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尧头窑生态景观环境的价值传承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dai1986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尧头窑遗址是我国现阶段发掘最大的民间瓷窑遗址,对我国乃至世界在古窑炉遗址的研究中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物质追求空前高涨的背景下,遗存千百年来的尧头窑生态景观环境岌岌可危。虽然尧头窑遗址展現了独特的黄土文化及关中风貌,但因尧头窑当地经济发展落后,青壮年外流,传统制瓷手艺即将断代,空心村显现,加上近几年开发保护文物遗址的风潮涌起,对尧头窑遗址急功近利的开发改造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所谓的保护反而出现了问题。文章从尧头窑环境景观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生态价值、窑炉遗址研究和开发价值四个方面分析,体现出尧头窑这座古窑炉遗址的价值传承性。
  尧头窑遗址属于渭北尧头镇的范围内,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自唐代以来近千年的重要制瓷业重地,是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由于时代的变迁,尧头窑现处位置与陕西西安等大城市相对偏远,导致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现今尧头窑被淹没于苍茫的黄土中,历来只有为数不多的历史学家、陶瓷艺术家及考古学家慕名而来并对此研究。
  尧头镇位于澄城县西南方15公里处,属澄城县管辖,是由尧头村和沟镇的并称。据当地史料记载,1958年尧头村成立尧头公社,1984年改建成为乡级单位。这里地处洛河旁,河水环绕着整个尧头地区,共有蔺庄河、锁子头和耀显等12个村委员会,陕西省政府于1995年将其中的曹村评为“村民自治模范村”。
  窑洞的形式一般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尧头窑因其特有的地形,窑洞形式以靠崖式和独立式为主,尧头窑遗址面积约四平方千米。
  尧头窑遗址自2006年至今被国家相关部门及文化研究学者们广泛关注。2006年6月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8日澄城县人民政府将尧头窑陶瓷遗址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确划分了保护范围;现在,尧头窑镇成为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认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尧头窑遗址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头村也于2013年9月被国家住建部和文化和旅游部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尧头窑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间瓷窑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尧头窑文物被称之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陶瓷遗址是澄城的,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的基因,也是历史的记忆,传承和保护尧头窑遗址也是我们的使命。
  尧头窑生态景观环境价值挖掘
  窑炉遗址作为人类生活实践的对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同传承者、保护者心脉相通,凝聚着人类从耕作劳动中形成智慧的结晶。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处于黄河流域上的关中地区是我国人类居住生产生活的发源地之一。具有窑洞的村镇,无疑展现出了人类聚居的社会形态。像尧头窑的崖窑和独立窑则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尧头窑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条件下的生活环境、生态情况,以及当地的经济、文化等人们生活劳作的状况,因此是窑炉遗址的灵魂,也是其他有关价值的基础。尧头窑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对揭示黄河流域上人类以窑洞为生产生活的形态演化起到了重要的历史实证研究价值。
  尧头窑的居住民们信奉“天人合一”的风水学说,中国与传统的风水伦理精神在尧头窑的窑址建筑中得以体现,无论是居住窑洞还是瓷窑作坊,在建窑前都会请风水先生根据自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结合阴阳五行等因素来确定窑址的朝向。“尧头窑的窑址布局犹如中国古人所提倡的以“礼”为衡量做人的行为标准一样,处处体现了“礼”的约束,如“坐北朝南的格局犹如以体现尊卑关系。”“东西两侧偏低的侧窑用于囤粮或眷养家禽等。”可见尧头窑除了历史价值之外,还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人类社会变迁史和对环境改造经历的宝库。
  尧头窑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制窑旧址为后人研究制瓷工业的发展和陶瓷器外貌、釉色的变化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样本,作为关中乃全中国主要的生产民用瓷器的地方,其窑炉遗址的整体布局,制瓷作坊的巧妙设计,以及当地人审美和实用的取舍关系变化都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尧头窑的制瓷生产空间为窑洞或单体式窑炉,当地的生产窑炉与生活建筑之间也因生产瓷器而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尧头窑烧制瓷器的窑洞形式大多为馒头窑,这有别于以靠崖式和独立式窑洞为主要形式的居住储存空间。尧头窑用于制瓷的窑洞及存储性窑洞的空间尺度均不相同,空间的尺寸主要依据烧制产品的体量不同而对应不同大小的窑洞。大多用于制瓷的窑宽度为7米,深度为13米,而用于阴干器物和放置器物的存储性窑洞宽度为16米,深度30米。
