忙起来不要”。
2、软。部分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一是工作不主动。一切工作听从上级安排,不善于结合基层实际主动出击、准确切入,存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二是工作无创新。工作手段仍停留在学文件、读报纸、开大会上,没有新鲜感,没有创新精神。三是工作存在脱节现象,即与生产经营中心深度融合不够,“两张皮”、“两个调”、“两股绳”现象时有发生。
3、缺。部分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资金。正当的活动经费来源无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日常工作难以开展。二是缺乏人才。部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能力不强,理论功底不深,业务技能不精,满足不了工作对象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
二、“四种特征”为基层政工形式把脉
1、自身弱势。思想政治工作从开始到创造出价值和效益,需要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尤其在企业推进精细管理、细化考核、压缩成本、追求效益的前提下,这些特点很容易使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现在、不看将来,产生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的错觉。
2、形势复杂。面对企业内部持续深入改革、网络信息得到普及等形势,企业基层职工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深层次矛盾冲突更为明显,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新的课题。
3、体制落后。由于多方面原因,部分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棚架”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有的政工机构设置不规范,工作协调难;有的工作制度不完善,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面;有的方式方法不灵活,抓工作落实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
4、力量薄弱。目前,部分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力量相对薄弱,政工人员普遍感到人手少、头绪多、压力大、效果差,再加上一些深层次原因诱发的“进口小、出路窄、待遇低”等问题,导致基层专职政工干部“不愿干、不想干、不能干”。
三、“五种举措”为拓展基层政工思路创新支招
1、理念创新。一是走出误区。消除“思想政治工作是软目标”的片面认识,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目标“量”起来,措施“活”起来,考核“硬”起来;二是更新概念。树立新形势下“大政工”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工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大政工”工作格局。三是落实责任。完善基层党政领导“双向进人、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
2、机制创新。一是工作保障机制。明确活动经费,落实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定编,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岗位待遇。二是制度保障机制。对现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固定下来,把需要配套的规章制度健全起来。三是考核评价机制。做到评价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既查资料、看过程,更看结果、重实效,确保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硬”指标抓“实”,“软”指标抓“硬”。
3、内容创新。一是改进教育方式。规避以往空喊口号、空讲政治的老套路,善于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二是丰富教育内容。着重在引导教育基层职工理解政策、认清形势、参与改革、促进发展上下功夫,及时填补基层职工想知道而未知道的思想空白,引发基层职工的“兴奋点”;三是拓展教育领域。满足不同层次职工的需要,把政治课堂变成提升素质的“加油站”。
4、实践创新。一是增强针对性。针对基层职工思想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坚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减少盲从性;二是增强预见性。学会运用职工语言、读懂职工表情、了解职工心理,积累基层职工的信任,赢得基层职工的支持;三是曾强实效性。逐步建立网络监督、网络舆情预警和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不断提高驾驭新兴媒体、运用新兴媒体的实际能力,善于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5、队伍创新。一是打造魅力政工。充分发挥基层政工干部立人格、做表率、当楷模的带动作用,把“人格的说服力”转化为“工作的推動力”。二是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选拔、充实一批有能力、负责任、肯奉献的基层政工干部,加快“新鲜血液”流动,推动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把“知识的能量”转化为“工作的能量”。三是改进综合协调工作。设立思政研究、企业文化研究部门,建立职工大病帮扶基金会、职工健康档案,增进职工群众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发出职工群众回报企业的强大动力。
作者简介:高春兰(1974-),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金桥盐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管,大学学历,经济师职称,研究方向:党建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