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主体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接受性学习中教师往往过度“加工”,学生失去了能力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于是,教育界提出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阅读。然而,不少教师由于对研究性阅读认识肤浅,教学时“挂着羊头卖狗肉”——打着研究性阅读的旗帜,依然“独揽大权”,惟恐让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却什么都得不到,干脆还是把自己从教参中领悟到的东西灌给学生。
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如若不能充分认识自己在研究性阅读中的作用,研究性阅读必将又成为一句口号,无法真正落实在课堂上。那么在语文研究性阅读中,教师的作用究竟应有哪些?
一、帮助、疏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教师尽量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千万不要“出手”太早、太多。笔者曾教学《说茶》这一课,茶叶的种类有哪些、饮茶的好处是什么、茶具的造型有多少等,学生都看得懂,不需要教师传授。教师只管让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可自由组织学习小组,愿意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就去研究。在交流时,学生有什么困难,教师就给予指导。如学生对概括“饮茶的好处有哪些”时太啰嗦,教师可帮助学生找到第4自然段的过渡句和第5自然段的首句就能得到简明扼要的答案;又如当学习小组交流完之后,教师可故意激起“矛盾”:你们交流的三方面,哪一点在课文中最重要。一开始学生由于不愿服输都会认为自己小组的最重要,经过争论,发现这三方面在课文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自己发现课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这时分段水到渠成。
二、学法指导
研究性阅读说到底是学会学习的方法。现在对文盲的一种界定是:“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也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教师向学生教授学法的重要性。学法指导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提到一个更醒目的位置,使它从我们的口号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自始至终贯穿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明确、恰当地确定各课的学习目标,掌握各课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研究性阅读进行反思、监控和调整。有的让学生写研究性阅读日记,有的定期总结经验与教训。学生每天对自己的研究性阅读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改正研究性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我们强调学法的指导,发挥课堂中“主体”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放松教师对教法的研讨,而恰恰相反,正是科学有效且学生乐于接受的好教法才孕育了一系列好的学法。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一种整体,以学为中心,以教导学,以帮助学,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法的时候,庆以是否有利于学法的落实为着眼点,只有备课时以“学”来定“教”,才能在教学时以“教”来导“学”。教法并不等于学法,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良好的学法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 光看教法是不是落实了,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教法应该突出的是教师“主导”的作用,学法应该突出的则是学生“体”的作用。
三、与生合作
在小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中,老师应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结果的评价,应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绝对不要包办代替,也要防止导得过于具体。在听课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还是放不开。暗中拼命挖“陷阱”,希望学生按照老师课前设计好的一步一步走下去,这种作法,当然不对。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他们一起商量,最后由学生自己拿主意。老师的意见应是集中学生的意见后所作出的提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见作为学生的集体决定。
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如若不能充分认识自己在研究性阅读中的作用,研究性阅读必将又成为一句口号,无法真正落实在课堂上。那么在语文研究性阅读中,教师的作用究竟应有哪些?
一、帮助、疏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教师尽量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千万不要“出手”太早、太多。笔者曾教学《说茶》这一课,茶叶的种类有哪些、饮茶的好处是什么、茶具的造型有多少等,学生都看得懂,不需要教师传授。教师只管让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可自由组织学习小组,愿意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就去研究。在交流时,学生有什么困难,教师就给予指导。如学生对概括“饮茶的好处有哪些”时太啰嗦,教师可帮助学生找到第4自然段的过渡句和第5自然段的首句就能得到简明扼要的答案;又如当学习小组交流完之后,教师可故意激起“矛盾”:你们交流的三方面,哪一点在课文中最重要。一开始学生由于不愿服输都会认为自己小组的最重要,经过争论,发现这三方面在课文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自己发现课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这时分段水到渠成。
二、学法指导
研究性阅读说到底是学会学习的方法。现在对文盲的一种界定是:“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也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教师向学生教授学法的重要性。学法指导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提到一个更醒目的位置,使它从我们的口号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自始至终贯穿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明确、恰当地确定各课的学习目标,掌握各课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研究性阅读进行反思、监控和调整。有的让学生写研究性阅读日记,有的定期总结经验与教训。学生每天对自己的研究性阅读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改正研究性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我们强调学法的指导,发挥课堂中“主体”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放松教师对教法的研讨,而恰恰相反,正是科学有效且学生乐于接受的好教法才孕育了一系列好的学法。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一种整体,以学为中心,以教导学,以帮助学,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法的时候,庆以是否有利于学法的落实为着眼点,只有备课时以“学”来定“教”,才能在教学时以“教”来导“学”。教法并不等于学法,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良好的学法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 光看教法是不是落实了,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教法应该突出的是教师“主导”的作用,学法应该突出的则是学生“体”的作用。
三、与生合作
在小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中,老师应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结果的评价,应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绝对不要包办代替,也要防止导得过于具体。在听课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还是放不开。暗中拼命挖“陷阱”,希望学生按照老师课前设计好的一步一步走下去,这种作法,当然不对。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他们一起商量,最后由学生自己拿主意。老师的意见应是集中学生的意见后所作出的提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见作为学生的集体决定。