  尧头地区在古代以耐火砖砌成的馒头窑为主要的窑炉形式,因火膛和窑室合起来形状如同馒头,故而得名字馒头窑。大小在长5-7米,宽为6-8米之间。高大约为5米左右,甚至更高。馒头窑的结构相对简单,建造方便;其储灰坑深且大,用炉栅减少了大块结渣,也减少了浪费;馒头窑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比如因北方冬季寒冷,时间较长,窑壁都很厚,只要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可以保持足够久的温度,但也不利于瓷胚快速冷却。馒头窑以煤炭为燃料,整个窑炉的顶部开设了“龙口”,还有一个烟筒及两个吸烟孔。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尧头窑的瓷器烧制是以家族及区域分布,在后湾、后寨子、旧城、白家城和张家咀等区域分布着翁窑区、碗窑区、黑窑区及其砂窑区四个窑炉。如此的划分方式可以使这里的原住民长期协同合作,和谐相处。尧头遗址区窑炉聚集成片,高低错落,犹如盘龙俯卧,景象十分的壮观。
  尧头窑现存为数不多的技艺传承人中,周铁怀便是其中一位,他师从父辈,自小在父亲的窑场帮工,凭借自己的悟性和长期在窑厂耳濡目染掌握了陶瓷技艺的精髓。周铁怀传承了尧头窑传统的碗、油罐、狮子罐、油川子、酒圪塔、醋圪塔等生活器皿,同时也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及仿古品。同样也是传承家族手工艺的刘忠阳,自十几岁起便开始学习制瓷技艺,并将传统手工艺更加精细化。   根据两位手工艺人的介绍,制作一件黑瓷器件,从开始的挖山采石、筛选耙泥到最后制坯施釉、敷彩绘图再到入窑烧制,大概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并且都是手工完成。
  在與两位师傅交流的过程中得知,近些年他们都陆续带了一些徒弟,但因黑瓷制作工艺复杂,需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出成果,而且在学成之前很难有达成交易的成绩,政府在此方面也缺少扶持力度,大多数徒弟吃不了苦,也嫌弃这门手艺脏且累,加上生活所迫,便放弃了这个具有深厚文化传承的手工艺术,这种现象也使黑瓷技艺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两位师傅都说,他们目前仍然坚持着这项手工艺,除了热爱、传承家业以及黑瓷已经在现今市场受到更多人的热爱之外,他们更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这门老技艺得到更多的认可,从而传承下去。
  尧头窑居住聚落及窑炉建造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用造价低廉的方式就地取材,村落中将可再生的黄土资源,青砖以及烧制瓷器废弃的匣钵发挥到了极致。尧头窑建筑大部分墙面除了用干打垒的方式作为基础墙体,有的建筑外立面会用草泥覆盖,如此方式建造,透气性良好,同时也有 “会呼吸”的原生态材料之称,也满足了墙体的可塑造性。青砖这一由天然黏土烧造而成的材料,经过自然原土无氧烧制而成,具有高密度、强抗冻性、不变形等优点,因此冬暖夏凉、养生环保。不仅就地取材、节约能源,而且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尧头窑家家户户的院墙更是别具特色,用废弃的罐、缸、 盆、碗堆砌而成,正面墙壁别具特色肌理效果,当地村民介绍,这些罐罐名为“匣钵”,是专用来烧制瓷器时的器物,后更换下来的匣钵,因为自身轻巧且经过烧制后结实耐用,就成了尧头窑村民眼中的宝贝,将其废物利用,作为自家的院墙,足以展现出尧头窑特有的人文特色风貌以及生态价值。 因北方干旱少雨,尧头窑到处可见仙人掌植物,院落的围墙上,窑址的围合上,成排的仙人掌也成为了这里特有的生态景观,同时也为当地人的生活起着“看家护院”的作用。
  尧头窑遗址是历史的产物, 通过科学的研究能够为后人提供了解这一部分遗址中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投射出一幅尧头窑当时的社会环境场景:这种场景下体现出的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创造力。尧头窑遗址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利用当时周围环境可供利用的一切资源,利用其所掌握的技术所建造出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宝贵遗产。因此,尧头窑遗址自身就反映了其产生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认知程度,尧头窑遗址也为建筑工程史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可考证的实物和宝贵的数据,具有完善建筑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尧头窑遗址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的民间窑址,民间制瓷窑炉和居住窑洞数量规模之大,使其成功被列入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的风土民情以及民俗文化无疑具备很高的观光价值。这样可以带动旅游开发,并以此养育当地的保护措施可循环发展,提高尧头窑的社会知名度,从而传播其包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价值。
  价值传承
  渭北尧头窑作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民间瓷窑遗址区,是民间瓷窑唯一的承载地,通过研究窑址的历史、分析人们在窑址的生活生产行为、景观环境的研究及利用等方面,均显示了独特的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通过对尧头窑遗址全面的分析,以及生态景观环境的分析,得出其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概况和趋势,希望能使这一独特的民间窑炉及民居遗址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为其所饱含的生产生活的智慧开启新的探究之路,为此后的尧头窑遗址生态景观环境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其他文献
蒙古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发展,蒙古族产生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其中的婚嫁习俗最具有代表性。文章将以辽宁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为例,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从说亲、会亲、结婚三个程序对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的和现代的婚嫁习俗进行浅要分析,以期对蒙古族婚俗研究尽绵薄之力。  在阜新地区蒙古族的众多习俗文化中,婚礼仪式是很受重视的,尽管在不同地区形
