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初中音乐使用的是人教版新编教材(或人音版新编教材),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新教材打破了以往陈旧的思想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归类教学。新教材以单元的结构编排,每单元一个人文主题,由“歌唱”1首,“欣赏”2—3首和“实践和创造”三个教学环节构成。所设置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有利于欣赏、歌唱、演奏,创造性活动等内容的综合运用、使音乐与相关文化相互渗透。
音乐来源于生活,这套教材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环境的观察、注意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极好的作用。但改编后的教材容量很大,若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去教,每一单元致少需要三课时,六单元总需要18课时,音乐课每学期最多能上14周的课(往往最后一个月体、音、美课都停课),每周仅一节,平时再被挤占,这样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另外教材改编后,每单元对需要讲什么乐理知识及视唱、听力练习都没有明确规定,结果导致有些音乐老师认为不需给学生讲乐理了,也不需要进行视唱及听力练习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大纲》要求的。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要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就必须要给学生讲授基本的乐理知识,进行适当的视唱及听力练习。要给学生讲什么乐理?啥时候讲?怎样进行视唱及听力练习?每一单元的歌唱、欣赏、音乐实践等那么大的容量又该如何安排课时?……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每个音乐老师都十分关注的。我是这样驾驭初中音乐新教材的:
一、不照本宣科,巧妙地筛选教材、合理地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中学生喜欢唱歌,因此中学音乐课,唱歌教学是主要的内容。中学生虽喜欢唱歌,但教材中百分之九十的歌曲,同学们都不喜欢唱,因此唱歌课情绪不够高涨。据我所知,中学生中有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孙悦、王菲……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在音乐课堂上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并能学唱流行歌曲。但上级领导禁止流行音乐进课堂,并严格要求体、音、美这些副科必须按教材授课。笔者认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与接受,虽然没有高雅音乐生命力强,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一味排斥;与之相反把高雅音乐捧上天,在课堂上绝对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很反感。根据这种情况,我做到了既遵循教材内容的安排又活用了教材。如果哪一单元的歌曲,学生不喜欢唱,我就遵循学生的意愿,选取旋律优美、思想健康又有深刻教育意义并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相吻合的流行歌曲进入课堂。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青春的旋律”我就选取了孙悦演唱的《大家一起来》这首流行歌曲来教唱,结果学生拍双手赞成,课堂情绪十分高涨。
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灵活筛选音乐教材。选取旋律优美、思想健康又有深刻教育意义并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相吻合的流行歌曲进入课堂也不是不可以的。相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唱歌情绪。
二、教法上灵活多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特别是音乐课,一定要在教法上敢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如上欣赏课,不能纯粹地老师讲解,学生听赏。可以重点欣赏,优美的旋律可以作为视唱练习,在视唱练习的过程中了解、巩固乐理知识。一些戏曲欣赏,老师可以先选片断教唱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的味道,以增进对戏曲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对戏曲的欣赏能力,并通过唱戏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高雅情趣。
三、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
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这是新的教学大纲即《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编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点,每单元中都安排有“实践和创造”这一活动内容,但就笔者了解的情况,大部分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从来没有搞过这一活动内容,因为这一活动内容既费事又费时,还不一定出成效,况且每星期仅有那一节音乐课,不想就那样白白地浪费掉,还是唱唱歌见效快。我认为,教学中若仅重老师讲授,轻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就不能使学生真正获取音乐信息和音乐记忆,获得潜在审美意识与审美愉悦体验,激发潜思维及创造能力。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尽量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审美体验的满足。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弥补课时少的缺憾
现如今学校安排音乐课,都是每周一个班一节课,这是很难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弥补课时少的缺憾。
课余音乐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和集体观念的陶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 “歌咏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艺术活动,让学生自编自演,从策划、筹备、排练、导演、撰稿、演出、主持,到评选、颁奖的活动组织全过程,都由学生参与,或全部放手给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平时所学得到了展示,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音乐老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
新大纲还提出了学校音乐教育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由此可见,推动、指导学校课外活动是音乐老师的职责,应纳入自身教学的工作计划之中,不能将其任务推卸给学校来组织完成。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依据大纲和教材,同时也要根据当今社会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进行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尽可能地缩小教材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与学生之间所产生的距离。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上引向自然和社会,改变过去孤立地死教课本的现状,把课本知识放在自然、社会广阔背景下学习。科学筛选课外信息并引入课堂,把课内外联系起来,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音乐来源于生活,这套教材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环境的观察、注意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极好的作用。但改编后的教材容量很大,若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去教,每一单元致少需要三课时,六单元总需要18课时,音乐课每学期最多能上14周的课(往往最后一个月体、音、美课都停课),每周仅一节,平时再被挤占,这样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另外教材改编后,每单元对需要讲什么乐理知识及视唱、听力练习都没有明确规定,结果导致有些音乐老师认为不需给学生讲乐理了,也不需要进行视唱及听力练习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大纲》要求的。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要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就必须要给学生讲授基本的乐理知识,进行适当的视唱及听力练习。要给学生讲什么乐理?啥时候讲?怎样进行视唱及听力练习?每一单元的歌唱、欣赏、音乐实践等那么大的容量又该如何安排课时?……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每个音乐老师都十分关注的。我是这样驾驭初中音乐新教材的:
一、不照本宣科,巧妙地筛选教材、合理地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中学生喜欢唱歌,因此中学音乐课,唱歌教学是主要的内容。中学生虽喜欢唱歌,但教材中百分之九十的歌曲,同学们都不喜欢唱,因此唱歌课情绪不够高涨。据我所知,中学生中有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孙悦、王菲……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在音乐课堂上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并能学唱流行歌曲。但上级领导禁止流行音乐进课堂,并严格要求体、音、美这些副科必须按教材授课。笔者认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与接受,虽然没有高雅音乐生命力强,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一味排斥;与之相反把高雅音乐捧上天,在课堂上绝对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很反感。根据这种情况,我做到了既遵循教材内容的安排又活用了教材。如果哪一单元的歌曲,学生不喜欢唱,我就遵循学生的意愿,选取旋律优美、思想健康又有深刻教育意义并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相吻合的流行歌曲进入课堂。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青春的旋律”我就选取了孙悦演唱的《大家一起来》这首流行歌曲来教唱,结果学生拍双手赞成,课堂情绪十分高涨。
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灵活筛选音乐教材。选取旋律优美、思想健康又有深刻教育意义并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相吻合的流行歌曲进入课堂也不是不可以的。相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唱歌情绪。
二、教法上灵活多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特别是音乐课,一定要在教法上敢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如上欣赏课,不能纯粹地老师讲解,学生听赏。可以重点欣赏,优美的旋律可以作为视唱练习,在视唱练习的过程中了解、巩固乐理知识。一些戏曲欣赏,老师可以先选片断教唱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的味道,以增进对戏曲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对戏曲的欣赏能力,并通过唱戏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高雅情趣。
三、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
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这是新的教学大纲即《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编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点,每单元中都安排有“实践和创造”这一活动内容,但就笔者了解的情况,大部分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从来没有搞过这一活动内容,因为这一活动内容既费事又费时,还不一定出成效,况且每星期仅有那一节音乐课,不想就那样白白地浪费掉,还是唱唱歌见效快。我认为,教学中若仅重老师讲授,轻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就不能使学生真正获取音乐信息和音乐记忆,获得潜在审美意识与审美愉悦体验,激发潜思维及创造能力。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尽量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审美体验的满足。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弥补课时少的缺憾
现如今学校安排音乐课,都是每周一个班一节课,这是很难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弥补课时少的缺憾。
课余音乐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和集体观念的陶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 “歌咏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艺术活动,让学生自编自演,从策划、筹备、排练、导演、撰稿、演出、主持,到评选、颁奖的活动组织全过程,都由学生参与,或全部放手给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平时所学得到了展示,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音乐老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
新大纲还提出了学校音乐教育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由此可见,推动、指导学校课外活动是音乐老师的职责,应纳入自身教学的工作计划之中,不能将其任务推卸给学校来组织完成。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依据大纲和教材,同时也要根据当今社会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进行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尽可能地缩小教材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与学生之间所产生的距离。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上引向自然和社会,改变过去孤立地死教课本的现状,把课本知识放在自然、社会广阔背景下学习。科学筛选课外信息并引入课堂,把课内外联系起来,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