期刊
田野文物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现代文明与古代历史文明的载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田野文物的挖掘量越来越少,对现存的田野文物监管、保护、巡查力度不足,保护意识不强烈,直接导致田野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田野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凝结。通过对田野文物的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工艺制造技能,为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还有很大的学术、文化、艺术、情感等价值。如传统的舞狮、腰鼓、剪纸等,反映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工艺技术、社会组织方式、民俗传统,这是形成我们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各个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优秀文化。从
期刊
我国地域非常辽阔,再加上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形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和规划的重视程度,实现资源的合理性应用。并且要在我国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更加有序地进行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以及规划,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彰显我国历史发展风貌,还有助于展现我国的大好河山,提升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和规划的效果。  青山地
期刊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性”,通过相关部门的保护以及监管,可以起到传承以及延续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对于后代的启发将具有非常明显的可用性.因
期刊
作为江南水乡代表之一的甪直古镇,素以河网密布、古桥众多而闻名。以甪直古镇的古桥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艺术、经济角度分析其价值;发掘甪直古桥独有的“高密度集群化”资源特色;梳理其在当前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甪直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其璀璨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而闻名于世。2003年,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甪直镇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期刊
以宁海县麻岙村为例,探索资源条件相对一般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出路,开拓主题保护、精明保护和自主保护的内生可持续保护发展路径。  古村落保护大潮中,特色与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旅游新村遍地开花,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彰显历史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量资源条件相对一般的古村落普遍面临着历史文化资源有限、吸引力较弱、保护动力不足等难题。此类村庄很难受资本青睐成为“明星
期刊
回族砖雕艺术在回族建筑装饰中有着重要意义与影响,不仅在回族的艺术门类中具有代表性地位,在我国砖雕艺术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西安回坊中的回族砖雕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是珍贵的民族艺术文化存在,拥有着重要的民族文化保护意义。而西安回坊也成为以回族文化为主,各民族文化同创共享交汇的场所与历史文化传播纽带。  回民民居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也是中国民居建筑
期刊
旅游产业品牌化是一种把某一项旅游产品或某一区域的旅游产业同其竞争的旅游对象加以区分开来的方法。近年来,德州不断挖掘旅游资源背后的文化,旨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章围绕德州现有的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宣传推广,对于德州市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提出新的方向。  德州市文化旅游品牌简介  文化旅游简称为文旅,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如今,德州的文
期刊
当前时期,博物馆有着开展文化教育、收藏文物标本的重要职责,要想能够促使博物馆得到健康发展便一定要纳入更多高质量的文物和藏品,促使文物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其实际价值。对博物馆文物藏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章谈谈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与保护措施,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增强其管理效率。  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史当中,古代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物品,文物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